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产品网络(ID:products56)
作者|说话时快时慢
编辑|语速快慢
图片|网络
2021年,对于深陷金融危机、债务困难、股权转让波折、破产传闻时有传出的Suning.cn来说,是多事之秋。2021年,对于Suning.cn来说,又是自我救赎的一年,处置资产,聚焦主业,转让股权,化解危机...
一、不利2021
苏宁,从公司成立到现在的30年间,白手起家的张在每一个关键的发展节点上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然而,世道已不再,英雄已老。面对几近断裂的资金链,张不得不选择在2021年退出。
2021年是苏宁30年发展中最困难的时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去年年底,关于苏宁资金链紧张、现金流不足的传闻一直不绝于耳。
2021年2月,发布停牌公告:实际控制人、控股股东张及股东苏宁电器集团有限公司拟转让公司股份,预计转让比例为20%-25%。这次转让可能涉及控制权的变更,证明苏宁资金紧张并非没有道理。
苏宁易购以控制权变更为代价转让股权的直接原因是2020年下半年以来苏宁内部的资金链问题,这是消除债务危机的不得已而为之。作为的创始人张,如果还有回旋的余地,也不可能走到这一步。
此前,苏宁采取了一系列自救措施,如分拆业务融资、改变定增募资用途、大股东质押股权等。,所有这些都没能彻底解决问题。
6月11日,因张为苏宁置业一笔信托贷款提供担保,剩余全部无担保股份(约5.4亿股)被北京市二中院冻结,冻结股份占苏宁易购总股本的5.8%。
公司第三大股东苏宁电器集团有限公司遭遇强势平仓持股。由于部分质押式回购交易触发协议被动减持1000万股,未来6个月内有可能减持不超过3.835亿股。当日股价大幅低开,一度触及跌停。自今年年初以来,Suning.cn的股价已经下跌了40%以上,Suning.cn的许多债券也暴跌。
当初的股权转让也不顺利。股权转让标的深圳国际风险偏好偏保守。对苏宁进行尽职调查时,苏宁股价一路下跌,这是深国投不愿意看到的。因此,深证国际宣布将终止收购Suning.cn股权。
就在这时,政府出了一招,解决了苏宁的燃眉之急。7月5日,在江苏省和南京市的支持下,江苏国资和阿里等投资者在Suning.cn成立江苏新零售创新基金二期联合体入股,共转让15.79亿股,总金额88.27亿元。这标志着苏宁历经数月股权变动,终于尘埃落定。
表面上看,转让完成后,张及其一致行动人苏宁控股集团将持有苏宁易购20.35%的股份,仍为第一大股东,而淘宝中国持股19.99%,似乎排在张之后。不过,淘宝中国还通过新零售创新基金二期间接持有苏宁股份,合计超过张。
公告称,股权变更后,Suning.cn将处于无控股股东、无实际控制人的状态,但实际上,阿里的股份直接和间接足以控制Suning.cn。因此,淘宝中国是此次股权转让的最大赢家,而张失去了对的控制权。
从7月29日新一届董事会的名单中可以看出,阿里提名的大润发原董事长黄明端是苏宁易购新任董事长。本次股东大会的选举结果明确指向阿里巴巴全面接管苏宁的信号。
控股权的丧失,标志着张时代的终结,他一手打造的苏宁“商业帝国”与他渐行渐远。
但股权变更尘埃落定,并不意味着资金紧张状态的结束。对于Suning.cn来说,近百亿元的“救命钱”只是债务危机的阶段性解决方案,公司仍然面临着流动性困难带来的供给不足和成本投入等问题。
公司核心电器3C业务的库存规模达到历史最低水平,销售规模大幅下降,导致经营业绩大幅亏损。第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同比下降64.82%,净利润亏损41.16亿元。
不仅如此,11月22日,Suning.cn被上市公司成都彩虹电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起诉拖欠供应商货款3671万元。新三板上市公司中国建材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也于11月19日将Suning.cn告上法庭。
11月底,“苏宁12月底破产”、“苏宁可能欠钱但不会还”等消息广为流传。虽然苏宁发布辟谣声明,声称公司经营正常,并向公安机关报案,但造谣者将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但绝不是空。苏宁的经营困境不可否认——销售规模锐减,毛利锐减,苏宁还处于债务危机引发的连锁反应中。
2021年,苏宁自流动性危机以来,经历了股权变更、管理层变动、销售规模大幅下滑、业绩巨亏等变革。然而,Suning.cn并不气馁,并采取了一系列自救措施,正从谷底向上攀登。
进入2022年,苏宁尚未完全走出流动性危机的阴影,公司资金链依然紧张。目前市值为488亿元,比2015年峰值1600亿元缩水超过三分之二。在可预见的未来,苏宁易购的换购还将继续。
二。令人难忘的历代帝王礼仪
1990年,27岁的张创办苏宁,从南京本地线下空加盟店起步,进而转型家电连锁零售,30年来一直是中国零售业的一面旗帜。
先是与南京8家国有商场展开“空调整战”,后与国美、五星电器、永乐电器等家电连锁零售商展开竞争,迅速成长为全国性家电连锁零售商。
1994年,以5.6亿元的年销售额,成为中国第一大店空。1999年进入综合电器连锁。2004年,苏宁在a股上市。2008年超越国美,成为中国最大的商业连锁企业,拥有上千家门店。
2011年,苏宁营收和净利润分别达到938.9亿和48.2亿。当时阿里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119亿和16.1亿;京东英看的更高,达到211亿,但是亏了12.8亿。
从一个空专营店到综合电器连锁,再到拥抱互联网,建立线上零售平台,直到出现线上线下各种类型的零售渠道。可以说,创始人张经过多年的行业深耕,打造了苏宁帝国,实现了线上线下零售场景的全覆盖。
三十年来,纵横江湖的苏宁,一扫线下所有竞争对手,打遍天下无敌手,成为一代王者。然而,2021年,风雨来袭,Suning.cn陷入了金融和债务危机。
追根溯源,要从更早的时期说起。早在10年前,电商刚刚出现的时候,苏宁网深陷泥潭的种子就已经埋下。从数据上看,Suning.cn的几个偿债指标此前已经出现恶化迹象。
三。从那以后,事情发生了变化
曾经方兴未艾的苏宁,会沦落到今天这个地步,与后来的市场环境有关,也与其转型不力有直接关系。
2009年,在苏宁不断稳固线下优势的同时,一场中国零售业史上的巨变正在悄然发生。淘宝、JD.COM等电商日渐壮大,开始挤压传统零售空的生存空间。
对网上销售,张有超前的认知。他说,零售业必须加快融入互联网。从年轻用户的兴趣和需求出发,需要长期规划和创造更多的用户“人脉”。但是,认知归认知,但如果执行起来,盈利就不容易了。
虽然苏宁选择顺应潮流,积极拥抱互联网转型,但还是在2010年推出了线上mall-Suning.cn。苏宁2013年开始实施的“线上线下同价”的路线是对的,但执行起来有差距。
苏宁的不开心似乎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在竞争激烈的电商行业,苏宁易购的线上业务并没有获得多少红利。但受电商业绩拖累,苏宁旗下的其他业务也出现资金短缺。
从2013年苏宁开启电商“大跃进”转型开始,苏宁帝国开始出现裂痕。在全面转型电商“线上线下融合”后,苏宁开始持续6年净利润亏损,2014年至2019年利润一直为负,且亏损在扩大。
如果从账面上看,Suning.cn仍有净利润,但账面净利润几乎全部由非经常性损益支撑,即依靠出售资产和政府补贴收入支撑账面净利润,主营业务盈利能力大幅下滑。为了维持电商在Suning.cn的发展,苏宁频繁输血弥补电商亏损空带来的损失,导致苏宁帝国整体资金链吃紧。
可以说,整个电商零售市场的增速在近两年呈下降趋势,但却增长了18.7%。同期,JD.COM同比增速接近30%,拼多多营收增速超过80%。Suning.cn的收入表现不仅远远低于市场,也远远落后于竞争对手。
苏宁预见到线上冲击,很早就布局,但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如下:
2009年,苏宁将电商平台投入试运营。此时,在JD.COM开设网上商城已经晚了五年。出于对a股市场盈利红线的考量和估值体系的约束,Suning.cn很难与JD.COM等可以亏本扩张的对手竞争。
在电商领域,苏宁的竞争对手阿里、JD.COM都有自己的杀手锏,JD.COM发货快,天猫专注生活品质,在服装、化妆品、奢侈品等方面都有优势。苏宁是做线下公司起家的,阿里和JD.COM是做电商起家的,苏宁在人才和技术积累上落后于他们。公司的氛围不是“互联网化”,是传统的商业模式,可能存在组织架构的问题。此外,苏宁线下的重资产门店也成为“历史包袱”。
2017年以来,随着线上流量成本的不断增加,中国零售业进入了又一个全新的阶段。线上线下不再泾渭分明,电商与传统零售企业相互渗透融合。理论上,Suning.cn拥有线下的优势,苏宁试图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业务引领零售发展的新趋势,因此“智慧零售”的策略似乎并不理想。
苏宁缺的不仅仅是消费端,还有供应链。在JD.COM 3C的核心品类中,它一直与上游供应链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近年来,它借鉴了天猫的理念,非常注重赋能供应商。但苏宁并没有下大力气创造条件赋能商家。此外,线下零售长期存在的弊端,如进场费和装修费的重叠,降低了商家的合作意愿。
其实苏宁一直想转型电商,但并不容易。苏宁作为线下传统企业,对于线上电商并没有优势。其次,苏宁没有互联网基因,因为进入市场太晚,反应太慢,错过了好机会。可以说,苏宁在与传统百货的商战中壮大,在与电商的竞争中失利。
四。有什么问题?
从辉煌到今天的困局,原因除了苏宁电商的拖累,还有激进多元化投资的影响。多元化投资未能见效,加上零售主业疲软,苏宁逐渐陷入资金链紧张的局面。
事实上,激进投资不仅仅是苏宁的问题,很多知名企业都陷入了这个陷阱。地产大亨恒大今年也陷入危机,主要原因是激进投资。
苏宁的发展一直很稳健。自从开始在电器专营店与国美竞争“品类杀手”以来,一直非常稳健。然而,近年来,为了追求多元化发展,业务分支已扩展到金融、房地产、物流、文化和体育等领域。,而“买买买”成为主旋律,投资支出383亿元。
2012年以来,Suning.cn先后以42.5亿元收购田甜运通100%股权,27亿元收购万达百货37家百货,48亿元收购家乐福中国80%股权。此外,还有红孩子的母婴电子商务、视频网站PPTV、团购网站满座网、网络广告公司叶昊(中国)等。
主要投资有:2016年,Suning.cn与淘宝换股,以140亿元认购阿里巴巴1.04%股份。;中国联通增资40亿,持股1.94%;34亿认购华泰证券等等。
收购的都是重资产,投资也大。客观来说,这些投资并非都没有收益,对阿里的投资是很赚钱的。到2017年前后,通过出售阿里股份,累计盈利达到141亿元,成为此后几年提振苏宁业绩的一剂良药。但是,其他效果并不好。2020年,田甜快递和家乐福分别亏损12.26亿元和7.95亿元,其对中国联通的投资市值已缩水一半。
目前来看,之前的一系列收购和投资并没有让Suning.cn走上良性循环和快速发展的轨道,反而拖累了成熟业务,新兴业务也没有实现预期的增长,未能给苏宁的业绩带来积极的影响。
被收购的上下游企业不仅没有赋能企业,反而成了负担,其中家乐福和田甜快递最具代表性。
收购家乐福明显是为了扩大零售比重,主观愿望是好的。当时市场认为家乐福拥有良好的口碑和知名度,上千万的会员和大量的散客,丰富的线下运营经验和完整的快消品供应链体系,将进一步完善Suning.cn的整个场景和品类布局。但是家乐福没有给Suning.cn带来转机,没有及时去做,或者说没有能力对这些大卖场、百货商场进行数字化改造,这可能是主要原因。
收购田甜快递在战略上是正确的。为了壮大物流力量,赋能电商,和JD.COM一样,初衷是将物流从辅助线下门店和电商的定位,转变为独立发展的定位,成为第三方物流,不仅要承担苏宁的送货任务,还要向社会盈利。但田甜快递是加盟制,与苏宁自营物流体系以往的管理方式有矛盾。结果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扩大市场份额,成为苏宁的中流砥柱,反而成了负担。
至于激进投资的影响,苏宁高管有惨痛的经历,从中吸取教训。张公开表示收缩战线不在主力散户轨道上,所以有必要将其切断。
但是,为时已晚,要接手资产,调整战略需要时间,但资金不等人。也许股权转让后,资金危机会暂时缓解。赢得了时间的苏宁,确实可以通过调整多元化战略走出困局,但届时将是新董事会的责任。
【/s2/】五、未来可期?[/s2/]
2021年底2022年初,人们不得不问,苏宁能走出危机吗?
苏宁现在最大的任务是渡过财务难关,化解债务危机。一旦这个问题得到妥善解决,未来还是乐观的。
债务危机最怕多米诺骨牌效应。如果是这样,对于苏宁来说是不可想象的。目前华能信托申请强制执行属于个人行为。
在此次股权变更中,来自海尔、美的、TCL、小米等行业的投资者均参与其中,并将与苏宁发挥紧密协同作用,在用户、技术、服务、供应链、仓储物流等领域继续深化合作。
苏宁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最重要的是企业和社会的稳定。Suning.cn有3600多家门店,18575名员工,所以我们不能随便说。政府不仅将引导江苏新零售创新基金在第二期投资苏宁,以解决债务危机,还将向Suning.cn提供紧急信贷。
张一直强调“好的线下资源是稀缺的”。没错,在互联网公司纷纷发展线下的当下,苏宁拥有的线下资源具有极大的竞争优势。要走出困境,苏宁仍需依靠其丰富的业务——线下零售。这是其他电商平台短时间内无法复制的。
苏宁的老对手国美,在黄光裕回归后,正在将其上千家门店作为正资产进行升级,布置前置仓和云仓,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苏宁多年来的线下资源和经验,以及积累的零售场景的丰富优势,将有助于其未来的战略调整。
各种内外因素交织的2021年,注定是苏宁发展历程中特殊的一年,也将是苏宁近十年发展的转折点。
2021年的救世是否会对苏宁的未来产生变革性的影响;第四个十年,苏宁能否从商业模式转变为盈利模式,从零售商升级为零售服务商,我们拭目以待。
苏宁将来或许大有可为,但是,张已经不是苏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