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家教(深度 |“双减”之后,这些“上门家教”盯上了家长……)

指导阅读



临近开学,记者发现一些居民楼和学校周边出现了一些写有“海淀西城特级教师上门辅导”字样的小卡片。在职老师违规开课还是有人打着名师的旗号“钻空”?双降政策出台已经半年了。为什么课外培训市场依然火爆?「双降难降」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而且家教的小广告出现在小区和学校附近。

一张名片大小的卡片,上面有两行红色大字“海淀西城重点学校,特聘教师上门辅导”,底部有电话号码和微信二维码,上面写着“各年级特聘男女教师到学生家中一对一辅导,重点查漏补缺,快速计分”的字样。这种小卡片最近出现在北京西城区的一些小区和学校。李女士(华姓)告诉记者:

李女士:走到楼门口的时候,不要把小广告贴在门上。在我的印象中,双降后不会再有课外辅导班,但我怕一部分会转入地下。





出现在社区和学校的“家庭辅导”小卡片/由受访者提供

人们担心存在隐患。

她担心所谓的“名师家教”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李女士:她说她是家教,但是他有没有其他不良企图就不好说了。况且没有监督机制,也没办法监督。出了问题,该找谁,谁负责解决?我很担心。不知道会有什么不可预知的后果。

代理:可以推荐在职教师。

记者拨通了卡上的电话,一名自称“张老师”的男子告诉记者:

张老师:我只给你推荐学校的在职教师。你直接和老师交流。课时费和补课时间是你们自己沟通,我不管。海淀西城40多岁的都是这个年龄段的在职教师。他们先上课,课后交钱,一次一个结。各年级各科都有几十个男女老师。你扫描我上方二维码,加微信。我的手机号150被城管执法大队停机了。

怎样找家教



记者与中介的聊天对话截图

导师:拒绝透露个人信息。

随后,记者添加了这个中介张老师的微信,他通过微信给记者推荐了几个老师,并承诺这些老师都是西城区或者海淀区的中年教师。

为了解情况,记者以家长辅导课为由,致电其中一位老师。对方老师自称是海淀某重点初中的英语老师,可以提供家教服务,但不方便透露所有个人信息:

英语老师赵老师:现在大家都很紧张,很害怕。本来都是来我们这上课,画室的,现在不敢了,都去学生家里了。

记者:你方便透露具体学校吗?

赵老师:对,现在还不能说。现在调查这么严,谁敢说哪个学校?像你这样的人大附中清华附中的学生早就补上了。他们是穿校服最多的人。他们就是不张扬,都说不会弥补。其实都是在弥补。



记者与一名自称在海淀某重点中学任教的英语老师的对话截图

一位自称在西城某中学任教的数学老师也拒绝透露任何关于自己的信息。

数学老师刘:这个特别不方便。谁敢这么说?我不想要这个饭碗。那就没人敢了。

家长无法确认老师的身份

当记者再次向中介确认该教师身份时,对方仍以“教委严查”为由拒绝透露。

经纪人张先生:现在调查这么紧,你还是要确认是哪个学校,人家也不会告诉你是哪个学校。我们学校在海淀西城的老师不收我们的学生。



中介拒绝透露导师信息/记者截图给记者。

记者发现,这些老师收费都不低,一般一个小时600元到800元,一节辅导课一般两个小时。也就是说,这些家教在家补课至少要花1200元,而家长却无从得知他们的真实身份。

导师:不报就没事。

是在职老师违规开课吗?还是披着羊皮卖狗肉的钻空行为?记者也就此询问了北京部分中小学在职教师。他们都表示,学校有明确规定,禁止在职教师在校外进行有偿授课。然后卡上这些自称在职教师的,也不担心被举报。自称教英语的赵老师告诉记者:

赵老师:一般来说,邻居都不会特别关注你,或者说没有什么对立。如果没人举报就没事了。有的同学不爱学,他妈叫他学,有的同学自己报的。

另一位自称是海淀某学校语文老师的老师也告诉记者,目前家庭辅导还是比较安全的。

赵老师:他再查,也查不到这么广。另一个老师没有做任何违法的事情。都是父母的需求。

海淀区严禁在职教师带薪授课

对于这些真假难辨的“在职名师”,记者向海淀区教委举报,工作人员表示:

海淀区教委:首先,推出这些小名片是违法的。你可以去问市场监管。如果确定是海淀的老师在上他的课,我们可以查他。这里海淀教委对每个学校都有明文规定。小学、初中、高中的老师只要是在职教师,都不允许到校外上课牟利。

西城区教委:家教难监管

西城区教委教育科也表示,教委已三令五申,严禁在职教师代课。但教育培训市场良莠不齐,再加上家教的隐蔽性,监管难度大。

西城区教委:借此机会诈骗的案例很多,有一部分不一定是学校老师。我们跟学校开会强调,包括下发文件,在职教师不允许补课,不允许带薪上课,也有相关的制度和办法。我们自己也收到了很多这样的信息,但并不都是真的,我们这里也没有权限去查这些信息。他不这样签家教,更不好查,像小区里藏着的那种。我们学校也很无奈。现在学校真的很严格。

一个数学家教:课程几乎排满了

虽然真假难辨,但这些无人监管的卡导师还是存在空。中介介绍的一位自称在西城任教的数学老师向记者透露,虽然还没开学,但他带的家教班已经快满员了。

数学老师刘:开学后,现在日程基本排满了。数学的关键是难。现在,孩子可能跟不上这个问题了。



图片来自互联网

西城家长:学校教的东西不够考

怕孩子不惜花高价给孩子补习的家长,也导致了目前补习市场的火爆,没有正规的途径,所以给卡补习一个空的余地。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一些家长认为学校老师教的东西不足以应对竞争激烈的考试。一位西城家长告诉记者:

家长:现在学校教的就这些,不够。我们上小学的时候,学的东西比现在多。现在教技能的东西太少了。我们看到他们中的一些人正在寻找一个全职老师在家教学。我们出不起几十万,只好通过一些老乡介绍大学生,请他帮我们家孩子教练。



图片来自互联网

海淀某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家长邓女士也告诉记者,虽然学校上学期开设了校内托管,但老师并没有提供学科指导。

邓女士:学校托管比较随意,所以家长不喜欢所谓的课后托管。如果你有点素质,家长可能会买账,但在很多学校,老师其实是在那里看着你做作业,确保你没事。

海淀家长:中考就像“打开盲盒”[S2/]

另外,目前大三学生课后作业很少,甚至连学校的卷子都不允许带回家。邓女士认为,这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和“盲框去除”的教育模式,让家长更加焦虑。

邓女士:现在双减以后,学校每天都没有作业了,减的极其彻底。父母不知道孩子在学什么,学得怎么样。考试结束后,他们不把试卷带回家。现在我们两眼一抹黑,特别可怕。双减不是说这个东西不好,而是我觉得执行层面肯定有问题。老师也无法和家长沟通,所以现在家长比以前更焦虑。

在海淀的家长邓女士看来,焦虑的一个主要来源是竞争激烈的选拔制度,这使得家长们不得不尽一切可能让他们的孩子学到更多的东西。

邓女士:现在又是应试考试,是这样的。为什么家长一起去救小班,四五个家长一起找老师?在一个人家里,不会被抓到偷课。现在实际上是从原来的地面战线走向地下战线。

初中家长:中考比高考更残酷

记者在一些社交平台上也发现,有不少家长呼吁上门家教的帖子。初中生家长梁女士告诉记者,升学的压力让义务教育阶段的中考逐渐比高考更加残酷。

梁女士:如果父母不能帮忙做,那么父母就会着急找人。这是深层次的驱动原因。50%的高中升学率,大家还是很紧张,也很关心,尤其是升入重点高中,这是很多家长的梦想。现在比高考还残酷。



家长发帖/记者截图社交平台招聘家教



帖子的回复/记者截图

双减后父母真的“躺平”了吗

“双减”实际减在哪里?你失去了谁?海淀的家长邓女士说:

邓小姐:现在你是普通人了。你上不起补习班。没有补习班,但是有钱的话我可以请家教老师在家一对一。

长期关注教育领域的北京大学教授孙东东向记者分享了一个案例:

孙东东:最典型的海淀父母,我爸爸是北大物理系毕业,我妈妈是北大法学院毕业,我爷爷是中科大数学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我爷爷是社科院经济学教授,我奶奶是人大附中高级语文老师。我7岁的时候,爷爷给他买了块黑板挂在家里,给他讲数学。现在他二四年级数学没问题了。其实这些任务本来应该是学校的任务。

家长:“学历”还是很重要的

大学老师、初中生家长梁女士也坦言,对于一些父母文化程度不足以辅导孩子的家庭来说,“双减”后更是难上加难。据她观察,目前社会选人用人机制还停留在重视第一学历的阶段,使得孩子的“学历”显得尤为重要,导致义务阶段不断内卷化。

梁女士:大家的认知是,职业教育出来的孩子,无论是就业,还是未来的家庭,或者其他方面,还是会有一点差别的。比如有时候我们报考一些公务员或者其他职业,过去发展的不错,或者从一些本科阶段,也就是选调生阶段,考公考阶段走出去的。他的第一学位非常有效。

专家给出建议[/s2/]

指挥棒的存在,让拯救班和私教疯狂生长,成为双减路上的绊脚石。面对“双减”后的一系列问题,著名教育专家熊丙奇说:

熊丙奇:从现实来看,课题培训转移到家庭后,非常分散,隐蔽性强,很难严格查处。只能靠举报,他能解决的问题也只是局部的。这样学生的负担没有减轻,家庭焦虑可能会增加,辅导孩子的成本可能会增加。此外,训练中的乱象可能比公共场合还要乱,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图片来自互联网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楚赵辉给出了他的建议:

楚:在过去的半年里,我们对校外培训机构采取了外科手术式的治理,但并没有根除它的根源。如果我们像割韭菜一样割一种作物,它可能还会有另一种作物。只是抢发小卡还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所以我觉得还是要想办法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一是学校要尽可能均衡,二是完善考试评价,三是尽可能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效率。

归根结底,家长的焦虑和内卷都是源于教育体系对孩子的评价。楚认为,目前,国内职业教育的发展还有待提高。只有让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按照兴趣划分而不是在选拔上分层,才能从根源上缓解这一系列问题,回归教育本质。

楚: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分流已经成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分层。本来分流就是各有所长。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长处,往自己喜欢做的方向走就行了。但是现在只根据你的考试成绩来分,这是有问题的。这使得很多家长对职中不认可,导致矛盾得不到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加剧。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需要进行深层次的变革,真正实行综合评价。

熊丙奇还强调:

熊丙奇:如果评价改革不能推进,整个基础教育只会关注分数和升学。事实上,把学生从学业负担中解放出来是非常困难的。现在国家也在推进评价改革,关键是这个评价改革能不能真正落地。第二是学校要提高教育质量,落实和扩大学校的自主权,开展个性化教育和多样化教育,让学校教育履行更多的职责。



内容:北京新闻联播问北京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