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东西利润最高(商场最吸引你眼球的商品,就是商家利润最高的)





进入大学后,没听几节课,宁愿在宿舍自习。中小学的填鸭式教育让我对课堂感到厌恶,热爱自由思考。

但是工作10年了,上课学习心切,却找不到什么有趣的话题。1998年,我进入华夏证券研究所的时候,碰巧遇到了来中国培训学员的法国证券分析师。听完之后觉得受益匪浅,就把几节课的经验写了出来。知识就是力量,没有真正理解过知识的人,对知识会无动于衷。





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故事

十二

在培训课程的最后两天,我们谈到了当代零售业的集中化趋势,全球几大零售商在亚洲尤其是中国的近期发展,以及法国家乐福的案例分析。演讲者是另一位法国分析家雅罗松。内容再详细阐述恐怕也不亚于上述篇幅。这里只讲一两个关于行业的故事,以窥豹。

零售业分为食品零售商和非食品零售商。1960年以前,欧美的零售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百货公司销售非食品类商品,另一种是在邻里社区或靠近居民的地方销售食品的小店。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后者的变化和发展速度尤为惊人,已经发展为超市、大型超市、折扣店、仓储式商店、街区小型便利店五种类型的食品销售店。



这些类型商店的变化和发展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和文化有关。在法国以家乐福为代表的大型超市,所有商品都集中在一个大型商场,食品和非食品都是一起卖的。在拉美、南欧、东南亚等南方地区很成功,但在英美的销量很差,因为那里的人普遍接受不了同时买内衣和酸奶的做法。所谓平价折扣店的概念起源于德国,诞生于90年代初的欧洲经济危机,现在在德国还是很成功的。恐慌是一件美妙的事情。据夏让松介绍,海湾战争期间法国出现了抢购风。

第二个与监管环境有关。那时候在除了英国以外的欧洲国家开店都很难。比如在法国要开一个300平米以上的店,必须要经过省政府的批准,所以开大型超市几乎是不可能的。一方面推动欧洲零售业的并购速度和规模,另一方面向亚洲等新兴市场扩张。

当时欧洲国家商品零售的集中度大多超过50%。合并后的零售业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市场份额小;二是国际业务拓展小;三是公司业务和销售方式过于分散;四是盈利水平低;第五,控股结构与股本分散。

控股结构问题主要涉及家族公司,这些被收购的家族公司往往到了第三代。第一代是公司创始人,持股100%;二代公司经历了大发展,到了国际水平,需要一些外部资金,结果控股水平下降了。到了第三代,家族持股比例为50%或更少。从公平的角度来看,他们之间已经分散了。如果任何成员需要现金,甚至有人向其求爱,家族的股份资本就会扩散。所谓富贵不过三代。

全球主要零售商正在以更快的速度向新兴市场扩张。以海外发展排名第一的家乐福为例。在全球16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300多家超市,在亚洲7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43家超市,其中18家集中在台湾省,合作伙伴为统一企业台湾省。当时家乐福还在北京、上海、天津、深圳、重庆开了近十家分店。它计划每年在全球新开50家店,几乎每周一家。家乐福集团在中国有117家分店。到2001年,亚洲的分支机构数量将超过法国。而且新兴市场的利润率要大得多,家乐福在台湾省的净利润率达到5%,而法国只有1.5%。



零售商和供应商之间的关系也是矛盾和依赖的。在几乎所有行业中,只有零售业务的流动性需求为负。众所周知,这是因为零售商在收到客户的现金和支付供应商的资金之间产生了时间差。零售公司通常在收到贷款后60-90天向供应商支付贷款。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因为零售商有充足的现金,所以不需要上市。

后来,法律规定零售商必须在30天内支付货款。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零售商支付货款更快,但同时要求供应商出具支票。夏让松认为,“这简直就是抢劫”。但是法国零售商太强大了,供应商不得不屈服。尤其是家乐福这样的非食品类零售商更为严峻(当然他们与供应商的关系一般也更为紧张)。在全球十大零售公司中,只有两家是非食品零售商。

在非食品零售店中,有四种销售方式:百货商店、大型商店、邮购和专卖店。对于国内读者来说,这里可能有两组“概念”:一组是“食品”和“非食品”零售商。“食品”零售公司不仅销售非食品产品。在发达地区,商店中非食品产品与食品产品的比例为60%:40%。比如家乐福已经开始卖手机了(在法国,食品类的净利润只有2%,非食品类的净利润是5%)。但在新兴市场,食品零售商更名副其实,因为70%是食品销售,30%是非食品销售。当然,这与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有关。

第二组是“百货商店”和“大型商店”,一般位于市中心,以卖衣服为主,其他的大同小异。虽然国内很多商场都贴着“百货”的标签,但更类似于大型商店。商业公司至少占中国上市公司的七分之一,大部分都是“大店”,但这些店在国外早就没落了。



十大利润最高的东西

最后,为了感谢读者这么久不厌其烦的阅读,介绍一下某大型超市的“小秘密”,或许能帮你省点钱。如果进了家乐福,尽量不要被最容易落入你视线的东西吸引(这当然需要意志力)。原来,当消费者在超市购物时,店员会仔细观察你,根据消费者行为的变化(往往会转向“人性的弱点”)来调整商品(顺带一提,像家乐福这样的超市为了在巴西某个地区做生意,已经不遗余力地投资修这个地方的路了,因为原来的路况太差,如果一辆送货车坏了,不能及时满足自己的需求。

调整的结果是,比如酸奶,家乐福一般把雀巢等国际品牌放在货架最上面(毛利率不到20%),把没有著名商标的产品放在最下面(毛利率不到15%),把家乐福品牌最抢眼的酸奶放在中间(毛利率45%)。

如果买的是大型超市的所谓“自有品牌”,就占不了便宜。“自有品牌”在欧洲只有不到10年的历史,在这些大型超市里是非常赚钱的商品,因为一般一个零售商近50%的销售收入都是靠自有品牌。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