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笔记738—期末考试(6)
2016年1月19日
今天是期末考试的第二天,也是最后一天。相对于昨天的三科,今天工作量轻松了些。上午数学,下午理化合卷,时间都是90分钟。到了晚上,继续改卷,任务是八年级物理。所考的成绩在预料之中,整体不够理想。理科的数理,文科的英语,我们的这些学生,学起来大多很吃力。问题就是,吃力也学不好、考不好。
理化考完后,黄老师给了我一张化学卷,没用十分钟就做完了。有人说,你是老师嘛,当然做得快了。这话对也不对。说对,老师做的的确比学生快一些;说不对,即使是老师做,也不是飞一般的感觉,也需要思考、审题。
我当然不是想自我标榜,只是想说,化学卷真的没那么难,容易到无论正确或错误,无论是填空还是计算,都几乎不用思考的地步。如果真有难度,我做起来也会磕磕绊绊的。
当然,这都是相对的。
至于所考的内容,几乎都是基础题。没有一道题型,是我没讲过的,而且很多题目都是原题。而且实验室制氧气、二氧化碳等化学方程式,让学生抄写、做题、默写的次数,每个绝对不少于30遍。我不厌其烦地反复强调,会考会考,一定会考,而且从化学式、化合价、原子团、周期表等各个细微的角度,去帮他们理解记忆。都这样了,估计不少学生还是写不出来。真的很无奈。
但同时我也相信,很多学生做得还是不错的。
化学卷为那么容易?不难理解。因为理化是合卷,题目很多,时间才90分钟。如果化学卷出难了,一则太耗费时间,学生即使做完了化学,所剩的时间,也不够做物理了;二则打击学生做后面题目的积极性。他们会想,题目怎么那么难,反正都做不出来,随便写写算了!就这样,信心的大厦,瞬间轰然倒塌。
下面来分析一下试卷: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分辨。选C:辣椒剁碎,因为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2、元素周期表之氧元素信息的判断。选D:氧原子的相对原子量为16,而中子数为16-8=8。
3、实验的操作判断。A过滤少了玻璃棒,错;B氧气验满,不能把带火星的木条插入瓶中,错;D取药品不能用手抓取,选C。
4、关于化学式信息的判断,选B。无论是相对原子量,还是相对分子量,后面都不能带g。
5、考察变化的微观示意图,也考察化学反应前后哪些量变、那哪些量不变,选D。化学反应后,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数目可能改变。
6、生活中的化学,常识题,选C。铝制品耐腐蚀性好,并非因为其不活泼,而是因为生成了一层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合金的硬度要比纯金属的硬度大。所以C选择中的两小项全错。很容易选。
7、物质的鉴别。此类题目有的有难度,但本道题很容易,选A。用肥皂水检验软水与硬水,完全正确。B用燃着的木条不能鉴别氮气与二氧化碳,因为它们都会使木条熄灭;C用水不能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倒是把大本营二氧化碳弄得面目全非了。D铜粉不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故错。
8、考察实验有关的结论,选C。A红磷燃烧实验,证明的是氧气体积约占空气的五分之一,而不是质量,所以错;B所有的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所以错;C燃烧条件需要可燃物、空气或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三者都需要,故正确。D很明显反了,错。
9、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反应类型的判断,选D。A产物应该是四氧化三铁,错。B水电解生成的氢气与氧气,要打箭头,错。C碳燃烧不充分时,产物为一氧化碳,而不是二氧化碳,错。
10、考察化学信息与图像的关系。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特别是坐标系。很明显B错了。催化剂只是加快或减慢化学反应的进行,而不能使生成物减少或增多。
以上10道选择题,都没有难度。
11、实验题。讲过很多遍了,题目很容易。
12、推理题。只要稍微熟悉所学的化学反应,就能做出来。
13、计算题。本道题的题型,我们做过好几遍。只是一些学生,还是搞不清坐标系与函数的关系。如果数学学得很不好,那么这道题估计就打水漂了。当然,本道题重点考察了金属活动顺序表。我让学生反反复复地背诵并默写并练习。也不知几人做出来了。
今天是春节,深圳不太友好。冷雨一直在下,最低气温也降到了9℃。
虎年到了,祝福各位朋友虎虎生威、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