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团队(做出2.3亿播放量的高校新媒体团队,有哪些妙招?)

据了解,中央民族大学官方微信于2015年4月20日上线,起步较晚,在校生仅16000余人,仍在3个月内粉丝破万,图文打开率也保持较高水准。以2016年6月为例,全月微信阅读量超16万,平均单条阅读量超过5000+。

为此,清博君近日联系中央民族大学官方公众号的负责人赵鹏,邀请她分享经验。

以下为清博君整理的干货:


既不要重复别人,也不要重复自己

近年来传播学界一直有个争议,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新媒体时代,内容和渠道都太多,所以创新才是最重要的

比如校运会,发海量美图,把各院系的开幕式表演做成动图推送;校庆做了校园同一个地点的新老照片对比,还有献礼MV。

民大FM就是民大广播台的自制栏目。音频相比文字,会更有个性化的印记。固定的时间、栏目,有利于培养粉丝的阅读期待,形成用户粘性。在学校,广播台做音频最有优势,新媒体平台覆盖面广,互动推广更有利于资源整合。

除了视频,图片也是一个亮点,他们经常挖掘资料,梳理民大的校情校史,拍摄还原一些不为人知的老照片。他们有专门摄影、做图的记者,积累了大量极具民大特点的原创图片。


不忘使命,润物细无声

官微首先就是学校的宣传阵地,最好的宣传应该融合在各类日常文章之中,做到润物细无声。和学校有相关的热点,我们也会第一时间策划推送。

官微上线前,就确定“校园,民族,人文为基本理念,坚持立足校园,突出民族特色,打造人文精品”定位。设计了一个文尾图,强化定位和风格。运营官微,校领导和部领导给予了充分的关怀和支持。

团队从一开始就抱着一种做实业的心态,始终把如何更好地让用户接受、如何提升用户体验放在重要位置。给团队制定了标准化的工作流程、排版规范和管理制度,以保证运营工作的有序进行。


信息过剩的时代仍需要温度与情怀

传播正能量可以有很灵活的形式和很丰富的内容。《光明日报》、《中国民族报》也曾发表文章,肯定中央民大版《喜欢你》快闪视频“推进民族团结教育出新招”,官微文章的打开率也超过行业平均水平。

运营团队平时也很关注阅读量的变化,图文推送前会估算能不能破万,结果基本都会在预测的范围区间。以此做策划选题时,更加有的放矢。

民大是一所很温暖很有情怀的学校,公号最大的优势就是民大人这个共同的标签。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有很多角色,我们也需要用这些角色来定位自己,寻找归属感。所以,推送一些有情怀、很民大的文章可以不断强化民大人这个标签,强化粉丝的归属感。

团队不会刻意去追热点,信息过剩的新媒体时代,希望它是有温度、有情怀的。

(中央民大新媒体负责人赵鹏老师)

爆红秘籍是足够真诚的付出

清博君专访了赵鹏美女:

清博:请你谈一谈你们其他反响强烈的原作案例。

鹏:2016年5月24日,“别人家的食堂之中央民族大学篇”在腾讯直播,7.3万人在线收看了直播,回看近15万,直播收看率远远超过武汉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央戏剧学院等高校,目前位居同专题第一。

为了把直播食堂这个点做足,我们联合腾讯事先推出预告进行预热,直播后官微又趁势推送了《组图|打饭指南,发现更多隐藏的美味!》,继续深化民大食堂这个品牌,让“吃在民大”更加深入人心。

(《别人家的食堂之中央民族大学篇》播放量)

:首先,各级领导都有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对新媒体工作很支持,更重要的是每位合作伙伴的信任和配合。

对外合作,要有足够真诚的付出。压力再大,都要认真考虑每一个微小的问题,从不拖延或者敷衍。我相信,如果你是认真付出的,大家都会感受得到。

共青团新媒体运营中心主任

其次,要找到彼此的契合点。我们更关注的是传播效果,对于一些商业元素或其他不适合的,我们不可能让步。所以合作前我会专门拟好协议,把一些重要的原则和细节都规定下来,与合作伙伴反复沟通确认,在双方都认可的情况下合作,才不会偏离目标。


耐心、细心、恒心地经营未来

新媒体运营者随时要看手机,生活已是“白加黑”、“5+2”,人送绰号“熬夜团”,零逛街零网购,不能专心地陪家人聊天。虽然如此,还是尽量做到工作信息秒回,推送时段,手机决不离手。

最感动的是,虽然辛苦,团队成员从无抱怨。我们的团队真的是一个特别有爱的集体!

每一个成员都在努力,我们不会一成不变,通过各岗位的交流与融合,促进新媒体工作的不断创新和进步,是下一个去向!

总之,新媒体运营要保持自己的个性与特色,在运营过程中要耐心、细心、有恒心,走出去,引进来,用热情和热爱去做事。

新媒体运营任重而道远,各位小编还是要不断努力,不断学习,一篇满满的干货在这里啦,大家各取所需~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