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卡代理骗局(平价买低价卖:交易额超3亿的加油充值卡“骗局”)



2019年10月18日,合肥市包河区法院开庭审理了这起特殊加油充值卡诈骗案。(南方周末记者杜茂林/图)

“在过去的两年里,利用加油预付卡进行诈骗的情况非常多。这种卡是匿名的,每个人都可以使用。市场大,流通速度快。”2020年8月1日,中石化一位中层干部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中石化已经发布风险公告,限制购买数量。

充值卡代理

加油卡和加油卡不是一回事。这种卡不能直接用来加油。持卡人需要将卡内金额充入加油卡后才能使用。

三年前,安徽合肥发生了一起“骗局”,与当时中层干部所在的分公司有关。

2019年2月,合肥市包河区检察院对这起涉嫌诈骗案提起公诉。检方指控,被告人许采用“平价买入,低价卖出”的方法,编造低价购买中国石化专用加油充值卡的渠道。他前后与10人交易3亿多元,支付了其中大部分,最终导致10人共损失5860.22万元,其中郑兰(化名)损失最大,一人有5300万元打“水漂”。

合肥市包河区法院于2019年10月18日开庭审理此案,目前尚未宣判。2020年8月,南方周末记者多次联系医院采访,均未得到回复。

"传入"

被发现被骗两年多后,关公和包公成了郑兰的精神寄托。

在包河区的办公室里,他经常望着窗外发呆。窗户不远处是包拯公墓,房间里有一幅新买的关公画像。郑兰祈求上帝保佑,并向办案机关求助,但拿回这笔钱的希望渺茫。

2017年4月,36岁的郑兰卷入了这场加油充值卡的“骗局”。事后回想整个过程,他觉得整个“骗局”就是为了他。

4月2日,接到一个陌生女子的电话,自称是易同学的朋友许。他有中石化的加油充值卡,可以低价卖给他。

停顿了一下,郑兰在电话里说,“我不认识你”。电话里说:“没关系。明天我拿着燃气充值卡直接来你公司,和你见面。如果你认为合适,我们会合作。”

郑兰没有拒绝也没有答应。电话也挂了。

郑的公司此前曾通过网络平台分销燃气充值卡、电话充值卡等业务。如果许口中的“专用充值卡”真的存在,利润真的很大。

第二天一早,许给打了电话。由于时间久远,郑兰忘记了当时的许多细节。他只记得,当许给他打电话时,他已经在楼下自己的办公室里了。

“年轻、能干、执行力强”是许对的第一印象。她自称是某省国土资源厅领导的女儿。她是某知名房地产公司的股东,合肥天顺置业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家里是做石英砂生意的。她的家乡安徽凤阳,确实是优质石英砂的主产区。

然后,言归正传。

28岁的许说,他有一个朋友是中石化江苏分公司的高级领导,另一个朋友是退休将军。两人都获得了国家环保补贴计划,每年补贴50亿元,但都要通过预付卡补贴给环保企业。环保公司没有配送能力,就找她的公司,低价供货,让他们参与配送。

许尽力制造出他认识许多重要人物的假象。当着郑兰的面,他给一个叫陈枫的人打了电话。她说,她口中的“陈峰”是中石化江苏分公司的高层领导,对方说可以随时供货。后经南方周末记者了解,此人是许虚构的。

4月6日,郑兰与徐雪正式签署合作协议。根据协议,许将为提供一张10万元的充值卡,打九折。五天后,许如约提供了一张10万元的充值卡。

手里有了“第一桶金”,郑兰最初的不安消失了。仅2017年4月,他就从许处购买了一张500万元的充值卡,折扣从10%变成了28%。

“看看你要做什么”

在的记忆中,那段时间,许每天都去他的公司,和他聊中石化江苏分公司的幕后八卦。为了取得他的信任,许曾带一位小姐到他的办公室,说她是中石化江苏分公司一位高级领导的“情人”。他在网上搜了领导的名字,记下了他的长相。

真正的预付卡,巨额利润,精心编织的网络...就像一堵无形的墙,每当郑兰犹豫不决想离开时,它就把他挡在门外。

“就像看到了武侠里的招数。如果我怀疑什么,她会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2020年7月28日,向南方周末记者回忆,许经常在他的办公室工作。有一次,他问许为什么不回自己的办公室。许的回答是:“公司最近在装修,可能需要一段时间。”

郑兰有点怀疑,但他没有继续问下去。许白雪似乎意识到了他的想法。几天后,他问他是否可以在他们同一层租一间办公室。郑公司正好有一间空的办公室,便低价租给了许。许立即雇了一个工程队来重新安装办公室。

经过前期测试,2017年5月2日,郑兰以8.8折的购买价格购买了500万张充值卡。接下来,许和一天的交易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累计超过2.3亿元。

每笔交易都很顺利,郑兰的防守心越来越弱。他不知道,一张更大的“网”正等着他钻进去。

还是2017年5月,有一天,许又找到,说中石化江苏分公司领导对公司不满意,因为采购量太少。如果像这样一次只进几百万张卡,那50亿补贴什么时候才能全部兑现?

许接着提出,只要能花5000万元购买预付卡,她就能帮助赢得领导的支持,以13折的优惠价长期供货。

兰东借款5000万元,分批转给许。但是这一次,郑兰没有等到等量的特殊充值卡。

多次催促未果,但还是被许的花言巧语说服了。许解释说,充值卡没货是因为弟弟拿的货太多,引起中石化江苏分公司一些人不满,希望别人拿货。后来她改变了主意,说她不用去了。中石化会派人去公司“考察”,一旦通过,可以加快交货速度。

这个时候,许并不是完全虚构的。在她的策划下,中石化南京分公司的一位领导确实“视察”了郑兰的公司。许叮嘱在检查期间不要多问预付卡的事情,只管展示公司的实力,其他的事情她会负责。

2017年6月1日,上述领导在合福考察项目时,到公司看了看,并与许等人在一家高档餐厅用餐。

南方周末记者从中石化内部人士处证实,这一过程属实。领导发现许频繁拿南京分行的充值卡,起了疑心,纳闷为什么有人买这么多卡,于是主动向下属打听她的背景。答案是她在安徽有一家公司,一直在给公司办卡,估计是用来给员工发福利的。

这位领导还以为是真的大客户,便和许见了面。同时,他决定去合肥看一看,这也促成了后来对郑兰公司的“考察”。

郑核实了领导的身份,一起吃了饭,他的疑虑暂时打消了。事实上,正如领袖被“利用”一样,郑兰也被用作“道具”。

领导“视察”后,许仍然没有下基层,而在不安中度过了7月。

为了让放心,许做了一份盖有“中国石化销售有限公司南京石油分公司”公章的送货单。发货清单显示,还有1.6亿多张专用卡未从公司提取。公章其实是有人用200块钱做的假章。与真正的公章相比,少了“江苏”二字。

然而,这仍然愚弄了郑兰。与此同时,许多次与面前虚构的中石化领导通话。有时,许还会给退还他的资金周转款,共计520万元。

资金链断裂

2017年9月,郑兰的债权人听说此事后,提醒他可能被骗,并建议郑兰去南京核实。

郑在南京见到了中石化销售公司的两位领导。一个是前面提到的去自己公司南靖分公司“考察”的,说跟许不熟,只是因为买了卡才认识,见过两三次面。还有一个江苏分公司的高层领导,据许说有“情人”,但此人说根本不认识许,建议报警。

暗算的郑兰也向去过他办公室的“领导爱人”求证。对方在电话里回复他:“许白雪说的你信吗?”然后挂了电话。

2017年10月1日,许被合肥警方刑事拘留。此前,已有9人前往合肥市包河区公安分局报案。在这些告密者的叙述中,故事几乎和郑兰所说的一样。起初,他们并没有怀疑许的身份。毕竟这是一个出入高档小区,开着保时捷,认识很多“大人物”的女人。

但这些都无法阻止资金链的断裂。

许后来向警方交代,她和另外4人以原价从江苏、安徽、河南、浙江等地购买燃气充值卡,再以折扣价出售。

江苏中石化销售公司某零售中心负责人向警方证实,2017年6月至9月,许等人在江苏地区营业网点购买充值卡429504张,共计20719.65万元。其中,许购买金额为10584.35万元。

2019年2月,合肥市包河区检察院以涉嫌诈骗罪对许提起公诉,指控她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隐瞒低价购买的事实,编造低价购买中石化专用加油充值卡的渠道,骗取10余人钱财,共计5860余万元。

许被捕后,彻夜未眠。他想不通,如果中石化和许没有任何关系,他怎么可能从中石化拿到2亿多张预付卡。

更令不解的是,如此精心策划的“骗局”,怎么会只有许一人作案呢?如果只有一个人,许白雪骗他的钱在哪里?

看完文件后,的代理律师吴浩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许的说法是要还给债权人,自己挥霍了一部分。在他被拘留期间,他名下的四辆汽车,包括保时捷和特斯拉,也被非法转售。

吴昊的观点是,“造假”有很多瑕疵。最明显的是,除了许之外,还有几个人多次去中石化的营销网点,帮许买原来的预付卡,给了许后再从许那里打折买回来,再由许高价买回。

“给许买的人说,许就是这样还债的。”吴昊说,这更像是许等人通过资金冲销的形式“清洗”资金。每当她像郑兰一样找到下一个“接管者”,她就可以随时以偿还债务的名义交换资金。

在看来,这些人在短时间内与许有频繁的资金往来,但没有商品交易。就算有几千万的债务,他们之间也没有借款凭证,太不可思议了。“两年过去了,有些预付卡成了谜。”

2020年7月,南方周末记者在合肥采访时,联系了为许买过预付卡的人,以及包河区公安局、包河区检察院,均被拒绝。截至记者发稿时,该案尚未宣判。

前述中石化中层干部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近两年,网上也曝光了一些以加油充值卡为名的诈骗案件。在他看来,有些人利用预付卡行骗,是因为预付卡非常容易套现。“所以市场上有很多卖预付卡的黄牛。”

为此,中石化也出台了相关政策,对个人和企业购买数量进行限制,但各省限制数量不一,有的省多,有的省少。

南方周末记者杜茂林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