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发朋友圈如何只发文字(不论是发朋友圈还是写文章,这些方法你都要学会)

欢迎来到我的频道。本文主要分享一些写作经验,大概3分钟左右。如果喜欢,请关注。


毕业多年后,当我们再次提到写作时,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是新闻稿吗?是畅销小说吗?还是来自媒体的文章?

在我看来,专业作家写文章不一定要被认为是写作。我们在朋友圈发的文案,上班时给领导的工作总结,婚礼上朋友发表的讲话,都是写作。





既然我们在生活中到处都可以用文字,那你用笔能写什么呢?

这个时候再写,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折磨。我们早就忘记了学校老师教的写字方法。即使我们肚子里有很多话要说,也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写。

美国作家罗伊·彼得·克拉克在《写作工具》中写道,我们写不出任何东西,因为我们放大了写作的痛苦。其实,写字是有方法的,就像工匠可以用工具做出精美的手工艺品一样。





他在阅读了200多位优秀作者的作品后,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翻出了50种写作工具,写成了这本书,帮助我们扫清了写作的障碍,这样当我们在写作中遇到问题时,就可以直接拿出一种工具来创作和雕琢自己的文章。


01 盒子里的秘密


在写作之前,我们一般会选择一个自己擅长或者感兴趣的话题,先确定文章的框架,然后规划好每一个场景,再花一些时间思考细节,收集素材。你写作前的准备比你写作的时间要长得多。





朋友圈如何只发文字

前阵子刷小红书,看到一个写作博主分享了一个收集写作素材的方法,印象深刻。今天我才知道这个方法来自于写作工具,是作者常用的方法,也是有效的方法。

这个方法是:首先准备一个牛奶盒那么大的盒子,在外面贴上你想写的标签,比如“职场”、“育儿”、“名言”等等。然后,把平时看到的相关信息打印出来,或者记录下当时的一些想法,按照前面的标签储存起来。几个月后,里面会有大量的材料。

过一会儿,你可以整理一下盒子,把不合适的笔记清除掉,只留下有用的。不知道写什么的时候,可以翻一翻找灵感和素材。

当然,如果你不习惯把这些乱七八糟的笔记堆在盒子里,你也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便利,建立一个电子文件夹,收集有趣的轶事和更多有趣的想法。


02 化繁为简


如今,在这个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从博客到微博,再到微信和Tik Tok,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已经发生了变化。小视频代替文字,给你视觉冲击和听觉享受。渐渐地,人们忘记了思考事物背后的意义,越来越习惯于直接接受别人给予的东西。





古语有云“大道至简”,我们可以把身边的故事写出来给读者看。比起严肃的说教,读者更喜欢读生活中轻松的故事。

如果你的文章不可避免地包含了理论知识和专业术语,那就把它们翻译成白话,让复杂生疏的东西容易理解。


03 不要害怕反复修改


《写作法宝》的作者在书中说,“虽然它们看起来像初稿,但已经重写了四五遍。每次重写,我都尽量让自己的文笔更紧凑、有力、准确,把那些没用的元素都删掉。”可见,一篇好文章离不开反复修改。





如果把我们的文章比作一棵大树,那么那些观点模糊、句子冗长、场景难以令人信服的段落就是那些过于粗大的树枝,而句子中多余重复的词语就是那些枯萎的树叶。我们应该首先修剪生长过快的树枝,然后去除枯萎的叶子。

这本书的作者也认为,即使时间很紧,也要尽量修改一两遍再发文章。去掉了细节上明显的累赘和拖沓,你会发现文章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空。


04 段落的妙用


你知道段落的标准长度吗?

分段的目的是让读者喘口气。段落的长短没有一个通用的规律,但是连续的短段落和连续的长段落一样,会让人很累很累。

如今,人们喜欢在手机或电脑等电子设备上阅读,这就产生了自媒体的风格。这篇文章是自媒体文章,基本上就是一小段,两三行。目的是方便人们在电子设备上阅读,增加阅读舒适度。

但传统的纸质小说并不都是长短段落交错,用一句话当段落比一小段更出彩。

那是一年前,王淼是“中国二号”高能加速器项目纳米组件的负责人。那天下午在良乡的工地上,短暂的休息中,他突然被眼前的构图吸引住了。作为一个风景摄影爱好者,现实的场景在他眼中往往形成艺术的构图。构图的主体是他们正在安装的超导线圈。线圈有三层楼高,安装了一半。它看上去就像一个由巨大的金属块和凌乱的超低温制冷剂管道组成的庞然大物,就像工业时代的一堆垃圾,展现了非人科技的无情和钢铁的野蛮。就在金属巨魔面前,一个年轻女子的苗条身影出现了。这个构图的光线分布也很独特:金属巨魔淹没在临时建筑天花板的阴影中,透出冰冷粗糙的质感;而一束金色的夕阳光线,透过天花板上的洞,正好落在那个人影身上。柔和的暖光照在她柔软的头发上,照在工作服领口的白脖子上。它看起来就像一场猛烈的暴风雨后巨大的金属废墟上的一朵娇嫩的花...


“你在看什么?工作!”


王淼吓了一跳,然后发现纳米研究中心主任说的不是他,而是一个年轻的工程师,他只是看着像自己一样的身影。王淼从艺术中回到现实,发现这个女人不是一个普通的工作人员,因为总工程师正在陪着她,向她介绍一些东西,并表现出极大的尊重。


“她是谁?”王淼问导演。


(摘自《三体》)

比如《三体》里的“你在看什么?工作!”,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突然而强烈的转折,“她是谁?”王淼问导演。“这句话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柔软而好奇的想法,一句话的段落贯穿在长长的段落中,使逻辑更加连贯。


结尾


写作工具从不同体裁的文本中选取优秀的写作范例,从小说到诗歌,从新闻写作到纪实文学,从散文到回忆录,满足了大多数作家的需求。

理论再好,也需要实践。在每章的最后,作者安排了一些问题和相关的练习。做完它们,再找一篇你以前作品的文章,看看你是否觉得自己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






你对这篇文章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和建议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互相交流。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