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拉拉加盟条件电话(货拉拉的安全问题近乎无解)




这是半佛仙的第498本真迹。


1

货拉拉这两天发布道歉整改公告。我读过了。她非常真诚。她被打了,立正站好。她直接说是我们的错。我们改了,从制度和技术两方面提出了措施,把执行的责任分摊到具体负责人。


非常严格的公关操作,态度也很好。


但这并不能解决问题。


因为这不是货代态度的问题,其实谁做都一样。


问题的表面原因是安全设施不足,但最底层是商业模式问题。


商业模式不解决,安全问题就是个伪命题,货代或者其他任何平台都改变不了。


注意,我不是说货代不愿意换。没有哪个大平台愿意一天到晚做负面热搜,还是这种生活相关的负面。


我的意思是,即使他们想改变它,如果他们不了解商业模式,改变它也没有意义。


只在表面开刀,治标不治本。


就像外卖员的服务态度一样,根本问题不在于外卖员的素质,而在于平台把外卖员全部外包出去,藏在铁锅里,没有永久生产的人没有毅力。


货代的核心问题是商业模式。


它的底层模式决定了它无法改变。在其扩张、高利润、低成本、外包的商业模式之初,就注定与安全绝缘。


2


前几年滴滴也发生过恶性事件,但现在为了滴滴的安全,大家基本上很难挑出毛病。为什么?


不仅是安全措施,还有表面措施。


真正的底是滴滴和司机的关系。虽然只有部分司机是全职,但是滴滴和司机的关系是我们一起做流水,然后分成两份。


而且滴滴的业务是独家的,不能一边开滴滴一边开曹操之类的。


这就保证了对驾驶员的基本约束力。


为什么货拉拉司机中途提价,和用户吵架,让随车乘客特别担心安全?货拉拉的司机有什么先天问题吗?


不,我们都是人。怎么能因为换了一个平台就改变自己的本性呢?这是互联网平台,不是人格转换机。


关键问题是,货拉拉的司机并不是货拉拉的员工,他们并不是专职从事搬家业务的,与货拉拉有很多雇佣关系,甚至不是外包关系。严格来说是渠道和客户的关系,要花钱买货拉拉的会员才能接单。


他们不是平台的孙子,他们是平台的父亲。


我以前写搭便车安全的时候,会列出一组方程式。我重复一遍。


安全+方便=不便宜=快车、专车、出租车


安全+便宜=不方便=公共交通


便宜+方便=不安全=黑车转正。


安全+方便+便宜=活在梦里。


从这个角度来说,搭便车和拉货是同一性质的事情,都是平台为双方交易牵线搭桥。


买卖双方和平台都是平等的。


但是,一旦服务行业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就很难提供服务。


这个时候再看货运司机和平台的关系。他们有没有平台都可以接手工作,但是没有他们的平台,就无法提供运输服务。


专职司机、运营车辆、平台都有控制权。


货拉拉的司机不是货拉拉的员工。他们通常有其他工作,或者他们在经营一辆黑车。现在他们只是叫上货拉拉接单,但思维还是黑车思维。


拉货的有两种,一种主要是给中小商家拉货。这种司机收入很高,但很少接搬家的生意。真正接了搬家业务的,都拿不到to B单。这些人可能白天做修理工,晚上下班后接单赚点零花钱。


无论哪种方式,货代对他们都没有约束力,因为他们只挂靠你的平台,而且他们挂靠的平台不止一个。我一次叫上五六个平台一起接单,现在货代需求严格,我就把钱退了去其他中小平台接单。你以为平台有权力辞退司机,实际上司机是在给平台选妾。


拉拉的司机和平台是合作伙伴,自负盈亏。


甚至平台对司机的约束力都不如加盟关系。至少加盟商需要主品牌的品牌红利,司机不需要。我在任何平台接到的订单都是订单。


他们不提供标准化的服务,也不需要提供标准化的服务。单子的收据由我保管。我只需要在每个单子里多赚点钱。


所以中间会有加价,所以中间会有撕逼,所以会有飞单。


你以为他们是平台派来给你提供服务的,他们却以为你是平台提供的服务。


现在,货代已经道歉,也提出整改。给出的整改方案看起来也很不错,但问题是如何实施?


每辆车装一百块录音设备确实是个小问题,但是谁来出这个费用呢?


如果驱动就是不装,或者今天装明天卸,或者装了以后我拿海绵垫盖,你拿我怎么办?最多,你不会给我寄账单。


但是我害怕吗?第一,我不吃这个。第二,没有你我也可以在其他平台吃饭。


现在滴滴也在发力货物运输。如果滴滴给出更好的条件呢?


你今天不给我发单,我明天就去别的平台,我就只服务你的竞争对手。很多小平台要求非常宽松。反正出了事第一舆论是第一个痛打大平台的。还有的没听说过小平台,连当靶子的资格都没有。


所以小平台可以觉得不要脸。


这个市场没有好与坏,只有坏与更坏。


这是下限。


我甚至会说得更直接一点。调查的底部将花费。如果你发现一个司机有前科,你不登记,别人的司机直接举报你阻碍刑满释放人员再就业。我该怎么办?


别笑,这真的有人做过。


因为法律不允许你歧视刑满释放人员,但是公司必须歧视。如果真的有人抓,最终还是会被卡住。


3


现在货代对司机提了很多要求,说平台很被动。你将来想要什么?司机直接翻了个白眼:


我们还没签劳动合同。你不但不给我发工资,还收我会费,从我的提成里抽。本质上,你是在为我工作。


你打开全球定位系统了吗?没找到自己的定位?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货代赚的不仅是生意的钱,还有司机按时交的会员费。这个会员费也会影响平台对司机的投放金额。


严格来说,司机是货代的甲方。


对于用户来说,我是花钱买服务。我给平台钱,平台就应该让司机为我服务好,客户就是上帝。


但是对于司机来说,这是一个氪星游戏。我已经付钱了。我想玩得开心。


大家的认知并不统一。怎么可能没有矛盾?


不过之前的矛盾都是小矛盾,跟小钱有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而这一次,人丢了命,终于引起了关注。


但还是那句话,真正涉及到利益的时候,每个人都有一本账。


4


货拉拉现在迫于舆论压力不得不道歉整改。


但是民意通过之后呢?公众不可能天天盯着一个热点。明天娱乐圈又有一件坏事,后天又有一个更糟糕的社会新闻,大家的注意力就转移了。


这是一个更糟糕的世界,货运拉拉只需要看起来不那么糟糕。


他出来道歉,说要整改,可以缓解舆论压力,但不能解决本质问题。


重要的不是他说要做什么,而是无论是执行力还是动机,货代都没有理由严格约束司机。


拉拉服务不好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出现过很多中途涨价的情况,即使路上堵车踩几下油门,涨价也会发生。你以为用户没有抱怨过吗?


但是这个时候,作为平台的你就无能为力了。


因为平台对司机没有强制约束力,平台任何精心策划的措施都没有执行力。


而且如果实现的话,会把驱动送给竞争对手。


这是个死胡同。


风头过了,平台就没有动力继续整改了。


因为司机是甲方,平台是乙方,平台会继续从司机身上赚钱,不可能真的得罪司机。


所以平台利益最大化的选择就是忽悠,出了问题就整改,整改完了再整改。


而且平台付得起。


整改成本,业务影响,赔偿成本,这三个数字都算。


每个人都知道该怎么做。


这是事情最残酷的部分——人的生命是宝贵的。


5


对于用户来说,移动的需求是刚需。直接找搬家公司太贵,自己找车不安全不方便。所以用户以后还是会用货代。


杀货拉拉解决不了问题,因为是刚需。不仅货拉拉在做这个生意,滴滴也盯上了。这个市场也分散了很多中小平台。


只要核心的商业模式没有改变,平台还是为了廉价的人力成本,为了不承担责任,不与司机签订合同,不为司机提供担保,甚至找司机收钱,问题就会一直存在。


平台不担保,就没有约束力。自然也不会有专业的服务。这不是人的问题。他们没有服务精神很正常。服务精神要用钱和保障来买。谁不给钱就给你好脸色看。


外卖平台和物流行业也是一个道理。只要服务提供者不是全职而是兼职,便宜+方便=不安全的等式就永远成立。


这不是平台的思想问题,这是人性,这是经济规律。


你可以看到那些不惜任何代价提供安全的公司是如何做到的。在物流行业,顺丰和JD.COM,快递员都是自己的员工,都是自己人,提供的服务和同行有本质区别。


无恒产者,无恒心。


现在这个时代,不变生产的要求没那么高,正式合同就行了。


但这样一来,平台就不甘心了。


6


如果你问货车司机为什么不能和司机签约,给他们发工资,底薪,五险一金,然后他们想在车上装什么就装什么。


答案很简单。因为成本,这才是让货代死的原因。


因为现在这种弱联关系对货拉拉平台最有利,司机出了交通事故平台不负责,反正你不是我的员工,但是签了合同就是工伤。


不签合同,一年死几个乘客,平台只需要出一笔钱。


签合同,司机每年可能发生的所有事故都是平台需要承担的风险。


再说一次,人的生命是有代价的。


出价最高者获胜。


本质上,这就是互联网公司讲的资本故事,为了快速扩张,降低成本。


不仅是货拉拉,货拉拉最近也被拉出去打了。


目前,骑手、快递员以及所有被困在体制内的互联网服务行业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没有永久财产的人没有毅力,但为了降低成本,做好财报,这些互联网公司又无法提供永久财产。


JD.COM和快递公司签了合同,服务很好。代价就是他在资本市场长期不被看好,“重资产”的帽子戴到底。


你不可能指望这些互联网公司自发整改商业模式,也不可能因为舆论压力而让他们放弃讲资本故事,踏踏实实做生意。


因为这样会少赚很多钱,因为没人会少给他们供货。


但如果不改变核心的商业模式,这个平台如果只是红娘模式,只能导致管理失控。


如果其他行业管理失控,后果可能没那么严重,互联网公司涉足的行业也不是一两个。


但是服务行业是人对人的。一旦失控,可能会导致血淋淋的后果。


所有失控的行业都有潜在的风险。


服务失控的风险就是人命的风险。


我该怎么办?罚款?


老实说,我不认为罚款能解决问题。


不要以为重罚会重创市场,会让用户没平台用。市场被开发了。只有规范和不规范两种情况,不可能消失。


滴滴当年面临的是什么情况?公司差点直接死掉,滴滴几乎找不出毛病。毕竟更进一步是警察的范围。


没有人要求公司结束犯罪。冲动犯罪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大家都知道。


货拉拉加盟条件

但是公司愿意优先考虑用户安全吗?


不仅是消费者的命,也是司机的命。毕竟消费者有问题,当年也有很多出租车司机被打死。


现在,让公司知道,生命线属于用户,属于公司本身。


快递,外卖,货运都一样。我总觉得,服务业如果不能给资本一个实实在在的拳头,平台永远不会改变。


在这个过程中,死几个几十个改变不了的公司,对用户来说绝对是好的。


只有生活才能触及利益。


不痛不痒的舆论根本没用,公司也不怕骂。


对死亡的恐惧。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