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26日,江门市委宣传部、江门市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以“民生实事看江门”为主题,举办媒体沙龙,邀请中央、省及港澳30多家主流媒体组团走进江门多地,看民生实事,品侨乡新貌,共商江门城市形象宣传工作大局。江门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冀参加活动。
两天的行程里,媒体团先后去到台山市台城街道桂水村,实地参观该村党群服务中心挂牌成立的片区党校和开设的“430课堂”,走访当地新修建的桂水湾湿地公园,以及台城历史文化街区、台山华侨创新创业中心、蓬江区智水展示中心和江海区“两馆一中心”等地。
座谈会上,市委党史学习教育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和三区四市宣传部门分别介绍了民生实事、工业发展、文化旅游等方面的主要措施、成就。各媒体单位代表围绕如何讲好江门故事建言献策。
陈冀对媒体团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她表示,此次媒体沙龙碰撞出了很多金玉良言,接下来会将整理形成清单,转化为宣传生产力。同时要持续壮大江门宣传“朋友圈”,推动媒体沙龙常态化举办,进一步充实江门宣传“素材库”。最后,陈冀寄望各级媒体持续宣传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重大举措,有效撬动江门宣传供给侧改革,助力江门城市形象宣传破局出圈。
近年,江门高效推进民生实事落地落实,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用办实事力度,提升民生温度。台山市台城街道桂水村创新开设“430课堂”夏令营,让家长省心又省钱,也让孩子放假不“放养”;蓬江智水展示中心直观反映江门多年来的治水历程,“沉浸式”体现五邑地区治水成效;江海区“两馆一中心”成网红打卡地,方便广大市民家门口闻书香品科技……
“通过这两天的走访,我切实感受到了江门在‘实’字下足功夫,解决基层的困难事和群众的烦心事,无微不至,亮点纷呈。”参观的媒体记者纷纷赞叹。
据统计,今年江门市、县两级共梳理推出民生实事、微实事项目4063项,已完成(整体完成和按节点计划完成,下同)3376项,完成率83.09%。目前,市级100项民生实事已完成78项,提前完成的有33项,完成率78%;市级前6批“民生微实事”已完成399项,完成率94.6%。
民生是社会和谐的基石,是党和政府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今年以来,我市高效推进民生实事落地落实,多措并举补齐服务短板,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扎实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向高质量发展实效转化。
第一站,媒体团来到台城街道在桂水村挂牌成立的片区党校。“这里是我们的课堂,可以同时容纳100人。”“这里挂着的是我们党校党史学习教育‘菜单式’培训课程表。”……在片区党校工作人员甄楚滢的指引下,这所开在村庄里的“红色家园”一点点揭开“面纱”。
农村党员培训中,普遍存在居住分散集中难、资源短缺学习难、计划不强落实难、形式单一见效难等问题。“台城西区基层党员的比例达到28%,过去他们参加教育培训往往得跑到街道上,路途遥远不说,大部分村民还得忙于农活,党史学习教育难以向基层延伸。”甄楚滢说。
“能不能既满足学习教育的需求,又让农村党员少跑路?”带着这样的想法,台城街道说干就干,选址位置相对中心的桂水村,并投入300多万元,在该村党群服务中心二楼新建街道片区党校。今年6月24日,片区党校正式开放,对外“招生”。
街道片区党校是怎样运行管理的?师资的短板如何解决?如何确保村级党校开课讲出成效?面对媒体团的疑问,台城街道党工委委员袁彩凤一一解答:“我们聘请了专业讲师、先进典型、能人好手、基层干部、土专家等师资队伍,瞄准村情民风和依靠种养的发展特点,开展实用技术和致富技术等培训。”
据统计,台城片区党校自投入使用以来,已累计开展专题培训和现场教学63场次,培训党员群众5267人次,成为了党员群众的“红色加油站”,以及田间地头的“党建阵地”,真正实现党性教育、本领提升同向发力、同频共振。
“没想到,在一个村庄里,还能藏着一所设施、设备这么齐全的基层党校,从课堂的布置、课程的安排再到提供的个性服务,都让我感到眼前一亮。”在南方都市报珠中江新闻部主任李平看来,这也充分说明了江门对基层党建建设的重视,让其成为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和为群众办实走深走实的基层堡垒,很值得推广和学习。
今年暑假,江海区6所学校校园里不同往年的安静,整齐响亮的国学朗诵声、余音袅袅的古筝琴声、运动场上的欢呼声不时传来,孩子们的身影依然在校园里活跃着,充满生机,这是当地探索开展校内托管服务试点后常见的一幕。
“暑期学校提供托管服务,对我们双职工家庭来说真是个好消息!我们平时都要上班,暑期管孩子难度真的很大,现在推出这项服务,孩子从早上8点多到下午5点多都在学校里学习,我们非常放心。”中路小学学生梁诗梦的妈妈陈丽萍说,因为她和孩子都熟悉学校环境,离家也近,省了不少心。
“官方带娃”不光在江门市区风风火火,农村地区同样搞得有模有样。桂水村党群服务中心一楼,媒体团“闯”进了当地夏令营活动的美术课堂,十几个小孩圈坐在长桌两旁,并在老师的指导下,一笔一划勾勒充满童趣的图案。
据了解,夏令营活动是桂水村“430课堂”的一个延伸品牌活动。“过去,当地桂水小学一般下午4点半放学,但村里的农户多是粮农,农闲时就到城郊务工,大多回到家已是6点过后,导致家庭照顾和教育孩子出现了空档期。”桂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余伟强等人向上级争取资金支持,聘请专业社工机构“补位”,“430课堂”应运而生。
“孩子到‘430课堂’来上课,家中不需要支付一分钱,有专业的老师指导孩子们完成作业,还有专门的设施和场所,为孩子们上绘画课、舞蹈课、音乐课等,让他们充分发展各自的兴趣爱好。”红叶社工机构负责人彭映林说。
实地感受过“430课堂”后,新华社广东分社全媒体中心主任田建川有感而发:“今年以来,国家大力部署开展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工作,具有‘先见之明’的江门在去年就开始部署这项工作,足以体现这里为民办实事的意识性和行动力。”
村民李洁芳在桂水村住了近三十年,家门前一口恶臭的沼泽地,杂草丛生,曾让她寸步不想走出家门。今年来,沼泽地的改造被列入台山市民生实事清单,芳姨的“心结”也终于得以打开。仅用20天时间,就基本完成了沼泽清淤整治、铺设石径小道、安装玻璃栈道、增添睡莲绿植、景观置石等工程,曾经的沼泽地摇身一变成湿地休闲公园。
在媒体团面前,芳姨显得洋洋得意,“炫耀”道:“公园修好后,不光味道没了,风景比以前也不知好看多少倍,在这生活也舒服了不少。尤其是睡莲开花的时候,村子前前后后挤满游客,可热闹了。”
今年7月正式启用的蓬江区智水展示中心,展示着和沼泽地变身湿地公园类似的蝶变。“从2016年起,登记在册的江门黑臭水体有12条,其中与蓬江区相关的有6条。蓬江区累计投资超33亿元推进黑臭水体治理工作。2020年,该区6条黑臭水体顺利销号,城市建成区域黑臭水体消除率达100%。”讲解员详细介绍了近年来江门水环境治理工作情况。
媒体团通过现场讲解、视频影像、治水沙盘等方式,清晰地了解江门水系发展历程及江门市、蓬江区两级政府近年来为改善水环境所作的努力。紧接着,一行人来到江海区科技馆、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近距离体验江门又一项顺民意、得民心、惠民生的“幸福工程”。
据介绍,江海区“两馆一中心”总投资约3亿元,总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正式对外开放后,成为市民学习、休闲的好地方。其中,科技馆是江门市第一间大型综合科技馆,以普及自然科学、现代科技为核心内容,分为儿童乐园、探索发现、生命科学等三大主题展区,目前已接待市民游客超过12万人次。
“从湿地公园到黑臭水体整治,再到‘两馆一中心’的建设投入,充分反映了江门不断从生活小切口出发,解决民生大问题。我在这些地方听到市民、村民的声音,大家的评价都很好,每个地方的人气也很高。江门做法,不仅赢得了民心,更是接足了地气,点点滴滴提升人民幸福感。”光明日报广东站站长吴春燕说。(中国日报社广东记者站)
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