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人李亲眼见证了东大门,从一个当地的线下服装批发市场,到一个国人扎堆的服装贸易中心。
他创业20多年,其中10多年是在国内度过的。他试图把东大门摊位的衣服搬到中国的线下百货商店,还向中国服装企业推荐东大门设计师。在疫情的影响下,他还开了一家网店,帮东大门档口的老板卖衣服到中国。
没有中国人的东大门1996年,美国英特尔公司研制出世界上最快的超级计算机;中国金桥信息网开始为个人用户提供单点上网服务,国人开始拨号上网;年底,北京体育馆旁边,第一家网咖开业,门口有几百人围观。
今年,韩国已经有了论坛形式的网站,32岁的李在韩国东大门,帮助商场和摊主开发在线网站。东大门是韩国最大的服装批发零售市场,有100多年的历史。有完整的服装制造环节,面料厂,生产厂,销售档口。
90年代的网站简单粗暴。网页里有几句关于自己衣服的话,有的连图都没有。起初,老板们开发网站只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存在感,并不指望网站能给他们带来交易。
90年代的韩国网站
与中国后来的综合电商购物平台不同,韩国人喜欢自建“独立站”。也就是一个商城和一个地摊是一个独立的网购网站。
2000年以后,东大门的服装可以直接在网上交易,购物网站急剧增加。几年时间,李震和他的东大门100多名摊主组成的团队,发展出了独立的工位。他回忆说,在高峰期,韩国有3000多个在线个人网站。
但在社交网络不普及的时代,个人网站获取流量的成本高,只能硬广。再加上同类网站竞争激烈,优胜劣汰。“95%的网站撑不过第二年。”
然而,正是通过这些网站和大量的广告,东大门的“香”飘到了中国。2003年左右,李真第一次在东大门看到一些中国人,提着大包小包,在小摊上询价。一打听才知道,这些人来自中国的十三广线或者杭州四季青。
中国人来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发展迅速。当李在东大门做节目的时候,年轻的韩国人永载被南开大学录取,成为众多在中国留学的韩国人之一。
在南开大学的四年里,永载已经回过几次韩国。几乎每次回家都要帮中国留学生买相机、电脑等电子产品。他认识的中国同学几乎都看韩剧。
2004年,韩国的浪漫满屋俘获了无数中国女孩的心。爱情韩剧《天梯》和《我的姑娘》曾经风靡中国,顺便把里面的演员和服装火了一把,在中国掀起了一股“哈韩”风潮。
在广州十三排做了10多年服装批发的李志还记得,在韩风巅峰的时候,“你只要说店里的衣服是东门来的,对方确认了标签,什么都不说就赢了。”李志每月去一次东大门看新款,后期补货采取邮件、电话等形式。“款式特别好卖,基本上一上货就被客户预定了。”
永宰的家在首尔附近的平泽。他正在看中国线下批发市场逐渐被顾客占领的东大门的摊位。“到2010年,东大门许多商店一半的销售额将来自中国顾客。”2014年前后,东大门大街上全是中国人。“韩国人过去很少去购物。进了店,能听到摆摊的韩国老板都在说中文。”
李决定把东大门带到中国来。他带着东大门的衣服去了中国河南,参加了一个展销会。
在展览会上,有许多中国商人对东大门服装感兴趣。李震看到了商机,先和郑州当地的丹尼斯百货谈了意向,然后回到东大门,邀请东大门的商场和档口在丹尼斯开设专柜。东大门负责供货,李负责在中国市场的运营。
后来,李把这种模式推广到南京、成都、沈阳等地。但在坚持了三年后,李因为“水土不服”而结束了中国百货商场的柜台业务。
然而,当他在中国时,李接触了许多服装企业。这些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的需求,“想生产韩国设计师设计的衣服。”而南韩东大门的设计师千千·宛宛并不是每一个设计师,而是可以拥有自己的生产线。
李震一回到韩国,就开始为中国企业和东大门设计师搭建合作平台。
在几年的时间里,已有100多位设计师与李合作。通过李,这些设计师与中国服装企业建立联系,并提供自己的设计。中国的企业也会反方向提出需求,由设计师来完成。
随着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合作,李干脆在中国成立了设计中心,并招募中国员工。
中国买手改变东大门2016年,淘宝直播上线。在韩国生活了10多年的崔春香,开始每天晚上拿着手机,在东大门的地摊上向远在中国的粉丝介绍东大门的衣服。和崔春香同时的,还有几十个淘宝全球购。
这是东大门的摊位。第一次把商品间接卖给消费者。
起初,崔春香拿着手机在地摊上走的时候,遭遇了很多“白眼”。摊主为了避免抄袭他的设计,拒绝拍任何照片,更别说直播了。
“我问店员我能不能进去看直播。她侧身看了我一眼,挥挥手,把我踢了出去。”
当时买家要“低头”,要讨摊位,反复保证真的只是卖货,对方才同意进去。“但我会留意你的。”
有的买家只能坐在门口,拿着摊位上的鞋子直播。
摆摊态度的转变来自于中国买家带来的高销量。有一次,崔春香卖了80件衣服给一个新开的地摊。之后,摊子的门就给她打开了。
近年来,中国买家给东大门摊位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利润。全球购的话,一个直播就能卖出几万件衣服,很多摊位都是靠买手活的。
东大门80%的衣服都是出口的。其中,“90%以上都卖给了中国买家。”盛泰说。
很多人开始担心,如果依赖中国买家的东大门的摊位有一天离开了买家,会发生什么?
去年东大门某商场认为买家在摆摊直播,影响商场正常经营,拒绝让中国买家在里面直播。当时李正好在东大门。他回忆起那些日子。“没有直播的档口不吃香。摊主们集体抗议,要求中国买家回来直播。”
把市场“搬上”中国电商平台崔春香极其确信中国买家已经牢牢把握了东大门的命运。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过年回国的买家因为疫情不能按时去东大门直播。2月,盛泰买了高价机票,带着团队去东大门直播了一个月。结果韩国疫情爆发,他在直播间哭了20分钟,但还是买了机票回国了。
一直待在首尔的崔春香,看到了东大门最孤独的一面。
像崔春香这样留在东大门的购房者不在少数。这些买家都是“抢手货”,摊主都争着让他们住在店里,不然可能就没法再经营了。崔春香的朋友恩珍年初刚把所有积蓄投入地摊,结果碰上疫情,店里货物积压,卖不出去。她只是希望快点把货卖出去,然后转行。
一年四分之三过去了,韩国疫情起伏不定。8月中旬,东大门的一名商人和他的妻子确诊了新冠肺炎,600多个摊位被紧急关闭。留在东大门的中国买家不到去年的一半。在疫情影响下,原料市场只剩下三家。许多摊位迫于压力关闭了。
6月,在阿里工作了4年的永仔想为东大门做点事。南开大学毕业后短暂回国,服过兵役,在韩国专利局(类似于中国的知识产权局)从事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在与阿里巴巴的一次合作中,阿里知识产权品牌合作总监招到了勇仔。
“买家不能去韩国。我就在想,韩国老板可以直接在淘宝开店吗?”永仔说。
7月,永仔开始联系东大门商圈的负责人,对方向他推荐了李一真。两个韩国人第一次在中国相遇。
当时,李正打算在开一家网店。他已经和东大门的七个摊主商量好了,把他们的衣服直接上架到买家店里。为了赶上八月底的秋季新活动,留给李的时间不多了。
8月底,李的淘宝店终于开张了。他的店铺有1000多个SKU,还做了直播。这个和东大门打了24年交道的韩国人,终于用自己的方式把东大门“搬”到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