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落被“暗物质洗发水”洗过的浓密头发,穿上能保持身材的“石墨烯内衣”,坐上想要减肥的“纳米按摩椅”,走进量子“返老还童”小屋...这些第一眼就惊到人下巴的产品,其实已经被相关领域的专家“仿冒”过很多次了——暗物质卫星首席科学家常进说,至今。江南石墨烯研究院副院长董说,石墨烯只有几纳米厚,足够薄,但成本极高。如果一条内裤是完全单层的纯石墨烯做的,至少要几个亿。
日前,中消协发布消费警示称,所谓的“量子产品”是“伪科技”,这也让其他打着“高科技”旗号的“伪科技”产品再次受到关注。当前,贴着“高科技”标签的保健品频频出现,一些无良商家吹嘘产品有神奇功效来忽悠消费者,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你身边有人买过“伪科技”产品吗?
“伪科技”如此普遍,无论老人还是年轻人都“入坑”
“我们家的‘伪科技’产品都数不过来。”
市民王勇今年40岁。他母亲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病。所以她非常相信所谓的“高科技”产品。通过各大电商平台、电视购物、健康讲座,她买了很多打着“高科技”名义的“伪科技”产品。
“比如量子水杯,可以改善水质,释放氢离子,从而达到瘦身和改善便秘的效果。还有腰腹部有芯片的内衣,可以通过磁场改变人体的循环。哪怕是普通的鞋垫,老花镜,量子的概念,都能让她心甘情愿地去买。”王勇说,他其实能理解母亲对保健和健康的追求,有时候也说不出多少,但看着这些产品,他常常感到很无奈。
6月18日,我们发出了一份关于“伪科技”产品的调查问卷,受访者多为“80后”、“90后”。51.82%的受访者认为生活中有很多“伪科技”产品,38.18%认为很多,10%认为很少,0%选择“没有”。
其实上当的不仅仅是老年人,很多爱美的年轻人也掉进了这个“坑”。此前有穿着博主曝光,市面上一些所谓的量子、磁性、石墨烯内衣,号称可以加速身体的血液循环,达到瘦身、保暖、改善体态的效果,其实没什么用。
“我在一个短视频平台上买了两条腹部有‘量子芯片’的所谓提臀收腹裤。收到货后发现芯片位做工粗糙,感觉就是个普通的塑料件,并没有宣传中的改善体型。”市民赵敏说,她曾经相信过很多“伪科技”产品,比如贴在穴位上就能减肥的磁疗贴,能吹出“鱼子酱精华”的吹风机。“这些产品的销量非常高。如果只是开店,一个月的销售额也就几万。可见很多人上当受骗。”赵敏说,这次中消协发布消费警示,让她彻底打消了披着科学外衣购买“智商税”产品的念头。
调查结果显示,22.73%的受访者表示身边很多人被“伪科技”产品忽悠过,54.55%的受访者表示身边有少数人被忽悠过,15.45%的受访者表示很少有人买,只有7.27%的受访者表示身边没有人被忽悠过。
广告太深奥,消费者“宁可信其有”
中消协披露,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消费者王先生于2021年2月花300元购买了一款“氢量子足浴盆”,声称可以排出体内毒素,但使用后没有效果,最终在渑池县消协调解下退货;上海消费者杨先生花4万元买了一张“量子床垫”。商家声称床垫可以治疗腰痛,但是用了一段时间后发现没有效果,最后只好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
披着“高科技”外衣的“伪科技”产品,有的价格低廉诱人,有的却并不便宜。为什么这么多人上当?有声音认为,这是因为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与科学认知不符。
“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相信科技,但没有那么多的科学常识,所以面对这些所谓的高科技产品,更容易上当受骗;对于年轻人来说,技术改变生活是很正常的,他们愿意尝试新事物。”市民唐一凡说,他家老人也买过所谓的能量项链、能量手环,只是为了健康,抱着“宁可信其有”的心态去试试。
唐一凡说,商家针对现代人对养生的追求和对高科技的信任,所以不计后果地推出这些产品,消费者很容易被广告中的虚假宣传蒙蔽。
记者在某电商网站搜索已被中消协认定为“伪科技”的量子产品,发现其详情页上有不少“高大上”的名词,如量子水杯的结构有“阴极”、“阳极”、“离子膜”;量子鞋垫含有“太赫兹矿石”和“脉冲芯片”;量子眼镜用的是“纳米银”和“远红外”。这些产品在宣传中几乎能治百病,对脑血栓、高血压、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白内障等有奇效。
唐一凡认为,现在商家推出这样的“伪科技”产品,除了大众的高科技观念,对保健品的监管力度不够,对虚假宣传的查处力度不够等等,都与鼓励科技创新的大形势下“钻空”的客观因素有关。
调查结果显示,60.91%的受访者认为购买“伪科技”产品是因为大众对高科技功能的需求,52.73%的受访者认为大众被商家的虚假广告所迷惑,46.36%的受访者认为这是一种“信其有”的心理,部分消费者缺乏基本的科学常识,贪图便宜。客观层面,51.82%的受访者认为目前保健品管控存在法律盲区,47.27%的受访者认为商家利用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钻空”。此外,相关科普的缺失、商家社会责任感的缺失、相关部门监管的不到位、调查的不及时也是人们认为此类产品频发的原因。
应加强监管,让“真科学”赶走“伪技术”
「伪科技」产品会有什么后果?它们不仅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扰乱了健康的市场秩序,甚至使一些需要就医的消费者耽误了病情。
“其实这种‘伪科技’产品在实体店很难看到销售点。反而各大电商平台和微信业务卖得多。所以,我觉得这些商家也很清楚,不能优雅。因此,相关监管部门应重点关注微信业务和电子商务渠道,杜绝伪科学产品的猖獗流通。”公储表示,除了流通渠道的监管,还需要关注广告信息发布平台和销售平台的审核管理机制是否完善,特别是要加强对贴有“高科技”标签产品的监管。
存储认为,目前“伪科技”产品层出不穷,也反映出大众需求确实很旺盛。相关部门或者有条件的商家也应该看到这种需求,加快创新的步伐,开发更多真正依靠科技的力量改善人民生活的“真科学”产品。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4.55%的受访者认为应采取精准措施加强对“高科技”标签产品的监管,52.73%的受访者认为商家应加强自律,增强社会责任感。此外,加快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创新步伐,倡导和宣传科学合理的消费观等。,也是对付猖獗的“伪科技”产品的措施之一。
蔡杰
市民王女士
没听说过身边有人买“伪科技”产品,但在公园里逛的时候,遇到卖所谓“量子鞋垫”的商贩,很多老人都会被吸引。这类“伪科技”产品之所以有市场,是因为它们瞄准了老年人重视健康和护理的心理,而老年人恰恰容易被蒙蔽。我觉得相关部门应该加强监管,防止老人连续受骗。
市民王
这种产品对年轻人应该没有吸引力,但老年人科技知识贫乏,盲目相信所谓的“高科技”,却没有正规途径查询产品的真伪和功能,会被商业广告迷惑。我觉得应该加强对虚假广告的监管,不要传播这种骗人的信息。
市民孙先生
我看过很多“伪科技”产品的广告,真的很迷惑人,尤其是老年人。其实我挺理解老人买这些产品,只是想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少给孩子添麻烦。我觉得子女应该承担责任,多陪陪老人,讲解相关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扭转老年人的思维。
市民陈
其实“伪科技”产品早就出现了,无非是一些普通日用品和高科技概念的套路。之所以这么多人买,也是因为大家都很尊重“科技感”。正因如此,更需要对贴着“高科技”标签的产品严格把关,才不会辜负消费者的信任和期待。
微观观点
“高科技”宣传不可轻信。
中国消费者协会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经济条件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关注和追求品质消费。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市场上出现了一些贴着“高科技”、“健康”标签的所谓“量子产品”,吸引消费者购买。如量子护肤品、量子保健品、量子美容仪、量子鞋垫、量子水杯、量子吊坠、量子内衣等。、“量子产品”已经渗透到几乎所有的普通消费品领域,这些产品往往会宣称具有相对强大的功能,如“改善和缓解身体的各种疾病”、“打通体内循环”或叠加量子能量、“负离子”、“太赫兹”等。,听起来很高大上。
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等媒体多次澄清“量子产品”的概念。一些购买了所谓“量子产品”的消费者也表示,使用后并没有宣称的效果。可见,目前市场上所谓的“量子产品”名不副实,广告中的神奇功效也涉嫌虚假宣传。
据了解,全国多个市场监管部门已立案查处以量子科技为噱头的违法违规经营行为,涉嫌犯罪的已移交公安机关。中消协敦促相关经营者严格遵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法规,切实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满足消费者的品质消费需求,而不是通过“假技术”噱头和虚假宣传制造的“海市蜃楼”欺骗消费者。同时,中消协呼吁相关电商平台切实承担起平台的监督管理责任,彻底清理平台内销售的违法违规“量子产品”,净化网购市场生态,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最后,中消协提醒广大消费者,面对层出不穷的“高科技”产品,要保持理性,不要轻信商家单方面的宣传,积极了解产品知识,增强辨别真伪的能力。对于自己难以辨别的,可以咨询亲友或当地市场监管部门、消费者协会等单位,听取有关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不要为“伪技术”交“智商税”
媒体评论员王粲
要真正铲除“伪科技”产品生存的土壤,首先就是守住消费者的最后一道防线,让消费者树立科学理性的消费观。等到那一天,不管商家怎么炒作,人们都牢记着“这个产品不符合常识和科学,一定是商家的忽悠”的认知,一切名不副实的产品就真的可以消失了。
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首先,消费者要深挖固有认知。
以曾经风靡一时的“量子阅读”为例,商家宣称,训练出来的孩子如果快速反复阅读一本书,就永远不会忘记。上过小学的人都应该知道这有多可笑,但是为什么有些家长会相信呢?因为有些人对教育感到焦虑,总想给孩子省去学习的辛苦和漫长的过程。这种对学习规律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有意忽视,背后是一种急功近利。这也是“量子产品”屡屡“割韭菜”成功的根本。总有人想付出更少,取得更快的成果,收获更多。扭转这种不良心态是第一步。
其次,是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和获取、辨别信息的能力。有专家表示,量子技术对实验环境要求非常高,所需的经济成本也比较高,因此在民用领域还很难得到广泛应用。目前所有打着“量子+日用品”旗号的产品,一般都是炒作概念,招摇撞骗。这种权威信息需要相关部门的普及和媒体的及时报道,但毕竟每一个消费者,信息的终端,都应该准确接收并牢记在心。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打着“量子”幌子传播虚假消息的网站和平台的监管。
当然,提醒消费者不断提高防坑能力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压实监管责任,严厉打击各种欺骗和虚假宣传。
记者手记
不要把高科技当成“安慰剂”
脑洞有多大,概念就有多新。
其实一些“伪科技”产品的噱头,才是真正的高科技。以石墨烯为例,它作为“新材料之王”,在电学、光学、磁学、生物医学、储能等多个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被公认为“未来材料”和“革命性材料”。
这么好的材料用在内衣和羽绒服上怎么会变成“伪科技”?
江南石墨烯研究院副院长董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首先,石墨烯导热性能好,散热快,保暖效果好。其次,石墨烯只有几纳米厚,足够薄,但成本极高,很难在日用品中应用。即使衣服是纯石墨烯做的,也很难有宣传的效果。按照市面上几百元的商品价格,使用碳粉或者极少量的石墨烯粉末的可能性更大。
中消协这次点名的“量子”产品也是如此。当水杯、鞋垫、衣服都被贴上了“高科技”的标签,你以为生活已经被科技无死角的覆盖,殊不知覆盖生活的只是商家的“脑洞”。
我们从未停止追求高科技,也不应该停止。然而,在生活细节中,高科技不应被视为“安慰剂”,商家不应为盈利而收获“智商税”。
本稿采写/本报记者曹亚欣
来源:济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