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好评是消费者判断商品质量和商家信誉的重要指标。更多的好评往往意味着吸引更多消费者的关注。但也有一些商家为了增加交易机会,通过制造虚假好评来欺骗消费者。近日,有读者来信反映,一些好评如潮的网络名人中的店铺,实际上存在产品质量有缺陷或服务不到位,涉嫌通过制造虚假好评误导消费者,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
假赞是怎么来的?平台在审核中应该履行哪些责任?监管部门如何进行有效的整改?记者就此展开了调查。
片面的好评参考价值低,甚至误导消费者
“买家评价本来是消费者决策的重要参考,但现在,我越来越不能相信网店的好评了。”江苏省海安市读者徐明明表示,在某电商平台,部分网店好评率频繁达到95%以上,甚至100%。“总觉得不真实,有的评价高度相似,有的甚至细节相同,让人觉得可疑”。
上海读者周年华去过中国很多地方。每到一个不熟悉的城市,他总是习惯打开点评应用,看看过去客户的评价,并以此作为重要参考。周年华说:“一般点评申请的商家评分有高有低,还算客观,但有些好评明显有欺诈性。”周年华曾经去过某区排名第一的餐厅,结果发现菜连做的都不熟。“仔细一看,发现当时店才开了三个月,餐厅的口味和服务质量都有瑕疵,但短时间内获得这么多好评,显然是不正常的。”周年华说。
为了赢得消费者的好评,商家想了各种办法。有些店家会在快递和外卖上贴上“好评返现”的小卡片,消费者可以用好评换取小礼品和现金。在一家烧烤店的外卖里,贴着一张卡片:“全五星好评+烤菜图片,可领红包”,下面还详细说明:“全五星”是指口味、配送、包装三个指标全部给五星评级,评级完成后,可以添加店员联系方式,获得少量现金。
也有读者反映,遇到过一些商家以小礼品、小红包等方式挟持游客。,并说服他们给予特定商家好评。记者随机采访了部分读者和网友。他们大多表示遇到过商家诱导好评的情况,也有人承认用好评换过红包。“不过,前提是商品和菜品本身还过得去,商家服务态度好”。
为了避免被虚假好评误导,河南省安阳市读者程程不仅看买家好评,也看差评。他还试图通过浏览论坛和观看评估节目从多个渠道获取信息。程程程说:“如果电子商务平台和评论应用程序中的消费者评价是真实客观的,我们实际上可以购买东西,而不会有这样的麻烦。”
刷赞已经成为灰色生产链,写赞、发展下线、刷榜是一条龙的流程
记者调查发现,商家买赞是公开的“潜规则”,甚至刷赞已经形成了灰色生产链:商家提出诉求,刷帮将电商、点评软件的推荐排名机制拆解成各种任务,通过自建网站或其他社交平台发展下线、发布任务。这样的生产链条,制造了很多虚假的好评,给消费者造成了很多困扰。
在网上,有大量从事刷赞业务的团伙。有的在电商平台建立了网店,有的建立了独立网站甚至任务发布系统。记者找到了一家声称可以“优化店铺排名”的网站,以网店店主的身份向客服人员咨询相关业务。据网站客服介绍,电商平台的评价体系和点评应用越来越复杂。为了提高在平台榜单和推荐中的曝光率,店铺除了要提高好评和销量,还要注意提高搜索量、访客流量、收藏量等数据。这些工作都可以通过这个网站来完成。
在某“流量优化”网站的任务发布栏,记者看到了各种任务:外卖评论单,下载APP(手机应用软件)后评论,单价2元,转发文章有钱赚,看视频可以通过任务,单价1.5元,每个任务都有很多人认领。
刷赞生产链也有专业的赞写手。在某论坛的兼职板块,记者在兼职招聘信息中发现了不少“写赞”的兼职。其中有的明码标价:“20条评论中得10元,带文案,可复制粘贴”,还注明“真实有效,大量招募”。
根据文中提示,记者添加了发布者的联系方式,对方表示商家对大批量好评的需求比较强烈,尤其是那些刚起步,缺乏人气的店铺。发布者还为记者提供了一份“攻略”,提醒他如何避免刷单、刷好评时被系统检测到流量异常,还详细介绍了制造虚假聊天、降低平台抽查风险的方法。任务发布者告诉记者:“有的是单子,可以做很久。只要动作快,收入就很可观。”
记者发现,刷好评已经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今年5月,最高法公布了“互联网十大典型案例”,其中包括“暗刷流量”、虚假刷量等案例。杭州市市场监管综合行政执法队通过调查,已发现10家公司涉嫌组织好评牟利,网络名人中有100多家餐厅花钱刷好评。
监管部门和平台企业要加强合作,合力斩断虚假好评的生产链条
“网评的价值在于通过真实的用户反馈来反映商家的口碑,方便消费者决策。大量虚假评论的出现,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影响了那些守法商家的正常经营。”安徽省宣城市读者邹晓说。
北京师范大学互联网法治国际中心执行主任吴沈阔表示,购买或提供有偿虚假好评、点击量、搜索量等服务,不仅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也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情节严重的,还可能构成不正当竞争,涉嫌违法。
不少读者认为,要多措并举整治虚假好评,形成合力,才能做到治本。广东省揭阳市读者石亚东表示,互联网平台企业应承担主体责任,对入驻商家进行严格审核和监管。“互联网平台企业要不断优化算法,通过科技手段准确识别和筛选出虚假评论”。吴沈阔也认为,相关部门应加强与企业的互动,充分依托电商交易平台的大数据资源,建立数据异常预警机制,有助于尽早发现和清理虚假评价。
提高自我排名推荐的优先级,增强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是商家使用虚假好评的主要动机。河北馆陶县读者王千建议针对这种情况对症下药:“商家为了吸引消费者,购买好评,刷数据。建议平台降低有这种行为的商家的权力,并进行宣传,让他们认识到用虚假好评吸引消费者是适得其反的。”
惩罚了用户,也堵住了生产源头。有读者提出,平台企业只能约束商家,相关部门要加强监管,摧毁制造虚假好评、虚假数据的窝点。对此,市场监管部门采取了一些措施。今年,市场监管总局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重点领域反不正当竞争执法专项整治,严厉打击组织专业团队、利用网络软文、网络名人、知名博主、带货直播等不正当竞争行为。7月,市场监管部门公布了两批典型案例,曝光了利用“网络名人效应”虚构评价、组织员工、亲友等熟人或聘请专业团队等方式“刷榜炒信”的行为。
然而,一些夸夸群不断改变他们的交易模式以逃避监管。有读者建议,监管部门和互联网平台企业应及时了解相关情况,尽快完善和细化监管措施。
虚假好评的整治离不开商家的自律。“刷好评其实是恶性竞争,增加了所有市场参与者的负担。”邹晓认为,能否在市场竞争中领先,最终取决于产品质量。为了提高短期数据表现,导致消费者信任度的丧失,是因小失大。(记者:申同瑞、陈石参与采写)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