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视觉中国
文|锌财经,作者|鲁世鸣,编辑|大丰
今年的双十一来得特别早。
新疆一位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发帖称,自己在淘宝买的手机壳价格只有13.9元,但包裹从广东深圳运到新疆伊犁,横跨大半个中国,甚至可以邮寄!
据央视报道,今年“双11”天猫有29万品牌商家,预计消费者线上购买的98%的包裹将独家邮寄。事实上,这种改变不是短时间内实现的。《中国电商物流大数据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电商订单中,中部五省邮费为89.4%,偏远省份为85.1%。随后几年,订单邮费稳步上升。
来源:中国电商物流大数据报告
目前,中国网购邮费已成为全球第一。按亚马逊prime会员渗透率计算,排名第二的美国邮费只有60%左右,中国远超其他欧美国家。邮区从“江浙沪”悄然蔓延到全国各地。
江浙沪包邮出发
从2005年淘宝崛起开始,“包邮”这个词就频繁出现在消费者的眼中。十几年来,包邮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淘宝,而是成为了各个电商平台商家的“标配”。
但在电商发展初期,只有“江浙沪包邮”。
首先,当时江浙沪的淘宝卖家和买家密度是全国最高的,每天的货物进出口是其他地区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市场竞争激烈,商家为了更好的扩张,在当地市场提供包邮服务来吸引顾客。此外,作为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当时的江浙沪也是全国网购人口最多的地区。
以杭派女装为例。90年代初,正值中国服装产业升级转型的初级阶段。杭州很多大学毕业生选择了白手起家。他们从几台缝纫机开始,自己设计、裁剪、制作,走上了创业之路。此后,“夫妻店”的女装店逐渐升级为专属连锁店。众多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据统计,当时杭州有2000多家女装生产企业,形成了庞大的女装产业集群。业内将这一时期的杭州女装统称为“杭派”女装。
有了原始积累,又恰逢四季青服装市场、龙翔桥服装市场等几大市场的出现,为杭派女装提供了更大的市场平台。此时,杭派女装产品开始通过这些市场走向全国。
到2012年左右,杭派女装来到了品牌建设阶段,同时受到淘宝、JD.COM、当当等电商的积极拉拢,加速了江南布衣、秋水伊人、七格格等一大批国内知名女装品牌的诞生。
2010年淘宝官方数据显示,浙江省也成为淘宝用户年均消费增长最快的地区,增幅达51.68%。在当年淘宝成交额排名中,浙江、上海、江苏也分别占据了第二、三、四名。
但这些都不是“江浙沪包邮”的主要原因。核心原因在于基础设施和物流网络。
首先是基础设施,江浙沪三地有天然的地理优势,交通便利,三地发展高速,公路一体化为物流公司和电商卖家大大节省了成本。快递不仅成本低,而且效率高。
再来说说物流网络。当时快递巨头的“三通一达”都是从江浙沪开始的。在相互竞争的过程中,江浙沪的快递网点已经实现了100%全覆盖。
1993年,在杭州一家印染厂工作的聂腾飞发现了商机。他每天早上从杭州坐火车到上海,詹继生在火车站收货后,把货物送到全市各地。跑单100元,除去往返票30元,能赚70元。申通快递诞生了。申通成立一年后,聂腾飞安排妻子陈小英的哥哥陈德军接管詹继生的上海业务。
詹离开申通,创办了快递。五年后,聂腾飞死于车祸。聂腾云兄弟离开申通,成立了大云快递。申通由陈小英兄妹接管。2012年,申通收购了田甜快递,陈小英的第二任丈夫Xi春阳担任董事长。2000年,陈德军的初中同学张小娟建议在木材生意上赔钱的丈夫创办童渊快递公司。两年后,和他们一起长大的莱·宋梅创办了ZTO快运。
2012年的数据显示,这四家公司占全国快递业务量的55%。2013年10月18日晚,“申通快递20年”庆典宣布订户超5万,员工超15万。2013年11月11日20: 00左右,申通、童渊、中通、大云相继突破1000万业务量,各项数据较去年几乎翻倍。
电子商务大本营,经济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完善,物流网络完善.....“江浙沪包邮”不再合理。
另一方面,当时的东北、西北等偏远地区,快递网点密度小,快递成本更高,很多快递公司只能覆盖省会城市。然而,随着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各大电商平台对商家物流成本的补贴,以及物流网络的逐步发展,“江浙沪包邮”已经悄然走向“全国包邮”。
来源:央视。
根据中国交通运输部的数据,在2015年至2020年间,高速公路的总里程和密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目前,我国公路里程达到519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到15.5万公里,农村公路里程达到438万公里,均居世界第一。
依托强大的高速公路系统,物流体系逐渐优化,西北地区相对较高的运输成本开始下降。《中国电商物流大数据报告》显示,2016年,在中部五省,即湖南、湖北、安徽、江西、河北,包邮率已经达到89.4%,偏远地区也达到了85.1%。
9.9元邮费的账怎么算?
对于商家来说,包邮既是薄利多销的操作,也是一种低成本的引流手段。而且邮费对清理库存,抵消亏本销售也有很大帮助。这些“积极”的结果,都是基于商家对消费者心理的研究。
购物时,消费者宁愿选择价格高的产品,也不愿选择价格低的产品。实际上,“厌恶损失”的心理正在影响消费者做出消费决策。
所谓损失厌恶,是指当人们面对等量的得失时,认为损失更加难以承受。
比如保证两件商品质量相同,第一件60元;二、商品50元,邮费10元,共60元。相关机构做过深入调查,结果显示,在产品功能和质量完全一致的前提下,参与调查的人大多选择了前者。
虽然消费者都知道邮费的价格中也包含了邮费的成本,但是当消费者支付邮费时,他们会下意识地认为这是一笔不必要的开支,他们会认为支付邮费是一笔损失,从而产生“厌恶损失”的心理效应,使消费者下意识地想要避免这笔损失。自然就出现了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包邮产品的现象。
事实上,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很多原本需要客户付费的服务成本,逐渐被商家打包,附加在主产品上。
除了邮费,同样的原理也适用于送货到家、安装等。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增加主产品的价值,给消费者一种“只要我买了产品,就可以免费享受接下来的一系列配套服务”的错觉。
当然,也有很多“极端”的包邮产品,让消费者感到困惑。比如“9.9元包邮”从2012年左右开始,然后到了2013年、2014年,价格越来越低:8.8元、6.8元、5.8元甚至1元包邮。
这种让人看起来“巨亏”的生意,其实并不算亏。毕竟砍头的生意有人做,亏的生意没人问。
对于商家来说,交易成本一般包括产品成本和快递成本。
产品方面,很多9.9元的商品进价其实很低,比如5元的t恤,2元的袜子...有些商品甚至可以按斤卖。如果是厂家直销,价格只会更低。
快递方面,快递给淘宝卖家的收费标准和消费者的收费标准不一样。如果出货量大,卖家可以拿到非常优惠的价格,可能低至3到4元。而且如果产品成本低于快递成本,商家还会推出买二送一等活动。如果消费者买两个,商家只需要发一个包裹,相当于节省了快递费用。
同时,如果销量快速增加,基于大数量议价的规则,商家和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也会提高。
此外,9.9元包邮的策略也将为商家带来更大的客流。消费者进店后很可能买到的不仅是9.9元包邮产品,还有19.9元包邮产品和99.9元包邮产品。这和超市9.9元促销是一个道理,吸引流量到店借机销售店内主打产品,业内称之为“关联销售”。
从这个角度来说,9.9元包邮的营销策略,即使是赔钱,也只是目前赔钱,不代表以后不赚钱。毕竟零售的核心是流量。只要吸引流量,长期来看,大概率会盈利。
物流不会停滞。
得益于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快递行业近年来也出现了爆发式增长。四通达、京东物流、顺丰、菜鸟、新巨头极兔等公司规模越来越大。
但与电商平台的寡头竞争不同,快递行业的竞争更加混乱和激烈,新人不断进来,老人逐渐掉队,整合别人和被别人整合的戏码不断上演。为了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各大快递公司多年来频频手段,只为笑到最后。
2013年5月,阿里巴巴集团、银泰集团与复星集团、富春集团、顺丰集团、三通一达(申通、童渊、中通、大云)共同成立菜鸟网络。
然而,2017年,阿里宣布将对旗下菜鸟网络的持股比例从47%提高至51%。到2019年,阿里的持股比例从51%增加到63%左右。随着阿里对菜鸟物流的掌控,会越来越强。刘直言:“三通一达”已被“困住”。其实他们都知道,现在只是不能走。
来源:天眼查
随后的2019年,快递企业的“价格战”正式打响。同年3月,中通率先将义乌快递价格从4.2元降至1.2元,发往全国。随后各大快递公司纷纷参战,申通快递最低价至0.9元。下半年,几大快递公司业务量爆发,价格战愈演愈烈。最终谈判桌上的烟灭了,均价回到了2.5元。
但谁也没想到,2020年,新的重头戏《极限兔子快递》会开始轰动。
背靠拼多多,以19年2000万订单的速度,极兔主动开始了新一轮的“价格战”,通达系随即参战,催生了史无前例的八毛民族。
到2021年3月,随着拼多多系的深度绑定,极兔将义乌发货的小件最低价格降到1元以下,大件比通达系便宜2元。这种恶性竞争最终以官方机构的治理而告终。4月9日,义乌市邮政局对吉图、百世两家快递公司低价倾销进行处罚,这两家快递公司在义乌的部分分拨中心也被关停整顿。
然而,极限兔并没有停止快速成长。10月31日,极兔快递以约68亿元收购百世集团中国快递业务。
快递行业新一轮“战争”是否会再次点燃不得而知,但各大快递公司想继续依靠“价格战”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未必见效。
第一,监管已经亮起红灯。7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修订征求意见稿)》,将快递行业“价格战”引发的市场乱象纳入监管范围。
第二,价格战对快递员群体也不利。快递单价被压低。如果车流量增加,就送上门,工作量增加但工资不增加,每天扣钱。因此,6月,交通运输部、国家邮政局等七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做好维护快递员群体合法权益工作的意见》,保障了快递员群体的权益。
第三,“价格战”对消费者也不利。羊毛出在羊身上,快递公司“牺牲”利润打价格战。当一方赢得比赛时,就是收回羊毛的时候了。而且在“价格战”期间,快递员收入下降导致服务质量下降,也会影响消费者的购物体验,直观体验会让消费者用钞票投票。
因此,无论是在监管层面,还是在快递员和消费者层面,快递行业的“内卷化”都离终点不远了。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可以说快递已经成为社会商品流通的重要渠道。即使是“厌恶损失”的心理在起作用,消费者还是会选择“包邮”的产品,这也决定了“包邮”会成为商家的标配。
如今,随着基础设施和物流网络的不断完善,以及“邮费优先”的消费现象,相信100%“全国包邮”将不再只是说说而已,很快就会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