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天一万步,科学吗?靠谱吗?看专家怎么回答
一天一万步:科学行走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每天走一万步成了很多人的习惯。很多人每天坚持在微信朋友圈打卡。那么,走一万步真的对健康有帮助吗?科学走路,真的能做到吗?
市民周:早上出来,走一个多小时,下午午睡,下午两三点出去散步,吃完饭再去散步。
记者:你一天走多少步?
市民周:一天多可以走一万步,少的时候五六千步。冬天基本不感冒,锻炼身体就好。
市民张道海:每天走不了多少路。我早上最多能走5公里。年纪大了,身体(承受不了)。能倒着走,不敢多走。
市民刘奇:现在基本上上下班,全靠走路。我们年轻人不应该这样平躺,要适当运动。这样,每天走一万步,就会觉得晚上睡觉的话,就能很快入睡。没有失眠。
走路姿势:切忌低头挺胸,跨步过长
的确,很多年轻人都是通过走路来锻炼的。来自运动平台Keep的数据显示,选择徒步运动的用户约占跑步用户的一半,比骑行用户多5倍。其中,女性用户比男性更喜欢步行运动。
专家表示,长期步行健身可以提高心肺耐力水平,从而促进慢性病的防治,降低死亡风险。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也可以通过适度散步来缓解自己的症状。不过专家也提醒,虽然走路相对于其他运动方式来说比较温和,但是错误的姿势也会造成伤害。
北京健康管理协会健康管理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小汤山医院健康干预科主任胡坤说:走路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挺胸抬头收腹,切忌低头。第二,要注意自己的脚,而不是内外。第三,我们必须注意不要迈得太大。我们应该通过步进频率来提高速度。
哈佛医学院:一万步不是金标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
那么,每天打卡一万步真的有科学依据吗?专家表示,无论是散步还是其他运动,都要量力而行,避免互相攀比。据医学专家介绍,哈佛医学院的预防医学专家做过一项人群研究,结果显示,当人步数很小时,死亡率很高。当人群步数超过4400步时,死亡率明显降低。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吴浩:随着步数的增加,死亡率会进一步降低,但是7500步以上,死亡率并没有进一步的变化。这意味着7500多步并没有获得额外的收益,所以我要提醒你,一万步并不是金标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例如,对于很少锻炼的人来说,每天增加2000步可能会带来良好的健康益处。对于中老年朋友,有些人强行达到一万步,可能是一种伤害。
一天一万步:避免误解
那么,普通人应该走多少步才算合适呢?有什么推荐的步骤吗?除此之外,有哪些关于走路的误区需要避免?
普通人只能走8000步
北京健康管理协会健康管理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小汤山医院健康干预科主任胡坤说:一般人只能走8000步。四五千步是为了满足我们日常生活需要的步数,避免一种久坐的状态。再走3000步就是多走了一步。我们应该持续快走以提高心肺耐力。什么样的速度到那里合适?就是我们走路的时候有点哮喘,然后我会说话,但是不会唱歌。当你达到这种状态,说明你的行走速度是合适的。
三类人群不适合长时间行走
专家特别指出,有三类人不适合长时间走路。首先,冠心病人,如果长期运动,会造成心脏超负荷,容易诱发心血管事件;其次,肥胖的人,体重过重,会给下肢带来太大的负担,容易造成损伤。第三类是下肢关节有疾病或损伤的人。如果他们走得太久,会造成损伤或加重疾病的程度。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吴浩:比如对于颈椎病患者来说,颈椎病往往是由于下肢无力引起的,而强行走一万步,极有可能增加跌倒的风险安全,带来额外的伤害。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如果行走超过一定距离,下肢会非常疼痛。疼痛、麻木,此时必须坐下来休息,而被迫走一万步,只能使病人受到额外的伤害。
腿疼的时候一般要减少运动量
然后,如果腿疼,还能继续走路吗?据专家介绍,在行走时,很多人会出现膝关节突然无力或疼痛的情况,这可能是由髌骨关节紊乱、膝骨关节炎或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
别人走路时会有小腿肌肉疼痛,停一会儿就会缓解,所以很可能是患了下肢周围血管疾病。专家建议,这种情况应尽早找医生检查,不要坚持锻炼。
避免在水泥、沥青等坚硬地面上行走
专家还建议,可以尽量选择上午或下午的适当时间进行户外行走,尤其是在有健身步道的公园,避免在水泥地面、柏油路等坚硬地面和斜坡上行走。
北京健康管理协会健康管理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小汤山医院健康干预科主任胡坤表示:对于老年人、身体虚弱的人、没有运动习惯的人,还是建议步行。因为相对来说,运动强度并不大。那么对于年轻人或者有一定运动基础的人,还是推荐跑步。因为跑步比走路对身体的刺激更大。只有有了好的刺激,才能更好的增进健康。(记者于晶莹、张震、赵学梅)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