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其中一个成年人,逛街时走进一家品牌折扣童装店,我没有给孩子买衣服。然后我突然醒悟了——我被广告洗脑了!这家商店门口的窗户上有一个大广告。广告出奇的简单。一个红底白字的广告特别显眼。照片上只有六个字:“花点钱,穿个牌子”。和我一样,忍不住走进去看一看的人也不少。这家店刚开业,但在贵州的名气真的很响。是贵州30多家折扣店之一。店面在贵州市区的一条非商业街旁,整条街除了这一家没有第二家童装店。进了店,发现它的生意出奇的好,顾客挑选衣服、试衣的络绎不绝,店主忙得不亦乐乎。
童装店用玻璃窗做广告很常见,但这家折扣店的玻璃窗广告就不一样了。我们常见的童装店玻璃窗广告,无非就是“新款上市,全场打折XX”“拆卖,最后XX天”“清仓大甩卖,亏本销售”之类的,直接表达产品信息或者促销信息的海报。这样的广告是很多店铺的惯用伎俩,只是表达了商家的做法,对消费者来说既没有新意也没有吸引力,所以顾客看到广告后很难进店。这家品牌折扣店的店外广告所产生的神奇效果,不仅仅在于它来自于“花一点钱,穿品牌”这六个大字,而恰恰满足了顾客利益的“精神利益”和“物质利益”,通过广告表达了消费者面对品牌折扣店的消费心理,说出了消费者的心里话,成就了这家童装店的店外努力。
“门庭冷落,车马稀少”这句话对于很多店铺来说是非常贴切的词。稍加留意,不难发现,等待顾客进店的人太多了,而开店的人却很少有人在店外埋头苦干,甚至连最起码的店外功夫意识都没有。在网上搜索多家童装品牌企业的网站,在招商相关的要求中,都要求加盟商选择在繁华街道开店。目的很明显。一是繁华地区人流量大,二是繁华地区形成服装商圈。过去有很多行人在这样的路段开服装店,顾客进店没有后顾之忧。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人流是一个很重要的条件。但店前人流量大不等同于进店人流量大,也不等同于店内交易量大,因为繁华地段的同业竞争和同质化竞争影响了消费者的选择,也增加了店铺租金成本,结果未必是一厢情愿。
我不打算讲一个案例。从“客人蜂拥进店的六个字”这个案例中我们学到了什么?这是我的初衷。曾经在电视上听过一个所谓的“服装行业讲师班”。讲师关于店外功夫的说法是“橱窗和店里的灯一定要亮”才能吸引顾客进店。但在现实中,我从来没有被童装店的橱窗灯光欺骗过,我想很多人也不例外,因为这种灯光效果太容易实现了,大街上有很多灯光很好的服装店。如何让消费者习惯,让他们进店?另外,有很多服装店的橱窗里都有广告标语,但广告标语的作用很难从进店人数上得到验证。很多人想到自己在做什么,却没有想到消费者需要什么。这是很多服装店橱窗广告不起作用的问题。策划广告语言的显著特点是它告诉消费者他们想看什么。所以顾客总是为了自己的需求而进店,体现了广告非凡的创意。
广告创意是一种创新。不是所有的服装店都在橱窗里贴“花一点钱,穿名牌”来助兴,而是根据店内产品面对的对象挖掘消费者的需求,告诉消费者他们在想什么。开服装店有什么启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