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最火游戏(一款「山东酒桌」魔幻现实游戏,让这个00后制作人的微信被加爆了)



葡萄王从来没想过酒桌文化这么适合做成游戏。

一桌、二营、主宾、副护等八字依次入座。一桌假酒,一桌假菜,一百张牌,我们很容易把记忆中的神酒局拉到眼前,做一个关于“权力”的游戏。

游戏规则并不复杂。8名玩家随机抽签坐下,分成嘉宾营和陪酒营两个阵营,用各种效果牌劝说其他人戒酒。30分钟内,总饮酒杯数最少的阵营获胜,饮酒杯数最多的胜者为本场比赛的MVP。是最简单的PVP卡牌游戏。

但就是这种简单的玩法,却让我记忆中难以捉摸、暗示的酒桌情境变得清晰起来。你可以看到实际的结果——一个给自己,一个给对方,0.5 ~2给对方,酒桌文化的精髓——确立等级,划分阵营,考验人心,在“姑娘们都喝一杯”“我来做,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我当领导给他喝一杯”等不明不白的劝诫背后。

曾经的潜规则被摆上台面,白纸黑字写下来。这种感觉大概就是魔幻现实吧。

游戏的作者陈,是山东青岛人。他是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科智艺术专业的大二学生,真正的00后。X博士的推文《我把山东酒桌做成桌游》发布后,他的微信号已经被打爆了。

成百上千的朋友申请,我是其中之一。

但让我惊讶的是,在这几百人中,大多数人只是想买或者卖他的桌游。我是目前唯一采访过他的人——相比游戏的商业化潜力,我更好奇的是陈是谁,他为什么要玩这个游戏,他希望从中得到什么。

01

陈远不喜欢喝酒。即使非要喝,他也只会喝被朋友斥为“糖水”的7号啤酒。

但是作为一个山东青岛人,完全避开酒局是很难的。即使他没有进入社会职场,家庭聚会也难免喝几杯。

其实他也没遇到太差的酒局,而且作为晚辈,上桌喝一杯也是象征性的。其实他家氛围还不错。即使他留着长发,保守的家庭成员也没有提出太多反对意见。

真正在他心里留下恶感的,是家庭聚会上表妹敬的一杯酒,以及她爸爸的那句“如果你现在不学会敬酒,以后可能就很难相处了。”

“我突然觉得极度难受,比让我敬别人一杯还难受。因为这种身份的转变,我觉得自己成了权力的帮凶。”

聚会是为了庆祝陈高三毕业和在上海参加考试。

他读的是美术高中,但因为厌恶当时千篇一律的美术考试制度,对绘画有些厌倦。在接触了当代艺术,尤其是行为艺术之后,他突然产生了兴趣:“把小便池放到美术馆里也能成为一种艺术,真的很牛逼。」



杜尚的作品《春天》

于是他高考填报了中央美院实验美术专业,但未能通过,于是退而求其次,来到了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科智美术专业。

这所专科学校有三种课程:理论课、技能课和创造课。山东桌游诞生了。陈高远大刚入学的时候,在视频叙事班(创作班)布置的作业里。

当时老师给的创作题目是:地图(仅此而已),没有媒介。

得到这个称号后,陈还想到了其他方向,比如在屏幕上挂一张GPS地图,边看地图边移动屏幕。但因为成本和设计问题,他总觉得不够好。

直到他想起了山东酒业局。其实他表哥敬酒之后,也一直关心类似的事情。社会新闻报道中的事件,比如银行员工不喝酒被领导扇耳光,女员工被领导威胁喝酒,总会让他想起自己的家乡有很多酒桌规矩,更何况有些事件发生在山东。

看着酒桌的座次表,他想,这不是地图吗?



02

其实陈远平时对桌游了解不多,连三国杀和狼性杀都没玩过。

为了寻找设计规则的灵感,他决定阅读有关酒桌文化的书籍,并采访身边的同行和长辈,询问他们是否了解酒桌文化,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

在采访中,同行们普遍以批评的态度与陈聊天。但长辈们却透露出更多的骄傲:这些酒场潜规则,是他们多年奋斗积累下来的宝贵知识。他们并不认为酒桌文化是糟粕,而是认为这是一种值得宣传的传统文化。

什么是主宾,什么是副宾;什么321喝酒法(就是主公司三次敬酒,副公司两次喝第二杯,三公司三次喝下一杯),长辈们会非常热情细致地给陈讲规章制度。

陈远告诉我,他们的心态真的很像打游戏,都觉得自己是职业选手。

什么样的人是职业选手?这个标准已经写在陈买的成功酒桌上:千杯不醉只是酒量的基本要求。如果你想上一层楼梯,你必须学习准备、设置、安排、演奏、关闭等技巧。你什么时候举杯?这是酒还是饮料?如何把一个笑话变成一段对话,这些都得抓住时机。



基于这些酒桌的真实信息,陈设计了桌游的核心游戏规则:两个阵营通过卡牌效应而不是动作互相敬酒,同时试图喝倒对方阵营,保证自己阵营喝得最多,成为MVP,MVP有权决定下一局的座次。最后通过多轮比赛计算出个人积分,得出最终获胜者。



当然,为了保证游戏的趣味性,陈对做了一些抽象的变换。否则,如果像现实一样,赢家永远是主客,那就没人想玩了。

首先,不管你是什么身份,喝了20杯就倒,抚平了老将和孟新的酒量。其次,卡牌分为进攻、防守和转移。SABC有四个级别。高级卡可以破低级卡,大部分是随机选择的。好牌主要看运气。最后,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专属卡。虽然主客主陪护会有很强的进攻卡,但是陪护-主客陪护的卡效会在后期争夺MVP时得到更好的发挥。

除此之外,劣等玩家还可以通过废牌区赌一把运气,抽中真正酒桌上基本不可能发生的S级牌——抬桌:愚蠢的酒桌规则,自己玩。



在正式提交作业之前,陈在网下做了两次测试。

第一次是班级演示,同学们都觉得很有意思,但是游戏中可能会有一些小bug,比如有些牌打得太早,或者两张一模一样的牌会分给一个人。

第二次是某艺术机构邀请他参加线下测试。玩家不仅是学生,也是社会人。于是陈找了专业的平面设计同学升级了卡面,加了更多的卡,修改了一些bug。

有两次,陈觉得的游戏很接近正式版。但他承认自己并不是专业的游戏设计师,所以仅靠数值设计是无法让游戏变得有趣的。你还得结合一些其他的元素。

例如,每张卡片中的文字描述来自陈收集和记录的酒桌故事,可能是一条微博,也可能是一篇帖子。他把这些故事中的具体事件、行为、对话变成了卡片描述。比如“你感冒了吗?没事的!喝点酒,出出汗。”而且,卡片会要求玩家站着或坐着出去,对谁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早期手写卡片设计

比如他加入了表演秀,假酒假菜。用他的话说,这叫互动艺术装置。



在陈看来,现场的道具和行为要求,不仅仅是为了促进选手的沉浸感,更是为了营造一种荒诞的剧场感:每个人面对的都是假的食物和酒,参与的是一场假酒游戏,表演的是受规则支配的行为和言语。

真酒局不就是这样吗?

03

陈远凭借山东桌游的作品拿到了这门课的最高分:96分。而且老师在美术馆讲课的时候,还特意拿自己的作品当优秀案例。

他并不惊讶,也不太在意。

我是带着创造的目的去的,不是去交作业的。只要我觉得作品好,哪怕他只给我60分,我也不会太在意。

陈远说,他其实不是一个听话的模范生,一些自己不感兴趣的公共课,他基本上要缺课三分之一。但是对于不需要点名的专业课,他就像打了鸡血一样。写完作业甚至可以做007——醒来就开始做,每天睡4-5个小时。

如果你翻阅陈的作品,你会发现他特别热衷于用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品来干预社会问题。

比如波。它源于陈在衡水初中的集体阅读经历。学生们常常被迫大声地、整齐划一地朗读课文,但没人关心他们朗读的内容,也没人问这是什么意思。每个人都在努力放大自己的声音,却只能听到集体狂热的噪音。你必须靠近特定的人才能清楚地听到他们的声音。

陈说他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专业的艺术家,像那样靠作品养活自己的艺术家。



徐炳的名著《天书》

但他不想成为一个自恋狂。他想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他的作品中来,受众不局限于艺术圈,而是更多的普通人。

微信流行游戏

像山东桌游,X博士推广之后,他觉得营销真的很重要——如果他觉得自己的作品不错,值得被更多人看到,就应该主动去营销。加了陈两三百个微信好友,他基本都通过了。

很多人来问他是不是卖桌游的,要不要一起开发卖。作为一种艺术表达,他并不反感商业化,甚至乐此不疲。因为他认为山东桌游是一个参与性的作品,知道的人越多,玩的人越多越好。这个东西再完整,如果没人管,也没有意义。

现在,他打算把产品打磨得更成熟一点,在今年暑假前做出一个样品。然后上架众筹,以微店的形式销售。网络版会更加精简,剔除假酒假菜,只留卡和规则。

但是,他并没有完全放弃假酒假菜。他打算和线下实体桌游店合作做一个完整版,类似于剧本杀。他会单独布置一个房间,从桌子板凳到假酒假菜,尽量还原真实的酒店房间场景。



陈现在已经决定了产品的正式名称:权力的游戏:东沙桌游(东沙是山东)。

04

这个产品最终能做到什么程度?我不知道。

在玩法上,不会比三国杀、狼性杀等经典桌游更深入、更优秀。从美术包装的角度来看,注定是一款低成本的素描桌游。但即便如此,我也很难低估它的潜力。

毕竟“中国家长”第一,能引起广泛讨论和用户共鸣的“中国酒局”不是一个方向。而且比起电子游戏,桌游和线下实体的剧本杀对现实的影响显然更强大。

在陈看来,这个桌游虽然改变不了国内的酒桌环境,但却给大家提供了一个摆脱的途径。只是马立克国保的鬼畜视频,山东桌游用一种“审丑”的方式展现了酒桌权力最神奇荒诞的一面,从而将其变成了一种被消费的娱乐内容。

我特别喜欢这个游戏那种以假乱真的魔幻感。

一方面是因为卡牌游戏的娱乐性,整个场景玩起来大多很好玩:和对方队友对战,或者和主、客、主对战.....因为你知道那是假的;另一方面,由于卡面的内容都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所以像“桌上所有女人都敬酒”这样的效果必然会让玩家产生不适或尴尬,因为你知道这是真的。

而这种感觉和我们在实际酒桌上的感觉是一模一样的。你知道什么是假的,却要假装笑;你知道什么是真的,但你只能守口如瓶。

酒桌文化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吗?

可能有。在今天的现实环境下,人们很难相信只有理性的沟通才能完成合作,也很难相信自己和对方是平等独立的个体。酒桌文化能走到今天,也是大家各取所需的结果。

但是我觉得不正常。

就像那些早就被废除的文化糟粕,在变革真正到来之前,你总能找到它的“存在合理性”,生活在其中的人觉得没必要大惊小怪,这只是正常现象。但是我从来没有想到,这些所谓的理性本身就是建立在一种不合理的认知之上的。

也许陈和他的山东棋盘游戏,最终的市场表现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浪花。但我相信任何一个参与过这个游戏的人都能切身感受到,自己已经习以为常的现实是多么神奇,那些看似合理的规则是多么不合理,来自于荒诞的角色扮演。

而这种影响最终会让山东桌游成为一颗打破现实幻觉的鹅卵石。

虽然不算厉害,但足以打破裂痕。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