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尺1是多少厘米长(立春·迎春神打春牛食春饼 盼来年风调雨顺 | 民俗日历·二十四节气)

封面新闻记者李玉新

“岁末少霜,春来人间,草木皆知。”二月四日,立春至。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它的到来预示着万物收伏的冬天已经过去,万物生长的春天指日可待。



春饼(图片来源网络)

在古代,立春是“四立”之一,指春夏秋冬之始,其农业意义是“春种、夏种、秋收、冬储”。春天是四季的第一季,春天的开始代表着春天的开始。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因此,在古代,人们特别关注立春节气,并举行许多与立春有关的民间活动来迎接立春节气的到来。

“立春,李,意为‘开始’;春天代表温暖。在传统观念中,立春也有吉祥的含义。这是春耕时代开始的一个主要节气。旧时也流行迎春的习俗,举行耕田仪式,鞭打春牛,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稻子丰收。”在民俗专家刘小嫦的故事中,似乎重现了昔日立春的热闹盛况。作为一个地道的老成都人,他在记忆中慢慢透露着立春的记忆。



春牛图(图来源网络)

一个

迎接春天,迎接春神的到来,祈求丰收



中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各地自然节奏不同。当春天到来的时候,尽管一些地区仍然寒冷。但是,立春的来临就是春天的开始,时序进入春天。但寒冬已过,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大自然生机勃勃。自古以来,人们就重视立春,并有迎接春天的工具。刘小嫦说,在成都的旧社会,县官和政府官员也会下乡组织村民举行迎春仪式和春耕仪式。“这个仪式非常隆重。早在先秦时期,在立春的那一天,天子会带领三公九吏到郊外迎接春天。后来,这成了官民共同遵守的风俗。”

据报道,春节是在立春的前一天举行的,目的是带回春天和句芒。句芒是中国古代民间神话中的春神,掌管树木的发芽和生长。春节前,我们需要做一件特别的东西,那就是春牛。



民俗专家刘小嫦

“牛是中国农耕时代的吉祥物。无论北方还是南方,种田都离不开牛。”刘小嫦解释说,在过去,在春天开始之前,政府会早早地为春节组织一切。首先,工匠们被要求用桑木制作牛骨架。冬至前后,先做的牛骨架上盖了几层纸莎草纸,牛身、牛头、牛尾都是在纸莎草纸外面用黄泥做的。这头土生土长的牛被称为“春牛”。“按照古代礼法的旧制度,这只泥牛是很讲究的。泥牛高4英尺,长8英尺,长1英尺2英寸。春牛要画4: 08,365天12小时的图案,泥春牛画完要涂颜色,都是规矩。除了春牛,我们还要另造一个芒神(就是句芒的神),芒神就是赶牛的童子。”

据刘小嫦说,在旧成都,春天开始的第一天,为了迎接春天,在县衙门的门口展示春牛和芒神,表明政府重视农业。在立春的同一天,官员们带领群众出了东门,到泉域去祭拜春牛和山神。泉场一般位于牛王庙前的空坝上。并在选定的时间开始祭祀活动,仪式非常隆重。“开春前一天,官员们要斋戒沐浴,穿着便衣,坐轿子出东门,过抚河,走三四里路到牛王庙空坝泉场,烧香,一字一句地祈祷,祝愿今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祈福和祭祀活动结束后,春节的一个重要仪式——打春牛开始了。

鞭打弹簧。战胜懒惰,期待明年努力工作



打春牛就是鞭打春牛,也叫鞭打春牛,鞭打本地牛。泥塑《春牛》是农耕文明时代的遗留物,在立春那天被砸碎。提醒农民春天到了,要及时播种,祈求五谷丰登,繁荣昌盛,人民平安。“春耕是春耕的开始。春耕鞭打牛的目的是为了摆脱懒惰。来年努力工作,有个好收成,也是成都千百年来的习俗。”

刘小嫦描述说,在古代,在司仪执事的主持下,知县带领管春的下属和乡绅等。,先是围着春牛,然后知县或管春手持春牛鞭,抽打春牛,一边抽打一边高声唱道:“十几个春牛头,国泰民安;二、春牛腰,一帆风顺,顺风顺水;三春牛尾,五谷丰登。”鞭子抽打着泥塑的春牛,随后祭祀活动达到高潮,数百人争先恐后地为打碎的牛泥而战。“这些泥块是吉祥的东西。有些农民把它们带回去供奉神祠,有些用红纸包起来挂在大厅的柱子上。”

除了鞭春,立春还有一个民俗,也与“牛”有关,那就是贴春牛图。据悉,春牛图是中国古代地图集,用于预测天气、雨量、枝丫、五行、农业收成等数据。图中有一头牛和一个牵着牛的“山神”。左右各有诗句,用来预测一年的天气和农业收成。

“春牛图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历法。买卖春牛图很有讲究。过年前几天经常有人买,更多的是春官挨家挨户送。”刘小嫦解释说,卖春牛图的春官和玩春牛图的春官大不相同。“卖春牛图打扮的春官是谁?一般是由无业人员或者乞丐组成。更有甚者,在老成都,一个人扮成春官,另一个人用旧麻布袋子把自己从头到脚包起来,用竹笋壳做两个角扮成牛。官纯把‘春牛’带到每家每户的门口,边走边唱:‘春牛到了,看到他主人家生意不错,你家也兴旺富裕。’随便传一张春牛的图。当然,主人家也不能说什么,只是给点钱。"

户主收到春牛图后,恭敬地把它贴在正房的顶上,上面印着一年的二十四节气,黄道吉日,何时播种,何时收获等等。图中有一头健壮的牛和一个英俊的牛郎,牛郎是坐骑之神。有意思的是,图中的芒神也很讲究。“那一年丰收的关键是牛郎穿不穿鞋。”刘小嫦形象地说,如果图中的莽神是赤着脚的,就意味着如果发生洪水,农民必须做好防洪准备。如果你穿了一双草鞋,就说明旱情很大,农民要做好抗旱蓄水的准备。如果一只脚穿鞋,一只脚光脚走,说明今年不涝不旱,是个好年景。“在农耕时代,春牛图可以说是农民的宝贝。有张春牛的图,是对未来丰收的憧憬,也是对风调雨顺的祈祷和期待。”

咬春,吃春饼咬萝卜,盼无病无灾



2尺1是多少厘米

有句老话:“不要时不时的吃东西”。讲的是中国人的民间传统:吃饭要时令,要节令。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气,立春自然有自己独特的饮食习俗——咬春。以前成都,无论农村,都有咬春的习惯。所谓咬春,就是在立春的时候吃春饼。“把面粉和大米摊成煎饼,在煎饼上放葱丝、萝卜丝、芹菜丝,包成卷,所以叫春卷。然后装盘,淋些温江酱油、保宁醋、二井花椒调成的熟油,再撒些芝麻,这样汉源花椒面就红白相间,香脆可口,色香味俱全。”

至于为什么选择这些食材,刘小嫦解释说,成都人认为吃春饼加芹菜、韭菜、大葱会让人更勤快(芹菜)、爽朗(大葱)、长寿(韭菜)。



萝卜(图片来源网络)

在物质条件不富裕的旧社会,一些家境贫寒的穷人家没有春饼吃。但即使没有春饼,也可以“咬春”。“开春的这一天,我妈和外婆也买了几个萝卜喊宝宝咬。生萝卜有辣味,可以御寒祛邪。成都人爱说:‘萝卜上市,太医关门。’萝卜是治病的良药,是很好的食材。没钱的人只能让娃娃吃几口生萝卜,这样就可以免于疾病和灾难。应该说也是咬春的好习惯。明代古籍《卓中志》也载:“立春当道,无人嚼萝卜,曰‘咬春’。"

立春的到来,春天的开始,冬天的结束。虽然寒冷的寒意在现在的中国大地上还没有结束。但是随着立春的到来,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即将来临。



【如有新闻线索,请向我们举报。一旦被收养,将会有酬金。举报微信关注:ihxdsb,举报QQ: 3386405712】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