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查询个人征信可靠吗(花钱就能“洗白”不良征信记录?千万别“病急乱投医”)

可以花钱“洗白”不良信用记录吗?如果有人说可以“修复征信”,该不该相信?不要“冲医生”!

日前,央行总部发表题为《信用修复不可信》的专题文章,提醒消费者不要轻信“信用修复、信用粉饰”等虚假宣传。近两年来,央行南宁、梧州、天津、上海等多个分支机构多次发声,均针对“信用修复”骗局,提醒金融消费者不要上当受骗。

关于“信用修复”的司法纠纷在裁判文书网比比皆是:不法分子声称可以花钱修复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的信用报告,有的收取2.5万元高额费用后跑路,有的以“非恶意逾期”为由唆使个人无理投诉,或采用虚假材料等非法手段修改不良信息,修改失败后通常不退款或失联。所谓的“信用修复”业务,大多是材料造假、伪造证书、恶意投诉、欺骗银行。



为什么在央行一再发声的情况下,消费者仍然相信“信用修复”骗局?

信用报告分为个人信用报告和企业信用报告。它是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发布的信用信息记录,用于查询个人或企业的社会信用情况。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官方公告,不存在个人信用或企业信用“洗白”的说法。

记者发现,目前,我国征信业正在发展。一些个人或企业对可能被列入不良征信记录的行为并不了解,对征信记录的严肃性认识不足。同时,他们不了解征信程序,不知道不良征信记录出现后如何提供救济,所以出于急于消除不良征信记录,选择了所谓的“捷径”。

另一方面,一些受害者缺乏识别骗子伎俩的能力,容易相信社会上一些不良信用记录可以通过“能人”消除的谣言。

征信管理机构对“征信修复”诈骗的打击力度较弱,征信行业法制化程度有待提高,也给了诈骗分子空诈骗的空间。企业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与“个人征信修复”相关的企业多达17112家,但截至2021年底,央行仅向两家企业发放了个人征信牌照。也就是说,除了持牌机构,市场上其他公开宣称为个人用户提供信用评估等信用相关服务的企业都是山寨征信机构,无法达到合规要求。



对此,复旦大学金融研究所兼职研究员董希淼表示,所谓的征信修复机构,实际上是通过违法、恶意投诉的方式迫使金融机构让步。如果这种方法得逞,将导致信用记录失真,影响整个征信系统的客观性、独立性和真实性。

网上查询个人征信

目前网上很多机构以“可删除企查风险信息”为名进行虚假宣传,诱导消费者“信用修复”产品,然后通过恶意投诉等方式要求企查等第三方征信平台删除相关信息。针对这一现象,调查人员告诉记者,会依法严格遵守行业规定,确保数据内容与政府公开数据完全一致,但对于恶意投诉造成的商誉损失,也会通过法律手段进行维权。

信用记录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征信体系建设,国务院颁布了《征信业管理条例》,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了《征信机构管理办法》等。征信业的有序发展对构建信用市场经济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越来越多的个人和企业重视信用记录的背景下,“信用修复”的欺诈行为会降低征信行业的权威性,这与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不断完善背道而驰,必须出重拳予以应对。

潇湘晨报记者李殊

更多精彩内容,请下载应用市场“晨视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酬。微信关注:xxcbwx,24小时举报热线0731-85571188。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