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田可欣王艳
“你的时代感,我的时代感,就是朋友圈里的快乐。”时代感是什么?虎年春晚中那首活泼充满活力的歌曲《时代感》告诉我们,智能手机的普及正在重塑人们的日常行为和生活感受。“小屏”过年正在逐渐改变旧俗,它带来的变化值得我们关注和回味。
“反转”中的温柔
烟花隔屏燃放,手机游戏如“云晚餐”,视频如年夜饭,“单间”k歌用APP播放...如今,人们似乎可以通过手机走完春运的所有流程。随着5G技术的发展和推广,视频图像更加清晰流畅。即使相隔千里,大家也可以通过手机屏幕和关心的人一起待在云上,体验“身临其境”的陪伴。此时,手机作为通讯工具的“冷感”逐渐褪去,成为人们表达情感的桥梁,方便、高效、生动、充满温暖。
年轻人对这种“温暖”保持着独特的新鲜感。因为工作等原因,没有回穆平过年的“95后”女孩孙丽告诉记者,今年她选择和父母一起“上云”。从29号大年三十下午开始,她通过视频连线父母,展示自己的春联、祝福、窗花,在父母的指导下完成了自己做的第一桌年夜饭.....“过去我习惯过年,看大人忙着手机,等现成的饺子。今年不在身边,但是特别愿意和父母多聊聊。这种感觉太美妙了。”她说。
在这种“惊奇”中,老年人也找到了越来越多的参与感。聊天中随处可见写有“虎年大吉”、“大虎兴旺”字样的小老虎图片。不习惯用手机打字的人,也可以通过“一点一点”融入群聊。长辈发红包,晚辈按自己的节奏打,看运气。大家刷各种表情,传递感谢,交换运气。平时安静的家庭群聊突然变得异常热闹,网上节日气氛感瞬间弥漫。与此同时,短视频的流行也给银发族在新的一年带来了新的欢乐。拍摄、剪辑、上传,老人号召孩子参与,“合家欢”有了“新面貌”。
“号召孩子们帮我选特效,教我输字幕。一家人会坐在一起比较谁的视频被赞的多,共同语言会突然多起来。这种‘天伦之乐’是前所未有的。”67岁的殷爱荣家住济南市槐荫区,她笑着告诉记者。传统的春节正在吸收科技因素追赶年轻人。多年从事老年人数字鸿沟研究的深圳大学教授周玉琼认为,家庭“数字反馈”是帮助老年人学会掌握互联网技术、融入数字社会的关键。春节是带领老年人用手机参与互动,体验现代科技,赶上数字社会的好机会。
上述的沟通甚至反馈,也可能包含着一种“反转”:平日里制造疏离感的手机,在春节,两地空的时候,已经消除了距离感;原本源于互联网的沟通代沟也在短时间内被节日特有的互动内容迅速填补。这得益于“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也离不开科技力量对节日风格的多元化升级,呈现出“亲子”“娱乐”的新节日风格。现代科技与传统民俗相互排斥,却在内核中相互共鸣,在亲近与疏离之间不断碰撞出新的火花。
花式营销,云上春运
“小屏”成了新年习俗。情感是基础,所以不言而喻。技术和创造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为了满足这三个诉求,相关内容的生产者、出口者、传播者都下了很大功夫,花式营销层出不穷,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氛围。
特效方面,微信推出了节日限量聊天彩蛋。春节期间,用户在微信聊天界面发送“虎年”、“虎虎生威”、“如虎添翼”等任意关键词即可触发特效,祥云环绕的胡锦会在手机屏幕上跳跃,为春节增添几分趣味;Tik Tok推出了多种新年贺词特效,用户可以自由混搭和创作。各种祝福模板引发了模仿热潮。多人特效还可以让全家人一起参与,留下宝贵的新年回忆。Tik Tok携手北京冬奥会烟花总设计师、当代艺术家蔡国强在平台上发布了数码烟花“怒放2022”。将烟花搬到线上,不仅安全环保,还可以结合线下场景,让每一次“燃放”都独一无二。
红包大战也是一件引人注目的事情。在各大平台上,有各种各样的游戏,如五福、红包雨、抖现金和全民炒年兽。2022年春节期间,Aauto Quicker、百度、JD.COM、Tik Tok、支付宝等互联网大公司抛出了总额超过84亿元的红包。根据微信公布的数据,除夕当天(1月31日00: 00-24: 00),共有6.88亿人参与抢红包。今年春节,微信首次推出的限量版红包封面创意十足,一些有特色的IP封面和偶像明星封面备受粉丝追捧。仅除夕当天(1月31日18时至2月1日6时),就有超过1.4亿人收到了这样的“特殊”红包。
今年春节文化各类IP也更加重视直播,想尽办法满足手机这个庞大受众群体的过年需求。以央视春晚为例。主站首次尝试在央视视频APP和微信视频号推出竖屏直播。除夕当晚,超过1.2亿人在微信视频号“竖屏”观看春晚,沉浸式的观看体验赢得了观众的大量好评。春晚视频号直播间获赞超过3.5亿,评论总数超过919万,转发总数超过551万。不少观众表示“垂直看春晚感觉更接近舞台,细节更丰富,甚至可以捕捉到演员的微表情”。此外,各地的高跷、秧歌、花灯等民俗文化、非遗项目在各平台的直播间里以各种形式展示,各种文化场馆、艺术团也在云上表演、播出,这里的春节非常热闹。
通过这些,我们不难发现,在互联网时代,传统习俗在不断完善和经久不衰的同时,也能保留内核基因。有了科技的加持,有了各种应用作为平台,风俗不仅土,而且更时尚、更绿色、更互动、更有特色,体现了新时代的文明进步。
警惕“民俗”变成陋习
借助手机的拜年习俗的流行,确实给人们带来了惊喜,但同时,“小屏幕”内容的诸多花样也吸引了一些人沉迷其中。凡事过犹不及,刷手机会上瘾,也需要警惕“民俗”变成陋习。
“终于一起回家了,但是看手机的时间比面对家人的时间还多。久别重逢的团圆饭竟然是手机刷,什么都没发生……”“我们怎么能在这里庆祝新年呢?第一:在家玩手机;第二:奶奶家玩手机;初三:公公在家玩手机;第四:阿姨家玩手机;在网络上,大多数人都在呼吁“不要让回家变成另一个玩手机的地方”。
沉迷手机导致的“线下社交恐惧,线上社交牛”的心理也在春运的年轻一代中发酵蔓延。一方面,线下,他们最怕的是走亲戚,被一年见一次面的大爷大妈质疑看,怕被催婚催娃生二胎,和同龄人尴尬的聊几句,寒暄几句就举起手机;另一方面,他们觉得开放直播间里素不相识的陌生网友更亲近。拍个视频片段就能实现全网拜年,还能互相赞评知心话。甚至打赏主播比给家人发红包还过瘾...这种尴尬又矛盾的心态,让内容花哨、分散注意力的小屏幕成为年轻人“鸵鸟式自救”的一大装备。
这种报复性的使用,对身心都有不小的负面影响。很多人节后开始工作,遇到春节假期综合症。有心理专家告诉记者,春节期间,很多人从早到晚看手机,凌晨躺在床上,再刷一两个小时...这种病态的依赖很容易导致没有手机的焦虑。据相关数据显示,约有四分之三的年轻人在短时间离开智能手机后会焦虑或挠头。
对此,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李聪颖表示,控制是必要的。“你可以看着它,但要确保一段时间内不看。”她说《纽约时报》曾经报道过乔布斯非常重视每晚全家人围坐在一张长长的大桌子旁吃饭的仪式。他会和家人谈论书籍、历史和其他话题。家里没有人在饭桌上用过电子产品。他的孩子似乎没有沉迷于任何电子产品。这种家庭文化值得提倡。“当我们作为一个家庭聚在一起时,我们不妨制定一个类似的协议。每个人每天都会关掉手机一两个小时,把这个时间留给家人和朋友,学会做话题的发起者或者微笑的倾听者,不仅可以增进家人之间的关系,还可以锻炼沟通能力,这也是对假期生物钟的有效调节。即使不想聊天,也可以用手机执行很多线下家庭团聚的预约程序,比如按照视频教程重新刻一份团圆饭的硬菜;比如网购迷你游戏冰壶服、家里的小运动游戏等好玩的运动装备;例如,安装应用程序,家庭可以快速开始猜谜和玩游戏...这些都可以是“小屏”拜年习俗中的含义,也可以形成一种常态,是家人团聚的“新规矩。”(田可欣王艳)
来源: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