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姜报道
如今共享充电宝行业发展迅猛。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共享充电宝用户规模将达到2.29亿。然而,不少消费者反映,共享充电宝不仅越来越贵,而且“易租难还”。上海市消保委11月15日发布的《共享充电宝比较试验》报告显示,40%的消费者反映充电宝返还后仍被长时间充电。美团、捷电等共享充电宝平台也涉嫌过度收集用户个人信息。
“共享充电宝也违反了《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关于保护公民个人信息权和消费者权益的规定。”网络经济与社会事务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上海汉盛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李伟在接受海报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消费者可以依法要求涉事企业停止侵权、消除影响,造成损失的,可以要求其赔偿。
易借难还的盈利模式是共享经济的通病
目前国内共享充电宝市场以街电(搜电)、小电、来电、怪兽、美团充电宝为主,还有蜜蜂充电、海豚充电、博电充电、双电源、云充电吧、呜咽电源、V电源、Hi电源等众多充电宝品牌。
据上海市消保委调查,目前共享充电宝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三个方面:还车后不停止充电、易退租、收费不合理。
在共享充电宝服务的投诉中,有40%的消费者反映充电宝被退回后仍被长时间充电。据了解,可能是系统错误,充电宝插反了或者没插紧,需要再次点击确认终止充电,导致消费者以为已经归还成功,但实际上后台并没有停止充电,也没有及时提醒消费者。
检查时,体验者以为退货成功,实际上并不成功。比如“搜电”的充电宝上有一个实体按钮,有时消费者还回来后要按下按钮才能停止充电,但没有相关提醒。“美团”等品牌的一些柜子是垂直插入充电宝的,需要轻轻放进去,然后用力按压才能成功退回。
投诉中,有23%的消费者反映,使用充电宝后,由于附近网点少、无空柜、夜间关闭或人为遮挡等原因,难以找到空柜以上,导致无法及时归还和继续充电,联系客服无法提供解决方案。
“虽然行业内玩家众多,但盈利模式单一一直是共享经济公司的通病。”网络经济与社会事务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生活服务电商分析师陈告诉海报新闻记者,为了缓解盈利问题,一些充电宝品牌会通过提高充电宝价格、提高退货门槛来增加利润。
记者从网络消费纠纷调解平台“E-v-宝”获悉,小电、电通、来电等共享充电宝品牌被用户投诉存在霸王条款、恶意扣费、退款难等问题。陈建议,各共享充电宝公司急需构建新的增长路径,建立基于大量用户和商户的强大网络渠道,在数据、流量、场景上做深耕,解决盈利问题。
过度收集信息的消费者可以要求赔偿
近年来,信息泄露事件频发,个人信息泄露的导火索之一就是App对授权的过度请求。目前,上海市消保委针对消费者在使用共享充电宝时可能遇到的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对多个共享充电宝进行了测试。
结果显示,较为常见的现象包括:“搜典”等APP首次运行时,在用户授权同意隐私政策前收集个人信息;未经同意,如“时代力量”在用户点击时或每五分钟收集多次不必要的个人信息,频率超过实际需要;“街电”等未经用户同意或匿名,直接向第三方提供个人信息;“美团”等未在隐私政策中说明APP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小点”等人在申请开放用户权限时,未同步告知收款用途。
李伟提醒,消费者可以依据《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要求涉事企业停止侵权、消除影响,造成损失的,可以要求其赔偿。此外,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公安机关也可要求涉事企业依法承担行政责任。
由于盈利模式单一,所有共享充电宝公司都在探索新的增长路径。陈认为,对于平台来说,获取的用户行为数据越详细,越有利于用户价值的挖掘,这也导致了平台容易出现过度获取个人信息的问题。
“需求对应供给,侵犯个人信息的行为也是基于市场需求。互联网的双边效应和前后端免费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个人信息的侵权。”网经社会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浙江侧田律师事务所褚霞坦言,“虽然法律制度和多方参与治理在逐步完善,但近年来个人信息侵权行为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基于现实情况的多样性和我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仍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侵犯个人信息的行为。”
据发帖记者了解,上海市消保委就个人信息保护相关问题向企业进行了反馈,督促企业整改存在的问题。目前已收到街电、小电、美团等品牌运营商的整改报告。《时代》《来电》《怪物充电》《云充电吧》《游》《V》依然没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