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网师 李利
审核 | 张明坤
来源 | 李利手记
编辑 | 张翠琴
2020年1月2日中午,初冬,暖阳。我和刘敏、黄秀玲、刘桂香四人相约在大秦川小聚,商议前往郑州参加河南教育时报社新年大会事宜。
01 缘由我因参加河南教师成长学院暑期课程和时报结缘,也正是因为在成长学院的那段共学经历让我们四人有了后来的交往。我和刘敏参加学习的时间要早一些,是2017年。那时候我还是一个刚入语文的新兵(现在依然是),教了两年半地理,正做着什么时候可以改行教历史的美梦,突然因为学校有语文教师请产假,服从领导安排教了语文。我虽然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却实在说不上有多喜欢语文,入职考试报的也是历史教师的职位。平时读书多是古籍史料和历史著作。但我自认有个优点,既然不能改变,那就去适应和调整,不说做到最好,也要让自己满意。
教语文,我有很多困惑,有些困惑在学校无法解答,我就走出去,自费参会去听专家讲。在听的过程中,既解决了疑惑,又因名师的个人魅力而爱上了语文。爱上语文是件麻烦事,或者说语文本身就是件麻烦事,想要解决麻烦,只有不断的学习。
2019年7月,和导师程翔老师留影
河南教师成长学院就是这样一个平台,可以长时间(一周)近距离接触语文名师,这样的机会实在太难得,同时因为高额的费用,愿意去学习的都可以说是对语文有感情的,愿意为其投资的,抱有极大的学习热情。身在其间,学习氛围非常之好,宋濂所担心的“无硕师名人与游”在这里完美解决。
和师姐饭前留影
不过那时我和刘敏俩是相见不相识,知道对方还是结束后在“河南教师”微信平台的报道中,发现同学里还有个老乡。那个时候我是zh两眼一抹黑谁也不认识。同学的聂智大哥知道我来自永城,就问我是不是“孟红梅名师工作室”的老师?我不解,反问“孟红梅名师工作室是什么?”哈哈,当时绝没有想到有朝一日可以加入孟老师的工作室,在工作室里。刘敏是第一批,我是第二批,正因为这两段经历,我常戏称她为师姐。刘敏姐可以说是一位很有韧劲的人,外柔内刚,认准一件事,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定要做到底。
和黄秀玲认识要更早一些,是17年的春天。那时她还在一初中,来我校对口支援讲示范课。黄老师讲的是《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用的是我班的学生。黄老师开头便问,你们的语文老师是谁?叫什么名字?你们对他印象最深的是哪几件事?后来她在2018年也报了成长学院,2019年我们又一起加入了“孟红梅名师工作室”,暑期再赴长垣成长学院。之后的交流就渐渐多了起来,后来一起到郑州参与师问教育录制项目,还专门成立了“三人行”微信群。事后微信群也保留了下来。刘敏和黄秀玲不仅是优秀的语文教师,还是优秀的班主任,两人都以做班主任为乐,她们也先后获得“河南省最具智慧力班主任”。我有时想,什么是智慧力?别的不谈,发自内心的热爱绝对要放在第一位!惟其热爱,方知其趣;惟其热爱,方能沉浸。
录课完成后在师问教育录播厅留影
桂香是英语教师,和黄老师一样都是一初中的老师,两个人搭班,黄老师是班主任,桂香是英语老师兼任助理班主任,人年轻,活泼,多才多艺,有什么学习的机会黄老师都把她叫着,去年一起参加教师成长学院,开始有了交流。
在成长学院期间,在大家的鼓动下,我和桂香还申报了“河南最具成长力教师”评选,很惊喜,两个人都通过了初选。对这个奖,我个人看的很重,这个“很重”不是在于势在必得,一定要拿到。实际上当我看到那个初选名单,我就对自己敢于参加海选而脸红不已:特级教师、省级优秀教师、省优质课一等奖等等荣誉获得者比比皆是。而我呢?最高荣誉不过是一个商丘市优质课二等奖,这还是商丘市教研室面向农村倾斜而专门举办的农村教师优质课评选。我能忝列其中,和这些老师一同竞选,心情之激动无法言喻,最后能获得入选资格,我想主要还是时报社对我成长的一种期待,一种激励。所以我倍加珍惜这个机会,同时也更加感谢学院的举办方——河南教育时报社。
四人相聚河南教育时报社
02 批注我开始批注阅读主要是受新网师郝晓东老师的影响。2019年秋季我报名参加新网师学习,选修了郝晓东老师的课程《静悄悄的革命》。
学习任务中有一项打卡,有的老师加入的早,对这本书很了解,打卡内容就是结合教学实践来谈自己的体会。我对这本书是第一次接触,很多词语都不明白什么意思,更不用说结合实践谈体会了,所以我的打卡主要就是批注阅读:对自己不理解的词语进行阐释,对自己感兴趣的地方进行展开讨论,对关键语句进行标注。然后截图发到打卡群里一份,再复制粘贴到微信公众号里一份,就这样每天多则批一两千字,少则批个千把字,竟然给读完了!
阅读《静悄悄的革命》对我的触动很大。我之前也可以说认真读了很多书,但没有一次是这样逐字逐句的阅读,对我来说,不仅是佐藤学的思想让我受益,这种阅读的方式更让我痛苦而又沉溺其中自得其乐。
到聚会前打卡批注我已经开始了百余天,收获很大。看她们有兴趣,我就趁机撺掇他们一起加入,打广告,做介绍。
批注什么?主要批注自己感兴趣的经典书籍,既可以长知识又可以磨性子。
为什么一定要啃读经典?很现实的原因:生命有限,书山无穷。怎么办?只能择精华而啃读之。
怎么操作?边读边写,每天一篇,写完发到群里,谁没发就发10块钱红包,缺少三次就摆桌请客。
我是当笑谈说的,她们仨却都认真了起来,没有犹豫就表示了同意,我当时就突然很感动,有种想哭的感动。这样的事情和其他人说起,别人不会理解,会说你神经病,自找麻烦。又不能晋级,不能涨工资,还费时间,你图个啥?你和他们说这些,他们就很害怕,怕你会要求也跟着一起做。
而现在,这种积极的响应,让我感动。这里我特别想说说我所在的“孟红梅中原名师工作室”。在我们工作室里有一群特别热爱学习的人,领头的孟老师就不说了,以后我要专门撰文说。
说一个改变:起初工作室里很少有个人公众号,后来大家看我经常用公众号往群里发文章,就纷纷找我教他(她)们如何申请,如何编辑,可以说不耻下问到了极点。
比如张玉兰老师,她是河南省骨干教师,今年刚评的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为了彻底弄清楚流程,在电话交流之后,趁着送儿子上辅导班之际,跨越大半个城来我家,面对面学习开设公众号的技术。我说一句,她就拿个小本本记一句,看着她发出的第一篇作品《开始就好!》,我真是的是热泪盈眶!
为什么?这样的人太少了!!这样愿意付出时间、愿意付出精力、愿意主动学习的人太少了!刘敏和黄秀玲也是,为了学习公众号编辑,专门把我约到烤鱼店,我们三个人带着电脑和平板,在喧闹的烤鱼店里敲敲打打,慢慢拼凑出了一块自己的园地(参读黄秀玲《蔷薇的心事》)。
就这样,从1月2号开始,我们的“日更一文”微信群就开始运行了。刚开始桂香有点“投降主义”倾向,给自己找理由:不会写,没时间,写不好,怕被笑。我们就轮番上阵,给她说“没关系,你先写着,你写的美篇(她当时负责学校的美篇制作)也算任务,只要动笔写就行!”我想,只要上了路,一切问题都会有解决的办法。事实证明,桂香的潜力真的是无穷大!
03 坚持我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李利啊,真佩服你,你太能坚持了!”我其实也佩服我自己,这可以说是我坚持时间最长的一件事了。但是我更加知道之所以能坚持到现在,还要感谢我的“监督员”和家人们!
日更刚开始的时候,刘敏姐对我说“李利,以后你可就是我们打头的啦!”这话我初听很惶恐,连说“没有没有”,论经验、论积淀我是真的小字辈。但我现在有些认可并有意识“稳固”自己的“打头”地位了。这种认识可以说把我从无数次想要放弃的边缘拉了回来,特别是在无数个困得不行,脑子枯竭、小儿啼哭的夜晚!
因为每日啃读,爱人很理解我,主动承担照顾儿子的重担,几乎没有让我费过心。妈妈看不下去,就训我“不写天能塌下来吗?歇一天不行吗?你这爸爸做得看看小孩还让不让你抱?”爱人默默无语。
可爱的小宝宝,爸爸永远爱你!
我也问自己:不写了行不行?一定要写吗?写了有什么用?有几次我都睡到了床上又爬了起来,心有不甘!已经坚持到现在,怎能轻易放弃!如果放弃了,之前的坚持又有什么意义?我都放弃了,这个群还能走多远?在这种也许是“一厢情愿”的责任感下,我坚持了下来。
有次我在群里说“我们群没有领导者,也没有监督员,进退由心。”但我实实在在感受到了我是被人监督着的,特别是随着新成员刘雪真、李亚宁、严梦琪、张贝贝等人的加入,我感觉自己被监督着的力量越来越大,这时我才算明白了什么叫“打头”,其实就是责任。
我不能放弃,不能松懈,这是我开的头,就一定要结好尾。如果没人知道,自己半途而废就算了。但我偏偏搅得人人皆知,现在不说别人,单单两个工作室的人都知道我们在进行读书批注。这也是我惹的事,每天大家发完之后,我就把文章汇总发到孟红梅名师工作室和曹凤华河南省名班主任工作室中,请大家批评和监督。这个监督实际上就是在大家的注视下看看“我们能走多远?”如果中断了,别人会怎么想?也许别人不会在意,但是我(们)自己会知道自己中断了!放弃了!失败了!
我现在还记得今年的2月6日晚上22点46分,在例行发送日更文后,孟红梅老师在群里点赞“向坚持者致敬。”我当时想也没想,就发了一句“为致敬者坚持!”这是一句真心话,正是因为致敬者的持续关注和不断鼓舞,才让我们发现自己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也让我们走过了日更一文的最危险的境地——从“他律”走向“自律”。
04 意义坚持说到底是自己的事情,外在的束缚和压力终有一天会脱落,一个人如果长期在外在压力下去做一件不那么简单的事,时间长了,精神就会产生懈怠,甚至崩溃。
所以我们需要及时调整,一个是调整读书批注和日常工作、生活之间的关系,在和爱人多次沟通后,我们达成一致,回家后正常吃饭、陪伴家人,直至妻儿入睡,可以自由书写,但不能超过凌晨;再一个是发现批注的意义,从被动坚持向主动探索甚至是渴求迈进。
最初,我把批注阅读看成是一项任务,现在我把它当做一种对话交流的场所和方式。通过阅读和书写,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有时借文本的某一个词语勾连起和自己的对话。
借助批注,我可以检视自己这一天都做了什么,想了什么。这样的机会对中学语文教师而言难能可贵。自从把阅读批注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之后,我开始变得沉默寡言。不是我变得阴郁内向,而是我发现言说的表达需要时间,更需要面对适合的对象在适当的时间进行表达。
什么是废话?非人非时即为废话。有人说不经思考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我说,不经思考的言说不仅没有意义,还是浪费生命。在公共关系中,说话是一种交际和权力。它不是一种自由的表达,我们做不到随心所欲、畅所欲言。一个是说话本身的缺陷,一个是说话背后的风险。这些批注都可以解决。
批注是以写带读,读写结合的一种交流方式。当夜深人静,妻儿深睡之际,起床伏案,边阅读,边敲打键盘记录我的理解,我的言说。文字记录了我的理解历程,也厘清了我日间想要表达而不明的思绪。何乐而不为呢?
和刘敏、崔秀云、马丽、刘桂香、黄秀玲参加活动
今天是7月1号,是下半年的开启之日,也是党的99岁生日。99岁对一个人来说已是行将就木,垂垂老矣了。对一个政党而言,99年,正是朝气蓬勃、一展雄图之际。可见,时间并不能衡量一切价值。
300天看似很长,可在人生百年之中又算得什么呢?东坡年过六旬,谪居惠州作“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以苦中作乐,我喜欢这一句,苦乐之间,自在由心。
今日正值批注阅读300天之际,追忆旧事,感其乐,思其苦,东施效颦不由吟出一句“批注啃读三百天,沉浸书中岁月长!”往日已逝,且看今后如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