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导语:存量时代,新消费回归是新趋势,也是新战场。新消费品牌如何在市场上获得一席之地,让自己稳步成长?作者根据自己的用人案例和经验总结了六个有助于品牌成长的底层逻辑。感兴趣的朋友不妨看看。
近年来,新锐品牌迅速崛起,新星耀眼,资本集团竞相涌入,似曾相识。随着人口红利的结束,互联网成为社会的基础设施,新消费的回归成为新战场。这几年是消费品牌创业的最好时机,天时地利人和。更重要的是,“所有产品都值得重做”。
本人从事互联网、营销、电子商务等领域超过15年。在过去的3年里,我在Tik Tok投资了许多案例,在Tik Tok投资了100多个案例,服务于国际、本地、新锐和其他消费品牌。服务包括KOL、KOC、Dou+、达人竞价、信息流、UD、联合广告、千传等。、和Tik Tok闭环或全链路发射。
我抛过很多爆款,见证过很多品牌从初创到巅峰的过程,也见过很多品牌一夜爆红后迅速没落。我和很多品牌创始人交流讨论过,一直在思考消费者品牌成长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写这篇文章需要很大的勇气,也感谢很多朋友的鼓励。消费者品牌成长的六大底层逻辑是我这几年的一些思考和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一、第一个底层逻辑:品类创新创业最可怕的就是选错了方向,再怎么努力都是徒劳。消费创业也是典型的“选择大于努力”的模式。
什么是好的曲目?赛道的本质是品类选择。即使在今天,我也认为大部分消费品牌的终极目标是成为“品类品牌”。
在消费者的认知中,成为某个品类及其特点的代表,才有成功的机会。
对于赛道的选择,我总结了一个“最佳市场模式”:
1.类别量表
从宏观角度判断市场容量是选择市场的基础。如果市场规模太小,即使我们下大力气,增长速度仍然有限。
2.类别增长率
从未来趋势判断市场成长空也许你的发展可以顺势而为,千万不要选择一个走下坡路的市场。
3.类别竞争
环境的竞争激烈程度,显然已经是红海,或者有寡头格局的时候,请谨慎入局。当然,我们也要注意潜在的玩家是谁。他们可能是现在很不起眼的新星,也可能是逻辑上适合跨界抢劫的外行。往往一个行业被颠覆,很多都是门外的“野蛮人”。
对于前三点,我们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如今,信息已经足够透明,并且有许多工具可用。除了对电商数据的洞察,我觉得对社交数据的洞察更有价值。电商数据是“发生了什么”,而很多社交数据是“未来发生了什么”或者“新需求”,更能客观还原消费者的真实。
4.品类创新
在我看来,是否选择某个品类赛道的核心是这个品类是否有创新的机会。“颜值即正义”和“用户的极致体验”只会是未来消费品牌的基本功。
创新的本质是如何在红海市场中找到新的蓝海或者价值洼地,ALL IN会抓住这个领域用户的心智,成为品类的创新者甚至颠覆者。
品类创新的壁垒越高,颠覆的难度就越大。你用100%的力量去突破一个点,用10%的精力去复制成熟的品牌。你觉得值得一玩吗?
花溪子是典型的品类创新者。赛道选择了品类大、增速快的彩妆市场。品类竞争激烈。最大的竞争不是来自成熟的品牌,而是同时期的新锐品牌,比如完美日记、智游全、ZEESEA等等。品类创新是“东方彩妆”,从文化和审美的角度重新建立了市场格局,在红海市场撕开了一片蓝海。
2019年初开始服务花溪子。我和花溪子的创始人花满天交流过。我问他:“你觉得花溪子未来最大的缺点是什么?”
满天说:“我觉得怎么做一个品牌。我们团队真的没有品牌基因。问了很多业内大咖。他们不认可,也不好看,但我觉得还行。我们必须走一条不同的道路。”
2021年618,花溪子品牌成为天猫彩妆第一,JD.COM彩妆第一,Tik Tok彩妆第一,Aauto快彩妆第一
前段时间和林清玄创始人孙先生聊到分众。林清玄放了很多电梯广告,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分众不是品牌心智,而是品类心智。
从更深层次来看,用户对品类创新者的好奇心和关注度远高于平庸的品牌。这绝对不是靠洗脑,而是靠升级用户需求。
在汽车出现之前,马车是最好的。
今年内衣市场最火的品牌应该是Ubras。相信很多人都刷过他们的Tik Tok广告,或者《焦点》里的欧阳娜娜和小爽内衣系列。
Ubras的“无尺码内衣”是一个创新品类。Ubras是不是这个品类的开创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品类创新和饱和投放,Ubras已经在消费者心目中牢牢地打上了没有尺码的内衣品牌的烙印,没有人会去想谁是第二。
品类创新的赛道心智一旦形成,用户很少会记得第二名是谁。
当一个大品牌觉醒了,想进入一个新的赛道,是不是可以重新定位品牌,或者孵化一个来竞争?结局不言而喻。
二、第二个底层逻辑:产品系数90后这一代消费者,每五年就形成了新一代的消费者圈。新生代市场推动品牌年轻化的浪潮,以及伴随国力上升的文化和品牌自信。以前老一辈消费者崇尚“洋货”,如今年轻人的潮流是“国潮”。
这几年流行一句话:所有的产品都值得重做。如今所谓的网络名人产品,如果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终将归于尘土。
硅谷知名投资人彼得·蒂勒(Peter teale)在《从0到1》一书中有一句话:
“幂律是宇宙的法则,是宇宙中最强的力量。”R(X)是你想要的结果,a是系数,b是幂。同样的幂(b),系数(a)越高,结果(RX)越大。电量会发生指数质变。当它没有达到指数质变的时候,它什么都不是,但是一旦到了质变点,就是“陡峭曲线”的升级,也就是指数增长。
在充分竞争的环境下,后来者只有创新,才能获得市场份额,逆风翻盘。
就像乘积是幂律的系数一样,别人的乘积系数是1,也就是线性增长。如果你的乘积系数是1.1,那么长期加速会更快。如果乘积系数为1.2,就越有可能一骑绝尘,呈指数级增长。
什么可以加积系数?1.品类创新
这可能是最高的乘积系数了。在品类创新发生质变之前,现有的竞争环境是零和博弈的游戏,市场中的玩家争夺股票市场中有限的资源。
品类创新的价值在于从有限市场(红海)到无限市场(蓝海)的突破。
2.严重视正义
酒香不怕巷子深,今天已经成了低效营销。自从你把它投放到市场上,消费者还没有了解或者体验过。他们为什么知道酒的香味?但至少你要阻止她,吸引她,打动她的心,行动起来,有见识,她才有下一步。
3.质量和功效
质量是品牌最长久的投资,在一个长时期内看本质。按照Tik Tok的投放逻辑,功效就是要能击中痛点,有痛点有需求才能产生好的内容,好的内容会随着产品和效果的统一而传播。
其实抖音爆款常见,颜值只是外观,底层是
“刚需” “功效”产品。4.精神状态
在媒体碎片化的今天,品牌传播效率低下。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是自下而上的。通过产品种草,感受品牌态度,他们会长期有品牌心态。
品牌的态度和精神要植入到核心产品中,对产品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对品牌的认知。我们每一次和KOL的共创,触达消费者的机会,一个短视频,一个剧本,一个文案,一个落地页,如果没有精神上的传承,那么最多只是一个随时可以被遗忘的爆款。
消费者从新鲜感入手,对颜值有新鲜感,热爱品质,忠于态度。记得花溪子Tik Tok第一波上市的时候,很多人都不知道,几乎是同品类最高价。从首发的市场反馈来看,并不是很理想。
当时花溪子团队最关心的是博主和用户的真实反馈,不断打磨升级产品,直到“百鸟朝凤”雕花眼影产品投放市场。当时看到产品,觉得很震撼,很惊艳。
果不其然,当这个产品被引入Tik Tok时,KOL和KOC“爆款”视频的比例非常高。每一个爆款视频不仅为华带来了大量的品牌曝光,更有至少六位数的成交数据,更重要的是一次次表明了品牌态度。
此后,花的产品就像打开和挂上,苗族人民的印象,团结的心,精致的花和露,以及雕刻在月亮上的牡丹一次又一次地惊艳了世界。
如今,消费者对花溪子品牌的态度已经很明确了。如果提到东方彩妆,你只会想到花溪子。
我们再回去查一查,那么华西子的变量在哪里?显然
他们一直在加持“产品系数”,最终依靠产品突破质变,实现指数级增长。三、第三个底层逻辑:内容建设这几年,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品牌建设逐渐从传统媒体的自上而下,转变为社交媒体的自下而上。
今天,消费者了解一个新品牌,主要是通过社交媒体的博客、产品种草说明和推荐好物的短视频。通过这些“种草内容”,他们发现了一个宝藏,点燃了购买欲望,然后下单尝试。
从最开始的外包装,到产品的文案,再到包装里的卡片,再到产品的效果,以及使用的感受,消费者在过程中以及多次使用中,都会通过这些“内容”感受到品牌的态度。
当消费者在传播渠道中被“种草内容”反复触动,并且非常认同品牌所传达的“态度”时,那么她就会在这个品类中产生品牌心智。我觉得今天是消费品牌创业的最好时机,因为做好品牌不是看你能买多少媒体资源,而是看你能不能在源头把内容本身做好。
今天的“品牌建设”大约等于“内容建设”,也就是说内容不再是“战略”,而是“策略”。两年前,我服务过一个国产老彩妆品牌。那时候经常和品牌创始人交流。在Tik Tok迅速崛起的那些年里,他们的态度从不屑一顾变成了恐慌。
前期有一些分红,也有不错的ROI,但对于Tik Tok的浅薄理解,那段时间只是跟着ROI走,追求急功近利的效果。可想而知,投资回报率不断下降,预算不断缩减,在竞争对手四处奔走的情况下,他们迷失了两年。
今年,我重新服务了这位客户。创始人在过去的一年里也有很多反思。他认为社交媒体的内容是品牌的命脉,他自己也加入了游戏,带领团队从产品开发到内容投放都积极参与。
我很高兴我们找到了突破口。花了三个月的时间深入内容,用好的内容和流匹配做了一个爆款。最近,他们在Tik Tok测试了水的自我广播和五场赛马直播,他们的团队跑出了第一名,遥遥领先。
创始人和我分享了很多。比如直播间的装修就是内容,主播讲的产品甚至主播对品牌的感受都是好的内容。
如果身份内容是一种策略,那么品牌创始人应该参与其中。我以前服务过一个国内的头部护肤品牌,挺传统的。当年产品老化也很严重。记得第一次去客户公司,大会议室的桌子上摆满了产品。让我们为Tik Tok选择产品。
记得当时问了几个关键问题,比如品牌定位,品牌文化。我没有仅仅从产品的角度去看发布会,因为我知道我今天做出的选择很可能代表了这个品牌的未来。
后来产品的选择结合了品牌的核心基因,甚至食材本身就能代表品牌。
之后投资Tik Tok KOL(并发流量加持)不少于12个月,坚定不移地用内容的力量影响消费者心智,始终聚焦“小白灯”、“美白”、“珍珠多肽”三个品牌关联度高的关键词。结果一年后该品牌占据国内美白精华第一,一度被认为是Tik Tok网络名人品牌,这款明星产品几乎代表了该品牌。
如果今天的产品都是靠内容来传播的,消费者收到的不仅仅是产品本身,还有品牌传达的态度。从长远来看,品牌心态是由品牌态度决定的。在大量的经验中,我们也总结了一些内容方法论,比如社交符号(社交种草)、PAVG(KOL数选择算法)、4T法则(内容共创)等等。
但我认为这些只是高效的工具,并不能代替品牌本身的灵魂(内容)。如今的社交媒体传播,我觉得已经没有什么秘密了,传播载体都一样,为什么不同品牌的传播效果差别那么大?
不深入思考骨髓的内容,很可能会没有态度没有灵魂。品牌要放弃的是内容营销,要正视的是内容战略。四、第四个底层逻辑:效果投流在投资界,我一直持有一个观点,我称之为
“一零法则”:火车跑得快,全靠脑袋扛,内容“一”,流量“零”。只有一个(内容)足够好,你才能在它后面加无数个零(流量)。没有那一个(内容),下一个零(流量)就是浪费。
在Tik Tok,大多数品牌都在追求产品和效率的融合,他们也在研究投资。但从大量的投资案例数据来看,内容的好坏影响投资结果,我认为可能占到50%以上的因素。另外50%的影响因素是铸件产品的组合应用。
其实我接触到投资还是挺偶然的,也有一个打通整个环节的过程。
投了很多案例,投了越来越多的产品。数据沉淀、管理、解读成为一个大问题,严重影响了人的效率。为了提高招商的效率和效果,我们开发了一体化的
“社会效果分发中心”,完成数据回流和效果分析优化。分发中心已覆盖星图KOL、Tik Tok AD、阿里UD等
1.做好内容本身。
内容是Tik Tok蛋糕的关键。你的内容传递的信息不仅仅是品牌想做这个生意,更重要的是内容代表了品牌的态度。
2.好的内容流不能浪费
内容有很高的成本
,如果优质内容没有被放大,会浪费成本和传播效率和效果,所以流组合要尽可能的让内容价值最大化。Tik Tok的内容流量闭环是KOL+Dou+内容服务+专家竞价+信息流+搜索。3.内容可以分发到Tik Tok主战场之外。
优质素材一经验证,在不同的流量池中都有不错的效果。全渠道分发逻辑包括:阿里UD、巨人千传、JD.COM联合广告、阿奥特快磁引擎等。
今年服务了一家世界500强日化集团的护理品牌。从最初的单一产品,所有的产品都是我们团队操作的。
接这个案子之前,我了解了客户以往的做法。市场部一直用常规的内容营销方式找Tik Tok KOL种草。虽然也挂个购物车,但是ROI很低。经过分析,主要问题是没有流量加持,KOL的天然流量有限,再好的内容表现和产出也非常有限。
我接手后,给出的解决方案是
“Tik Tok全链路闭环”的交付策略。选取有商品类型的KOL,基于ROI的结果进行内容模型的反向,进而最大化流量规模,提升投放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投了很多爆款视频,销售额过百万的kol有好几个。这些kol的背后,是大量的流量产品加持。我们使用的流媒体产品有Dou+,内容服务,人才竞价,信息流,搜索。对于每一段流量,都会计算出它的ROI和投放上限,追求最大体量的效果。
以ROI为导向的共创内容,最终帮助品牌在流量的加持下,实现了品牌传播、产品种植、业务增长三大丰收。2021年天猫618大促身体护理品类,品牌独霸前三。
回到这个案例,其实是我的核心思想。
内容“一”,流量“零”,内容不好,流效率低,内容很好,流量不够,也是浪费。五、第五个底层逻辑:渠道分销随着Tik Tok交通市场竞争日趋饱和,交通成本上升,投资回报率下降。虽然在本地空市场仍有少量红利,但整体来看,品牌仅靠投入和流量很难维持长久的业务。
这几年和很多品牌创始人的沟通基本达成了紧密的共识。以前央视媒体的广告可以迅速传遍全中国。今天的Tik Tok其实也差不多,只是操作更复杂,精细度更高,自然难度也会更大。但如果处理得当,会有类似央视的效果,控制度也更好。Tik Tok的爆款产品在如今的销售渠道中其实更受欢迎。
我记得跟一个品牌创始人聊过这个,他说:
“跟我们以前一样,炒作一个爆款产品,全渠道批发,今天改成Tik Tok了。”这应该算是最简单,最粗暴,也几乎是最本质的认识了。防晒品类的竞争可谓异常激烈。从去年12月,部分防晒品牌开始锁定KOL档期,到今年2月,Tik Tok防晒市场竞争开始白热化。
某品牌防晒产品负责人表示:“到了3月份,我们已经订不到任何KOL了,稍微好一点的可能两个月前就被抢光了。”
今年我们的一个客户,品牌,在防晒品类上全力以赴。他们吸取了去年的经验,提前布局市场,从代言、KOL、流媒体、直播,饱和整个矩阵。到5月份,销量已经突破1.2亿。1号防晒品
同时,在各大电商平台、直播、线下超市、CS连锁店,几乎实现了全渠道分销覆盖,线上渠道拿到的资源最多,线下渠道拿到的栈最大,几乎在各大渠道,该品牌防晒产品的销量都是前几名。
今天,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已经被预先定位。电商平台的商品详情页浏览时间从几分钟缩短到现在的十几秒。她在社交媒体上被种草,来到电商平台下单。至于详情页写的是什么,在这种状态下无所谓,这也是我没有重点关注站内操作的原因。
这一年,Tik Tok下大力气做闭环电商。我觉得成功的概率很大。消费者的决策思维已经发生在Tik Tok,在哪里下单的重要性被淡化了。如果说我们是通过KOL种草和店铺自播来培养平台购买的心智,那么在Tik Tok购买就是一件无意却很自然的事情。
如果一个消费者知道或听说某个产品在Tik Tok很受欢迎,在她的生活圈子里,当被其他购买渠道触及时,也会优先考虑转化。如果再被分众触动,消费者就服气了。
在这种情况下,
爆款为王,渠道为弱。渠道愿意给更多的资源甚至补贴去推爆款,因为在GMV会计里还是个划算的账。爆品出圈,可见消费者的购买心思。哪里有流量,哪里就能得到最好的资源。品牌是渠道中的收割场。是什么原因让品牌在内容端的投入,在流端的投入,声量和月销量的积累,最终市场上爆款产品的声量,销售端10w+的月销量,与“火”相辅相成,造就了这种繁荣。但这个过程注定是亏损的。至于损失,可以精确计算出整个链路的ROI模型。
回到这个案例,品牌的底线是天猫不亏本,毛利全部投入爆款产品。那么品牌赚钱也是显而易见的,牺牲一个渠道的利润,把预算投入Tik Tok,打出爆款量,最后收获全渠道的利润。
为什么很多新锐品牌都被当成烧钱机器?因为没有渠道利润反馈,只有烧出爆款产品,烧出品牌,才有收获的可能。爆款产品打造和渠道节奏也是相辅相成的。渠道不是一天建成的,但每一步都很重要。
六、第六个底层逻辑:私域运营我会发现,成熟的大众品牌通过Tik Tok制造爆款,依靠全渠道获取利润,而很多新锐品牌没有渠道积累,即使是前期,也很难铺设渠道。这个时候,私有域的意义就很大了。
如果一个消费品牌,通过Tik Tok的投放策略,生产出爆款产品,既不能在渠道收获,也不能在私域收获,这个品牌如何能长久生存?
从投资逻辑来看,我更倾向于有能力私有化的消费品牌,因为私有化并不适合所有品牌,而且意味着极高的门槛。长此以往,就是一种积累的品牌壁垒。
我来说说我对私有域运营的看法:1.不是所有的品牌都适合私有领域。
私有化的前提是品类具有周期性购买的特点,需要较高的回购率,否则私域运营基本不成立。
2.私有化对品牌特性的要求更高。
你有什么样的特点和情感联系?值得让用户有隐私的选择权,和你互动的选择权,对你忠诚的选择权。这需要一个经得起推敲的理由。否则,更容易选择更主流的电子商务平台,如天猫JD.COM。
3.私有领域对利润的贡献是绝对的。
平台上没有苛捐杂税,但有更高的用户忠诚度和更高的ROI,也就是说,在投放前环节时,可接受的获客成本更高,投放规模更大。
4.私有领域是反公有的。
至少有一定特点的用户聚集在这里,私域用户应该珍惜。甚至我更喜欢把私域用户称为品牌体验官,他们帮助品牌打磨新产品,并给出反馈。他们是品牌建设过程中的参与者,也是品牌忠诚度最高的群体。如果上升到品牌情绪,那就是私域的最高境界。
我觉得小米是中国做民营生意最好的公司。虽然造车是很自然的趋势,但这更像是米粉的人民意志,让米粉的情感联系上升为品牌情怀。
基于这样的逻辑,华可能会达到一个高不可攀的高度,从品牌情怀到民族情怀。
今天,如果我以投资人的身份来看待消费品牌的投资,我会优先考虑有私有化可能性的项目,然后推后品牌选择的品类轨道和产品创新。如果“头”和“尾”选择得当,未来的成长逻辑几乎是确定的,我会投这类项目。
今天我觉得内容、投资流量、渠道的能力已经非常规范了。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的专业分工,都可以实现。即使标准化的能力再惊人,长期来看也未必能形成太高的品牌壁垒。
对于今天还处于起步阶段的新锐品牌,我的建议是一定要私有领域,这是未来品牌的壁垒之一。如果你发现消费者没有理由选择你的私域,说明他们可能从一开始就没有做对。如今,消费者的购买决策都放在社交平台上,在哪个平台进行交易并不重要。品牌的运营逐渐从平台运营逻辑转向消费者运营逻辑,成为消费者生命周期的运营管理。
品牌会从消费品销售公司逐渐演变为消费运营公司。现在的消费品市场很浮躁,资本的热钱也在推波助澜。大家都在享受增长神话和资本估值中的泡沫盛宴。当这股巨浪退潮,有多少新锐品牌会留下来,相信每一个留下来的品牌都会在消费者心中找到答案。
七、全链路ROI模型除了这六个底层逻辑,我还经常和品牌创始人讨论成长和商业的关系。我发现同样的事情,不同的认知,不同的理解,不同的选择,会产生巨大的差异。
基于我多年的经验,最近我将与消费品牌分享“全链路ROI模型”。显然,在单一渠道、单一投放模式的今天,除非处于红利期,否则很难直接盈利。“全链路ROI模型”可以让品牌的运营看得更长远、更清晰,数字化的结果可以被测量和拆解,从而成为品牌未来的“商业指南针”。
1.全链接1.0模式
投资Tik Tok,上天猫,瞬间转化ROI。很明显,很难过1。这种模式,品牌会亏损。
2.全链接2.0模式
站外,单品发到Tik Tok,发到天猫,瞬间变身新品。站内,UD+站内交付,高投资回报率收获。可以测算站内外全链路中单项的综合ROI。有些品牌在这款车型上不赔不赚。
3.全链接3.0模式
站外,单品发到Tik Tok,发到天猫,瞬间变身新品。站内,UD+站内投放+自然流量+直播,天猫单链接月销售额,除以单品月投入,就是天猫单品的ROI。很多品牌都是用这种模式来爆钱,还有一些比较极端的品牌是计算全店ROI的。为什么这种模式适合爆款,因为只要绑了,就可以疯狂释放。
4.全链路4.0模型
全渠道ROI是单品总销量除以单品总交付量。这种模式是高阶玩法和品牌利润收割的模式。
所以,这里就能理解为什么有些品牌明明不赚钱,却一直在大力投入。不过最后好像也没亏,还在继续增长。有些品牌很谨慎,控制的很好,但是生意越做越小。其实用什么样的思维,大概就能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全链路1.0到4.0的模式已经实践了几年,已经验证可以精确计算和测量,每个月不断重复,不断迭代和修正,完全可以成为品牌运营的指南针。
八、结语品牌成长的六大底层逻辑,其实是一套组合拳。赛道决定产品,产品决定内容,内容决定传播,传播决定成长,这本身就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为什么现在很多新锐品牌都是内部的?在我看来,如果时间能拖得足够长,只有品牌内建团队才能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突破,拥有完整的能力才是未来品牌升级的必由之路。
今天的品牌高度取决于水桶最短的板子。供应链、产品、内容、投资流程、运营、渠道、私域没有一块板是容易的。
在短期内,外部代理可以帮助品牌弥补这一缺陷。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内部团队的学习能力,可以不断迭代。但说实话,消费行业的优秀人才是稀缺的,而且流动性很大,不小。另一种思考方式是在公司内部与代理商竞争。
从长远来看,内部和代理赛马是更好的选择。在赛马的过程中,团队可以不断学习和迭代。在内外部的竞争中,内部的内部不会自满,外部的代理赛马一定要赢。双方都会努力做得更好,同时也更安全。
最后,我想回过头来讲讲幂律,这是我认为最重要的底层逻辑,甚至可以说是其中之一。按照内容和流量能力的加持,以及全链路模式的思维,假设这不再是稀缺能力,放大效果,制造爆款不是问题,市场将回归零和博弈的游戏。
如果市场端是这样的话
“产品系数”的价值会更加突出,因为“品类创新”的突破是幂律的最高系数。如果你领先对手10%,随着力量的积累,你的优势会被放大,时间越长,越有可能创造指数级的增长。
我坚信“产品为王”,消费者用脚投票决定未来。[/s2/]作者:杨妃;微信官方账号:成长在路上(ID: ID:gh_d3e055ed2c1b)
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RAeWHX816BABEi9X8ZpxIQ
本文由@杨妃授权,以产品经理的身份发布给大家。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图片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