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刚过,就来说说“妈妈”这个伟大的身份。
【/s2/】在Zan过去报道的商业案例中,很多创业者一开始都是以宝妈的身份开始“明星店主”的旅程。
有些人辞职去照顾他们的婴儿,但他们仍然出色地管理着他们的小企业。在生孩子和养孩子的过程中,有人看到了新的轨迹和新的机会。正因为做了妈妈,有些人对妈妈群体有了更深的了解,于是开始用自己的经验和技能去服务更多的妈妈...
以下是五位宝妈的创业故事。
为陪娃转型有赞店主,4人小店月销百万为了陪伴孩子成长,2019年,已经在原服装供应链行业做了10年的米妮,决定裁掉上海的团队,独自回老家发展,创办了口碑“八公八婆日用百货店”,一边陪伴孩子,一边探索另一条人生之路。
“八男八女”的群体多为28-40岁的马宝人。在日常销售中,米妮练就了多年的文字功底:内容种草,也就是通过科普推文卖产品,微博种草。用产品与粉丝沟通,实现高转化。
除此之外,米妮还非常注重与粉丝的沟通,以分享者的身份分享生活,视产品而定。除了分享美好的事物,米妮的文字也在展现她最真实的状态,比如她的事业,生活,家庭,美与不美,明与暗...通过亲身经历,她能与粉丝达成共情,产生信任感。
专场活动是“八男八女”采取的主要销售方式。如珠宝特价、手表特价、日化特价等。,每月2-3次,间隔不固定,每次专场只卖同系列产品。
在米妮的精心管理下,这家只有四个人的“小”店创造了月销售额过百万的业绩。全职妈妈炼成带货王,内衣卖了 20 万件2016年,范姜磊,一个普通的宝妈,无意间加入了几个微信销售群。她对这种销售模式很感兴趣,很快就发现了背后的商业逻辑:
“这些业主大多是宝妈,每个群体都有一定的商品资源。集团内部采购后,不会出现库存过剩问题。整个过程中,除了人力和运输成本,其他成本几乎为零。」
同年,范也开始尝试在微信上卖货,并着手打造“范太太”。为了保持竞争力,范提出了四点想法:
就这样,范太太走出了几十人的微信群,单品内衣卖了20万件,在家居消费品品类中一骑绝尘。在此之前,它开了50多家店,招了1万名业务员,迎来了下一个“春天”。
宝妈创业做母婴,10平米小店在她手上逆袭了!2012年对于常宝乳母来说是非常忙碌的一年。
首先,她的女儿常宝出生了。她每天花很多时间给女儿挑衣服,买日用品。其次,创业。因为选货能力强,她经常把好的产品安利给身边的朋友,受到很多人的好评,也让她萌生了创业的想法。不久后,她辞去了在中国移动的工作,成立了两家线下商店,销售母婴产品。
打造专门的“平民价爆款产品”,让女儿常宝和儿子小奶作为商品模特展示真实的试穿效果,形成老客户的粉丝群...长宝&马奈从两家10平米的进口母婴用品店起步,开了500平米和300平米的线下店。此外,高端母婴用品、护肤品、日用品等。通过“喜宝婴儿发酵商城”在线销售。
她还利用分销商打开新客户,店铺核心客户达到5万,月业绩过百万。美女老板娘阿里辞职,为女儿转做「水果贩」“水果为主的鲜果体验屋”(以下简称“水果为主”),又称“商品时间”,最初源于一个80年代出生的“女奴”的想法。为了让女儿吃到最健康最美味的水果,快乐成长,马倩倩在西湖边创办了水果导向,主打精品高端水果,让每一位消费者都能吃的放心。
2017年,马倩倩选择了杭州老城区的一个高档小区,开设了第一家“果资”线下店,
并于2018年开设了Zan零售,不仅解决了线下收银问题,还利用Zan更好地维护客户,促进线上营销。为了区别于一般的水果店,马倩倩非常注重店铺的“差异化”,给顾客全新的水果消费体验。比如设置会员折扣、生日福利、积分兑换礼品、通过微信群和线下活动连接客户、与头部会员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定期对店员进行水果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等。
水果状态积累了近万会员,平均客单价180~200元,比一般水果店高5、6倍,店铺月销售额30万+。
陪读妈妈成年销,1000万元的电商老板!聚惠妈妈美食屋原本是一家陪读妈妈经营的8平米线下店铺。2015年12月,聚鲜汇妈妈美食屋老板:马超,通过用好评开网店,正式开始生鲜电商,主要以产地直采+预售的形式,开展全国配送+线下自提业务。
在马超的朋友圈里,无数小视频记录着她纵横南北的有趣经历。马超每次跑到原籍,都会在社区直播小视频,期间会推出猜名额、猜产品、抢红包等小互动活动。小组内气氛活跃。有趣的内容吸引用户的注意力,优秀的营销手段促进用户转化,如秒杀、多人团、限时优惠等营销活动。
目前,聚贤汇妈妈美食屋的用户从60岁帮孩子照顾宝宝的婆婆到20岁的年轻宝妈都有。月购50件以上的核心用户达到近万人,店铺月均销售额近百万元,人均客单价150元。
他们是家庭消费的主力军,拥有每一分钱的决定权,对产品和服务的要求更高;他们热爱分享和交流,是商家招聘业务员、社区小组长、社区管理员的主要群体。同时,他们从不把个人成长局限于家庭,在企业家和商人中也有他们的身影。
如果以上案例对你有启发,请分享给你身边的妈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