学生党赚钱软件一天100(近七成受访大学生曾尝试线上省钱新方“互联网一代”开启新节俭模式)

去年2月,即将本科毕业的朱安安只带了几件衣服和洗漱用品,就踏上了从老家甘肃到北京的实习之旅。在酒店住了一晚,第二天就搬进了租住的房子。房间里的大部分生活用品都需要自己购买。在实习同事的推荐下,她买了被子、枕头、地垫、镜子、插线板、电水壶等。一气呵成。“林林总总加起来不到200块,挺划算的。”朱安安第一次尝到了拼单的甜头。

单人团购,积分兑换,优惠券领取,购物节备货,二手货买卖...对于就读于河南某大学的陈宇轩来说,这些五花八门的网购模式都是“为我所用”和省钱的窍门。网购打折并不难。陈宇轩的一个舍友是“薅羊毛”达人,总会召集舍友一起参与生活用品的抄底。“平时用钱包买洗衣液、纸巾之类的消耗品,真的很‘友好’”。

与线下砍价、超市打折季购物的传统场景不同,网络环境下新消费模式的兴起催生了互联网的“新节俭模式”。中国青年报联合中青校传媒面向全国大学生发起了相关问题的问卷调查,回收123名大学生有效问卷1873份。调查结果显示,68.55%的受访者在互联网平台上寻找过各种省钱的方法,20.18%的受访者因为没有渠道而没有尝试过,11.27%的受访者觉得没必要尝试。

通常是“新的”,互联网上新的消费模式催生了省钱的新方法

一瓶通常卖40-50元的面霜。3月8日妇女节,被各种优惠叠加。六瓶一共只用了80元。“一个朋友来找我拼单,我觉得不错就买了。”武汉大学学生姚然对150元的购物经历印象深刻。作为一名网购爱好者,她很清楚如何以实惠的价格买到自己需要的商品。省钱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在拼多多下单,在Tik Tok直播间领取优惠券,把需要的物品留到打折季再买,对比不同电商平台的价格。

每月1500元的生活费,既要让自己开心,又不能超定额。在山东读书的刘胜干,通过精打细算,磨练出了“平衡的艺术”。像纸巾、书籍、沐浴露、洗衣液等日常用品,他都选择在单身团购的平台上购买。“量大便宜,花半个多学期也就几十块钱,而这些钱只够在超市买一大瓶洗衣液。”

网络购物的兴起和蓬勃发展正在提供越来越多的消费方式。大学生作为互联网原住民,正处于网络消费的风口浪尖,选择网络“薅羊毛”,已经融入部分受访大学生的日常消费习惯。中青校媒的调查显示,大学生网购省钱最常选择的方式是利用电商平台购买单品(59.58%),其次是网上“货比三家”,比较不同平台和商家产品的性价比(58.36%)。此外,为购物节和打折季保存所需商品(37.85%)、通过电商购物平台和直播领取优惠券(37.27%)、积分兑换优惠券或现金(34.49%)、在二手平台购物(21.62%)、通过二手平台出售闲置物品(17.03%)等。

与上一代人在打折季到商场超市线下砍价购物不同,陈宇轩对线上“薅羊毛”充满兴趣,但对线下门店的打折活动并不“感冒”。“一是因为线下门店打折的消息,要靠人发传单,可能赶不上。而且下线需要一定的时间成本,信息也不是很对称。如果我花时间去线下店,却发现折扣不符合我的预期,那体验就不太好。”但是在网上,你可以随时关注商品价格的变化,同样的时间你可以浏览更多的商品。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和成本就可以获得省钱的机会。“方便是第一位的”。

张媛媛的省钱妙招之一是“货比三家”。比如在购买电子产品等高价商品时,她会在各个平台的品牌店做横向对比,对比优惠补贴幅度,尤其是有官方平台补贴的。去年她准备买个新手机,对比了好几次。最后,她在某单一平台的一款100亿补贴产品中,只花了5899元买了一部原价6799元的手机。

中青校媒的调查显示,受访大学生网上“薅羊毛”消费最多的领域是服装(63.47%)、零食饮料(62.19%)、日用品(44.72%)、美容护肤(37.60%)、学习用品(34.33%)和交通工具(24.05%)。

“开源”众所周知,低碳省钱双丰收

中青校媒的调查显示,79.34%的受访者认为互联网的“新节俭模式”非常实用,确实起到了节约的作用。38.76%认为新鲜,提供了新的消费选择;34.97%认为很有意思,既节约又融入了社交属性;另有8.38%的受访者认为没有必要增加购物的复杂性。

网络带来的新的交易模式,为曾经是纯消费者的大学生提供了新的储蓄思路。除了“省钱”,陈宇轩还试图以一种既环保又“开源”的方式省钱。他曾经在二手交易平台和闲鱼上挂过一台2018的平板电脑。“现在的电子产品往往用个三五年。他们闲下来后,就会在角落里‘吃灰’。既不舍得扔,也不太会用。作为二手商品卖,不仅低碳环保,还能照顾到别人的经济状况。而且,我用了很久,对它有感情。为它找一个新主人,对我来说也是一种心理安慰。”

西南政法大学的张琦自称“二手平台老玩家”,在实物九成新、不影响正常使用、价格合适的情况下,她愿意购买别人用过的二手产品。“我特别喜欢逛二手货,会有一种挖宝的喜悦。”最近的一次“挖宝”经历,是用120元买了一件原价600多元的羊毛大衣。卖家出示了购买记录,张琦收到实物后非常满意,所以这件大衣直到现在还是她的“心头爱”。

学生党赚钱

除了在二手平台购物,张琦偶尔也会做卖家交易。她在学校的闲置物品交易群里卖自己的二手书,这是她实现“开源”的一种方式。李周现在坚持在不同的平台上出售他不需要的书籍。她下载了一个专门做二手书交易的App。卖书后,她不仅可以提现,还可以获得平台的专属交易币,然后去App上买其他的书。

上岸读研后,朱安安开始在社交平台分享经验帖,也想卖自己的复习资料和参考书。“这本来是一种尝试。没想到帖子一发出就火了。那段时间几乎每天都有人来咨询购买。”面对学弟学妹们的建议,她也是一问一答,为屏幕另一端的陌生人指出迷宫。

不到一个月,朱安安卖出了20多注,收入不菲。今年年初,朱安安拿了一部分,给妈妈买了眼霜和空炸锅。“希望家人能看着我长大。”

陈宇轩也在网上购买二手商品。“毕竟电子产品刚发布的时候,价格会比较贵。当潮流结束或者下一代产品发布时,你可以通过购买二手产品获得超值体验。”上大学后,他开始照顾自己的生活费用,陈宇轩心中一直有一个想法。他在网上做了攻略,了解了一些视频博主上传的手机评测,学会了如何看设备参数,选择合适的手机款式,研究了几家二手交易平台,了解卖家发货流程是否符合规定,是否有质检保障。最后,他买了一部型号和质量都满意的手机。

这部手机经历了复杂的研究和购买过程,是陈宇轩送给母亲的生日礼物。虽然作为学生他没有赚钱的能力,但他还是想用省下来的生活费给妈妈一个惊喜。收到这个生日惊喜,我妈第一反应就是怪他乱花钱。但听了我妈“不用买”、“我有手机,不用新的”、“你得买个飞力省的手机”的话后,他很快从一些亲戚那里得知,我妈已经把“我儿子给我买手机”的话传开了。”妈妈仍然很开心。现在这个手机她已经用了两年多了。”

钱是“花在刀刃上的”,“互联网一代”花式继承节俭传统

中青校媒的调查显示,57.98%的受访者认同“该省的地方就省,该花的钱就花在哪里,没必要省”的消费观,18.37%的人认为“生活中的各种开销要尽量省”,15.91%的人认为“不仅要节俭,还要学会开源”,只有6.51%的人认为在生活费足够的情况下,没必要过于节俭。

把钱花在刀刃上——姚然这样描述自己的消费观。这也是她愿意接受一些线上推广模式的原因。在她看来,没必要为了省钱去买自己不喜欢的便宜东西。大学生存钱是为了“更好地花钱”。"一些商品的价格可能会上涨或波动."姚然发现,一些服装的价格会随着销售时间的不同而波动,有不同程度的溢价。张琦总结,省钱一方面是为了省钱,花在你觉得值得的地方;另一方面,又不愿意为一些随意定价、溢价过高的商品买单。

如果每天单笔网购超过100元的钱,他就会思考有没有“替代品”。在每一次收支平衡对比中,他每个月都能存下一笔存款。每个季节,刘胜干都会花这笔钱买新衣服。

在陈宇轩的消费观中,节俭和量入为出是长辈传下来的优良传统。“虽然我们在衣食住行方面不需要‘勒紧裤腰带’,但我不会买一些涉及盗版和质量问题的产品。但在哪里能得到优待,我还能省下钱,花在更有价值的地方。”

中青校传媒的调查显示,选择网络“新节俭模式”的受访者中,58.89%是因为可支配生活费有限,56.01%是想把省下来的钱花在更有价值的地方,39.19%认为低碳省钱的形式是为什么不可以,36.73%认为节俭是他们一贯的美德,27.87%的受访者第一次使用一些网络渠道。受访者会用省下来的钱去买其他自己喜欢和需要的东西(69.47%)或者存起来(60.69%),也有受访者会用这些钱去旅游、娱乐、恋爱等。

调查显示,受访者认为在采用网络“新节俭模式”时,需要选择正规平台,避免被平台的不正规所困(84.84%);理性消费,避免廉价购买不必要的物品(66.20%);不要盲目在网上寻找开源渠道,避免被诈骗分子钻空的空子(60.06%);避免在复杂的折扣模式下浪费太多时间(38.12%)。

朱安安也承认自己在购物打折面前经常“停不下车”,买了很多自己不需要的东西。“3块9的发夹,5块5的3个发带,各种又便宜又好看的耳环,真的很难不冲动。”她也意识到,考虑需求、理性消费仍是自己的必修课,避免一时兴起购买的“低价好东西”很可能成为面临闲置或浪费的“落物”。

武汉大学的范佳佳曾经因为“图便宜”在二手平台买到假货。为了避免损失,她向卖家申请退款,向平台投诉,最终拿回了货款。“但是整个过程很麻烦。”范佳佳反思自己的经历,“追求省钱的同时要擦亮眼睛,不能盲目省钱。”

(作者:毕、、彭鑫、朱安安、姚然、、张琦、、范佳佳应受访者要求为化名)

来源:中国青年报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