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息称“微信、支付宝收款码不能用于操作收款”。收藏二维码还能用吗?新华社记者27日从中国人民银行有关部门独家获悉,这一说法被误读。使用“码卡”或打印打包二维码的商户,需要向收款服务机构(如微信、支付宝等)申请。)进行转换为商业收款码,但不会影响消费者的日常支付体验和感受。
中国人民银行人士给记者打了个比方:如果消费者在早餐摊买煎饼果子时习惯用手机支付,现在还可以用扫码等方式支付。,没有任何变化。如果卖菜的商贩之前使用过运营收款码收款,则不受影响。
10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支付受理终端及相关服务管理的通知》对收款条码支付提出了一系列管理要求,但也有人误读了部分内容。
记者从中国人民银行相关部门了解到,部分商户使用“码卡”或印刷包装二维码收款。这种“个人静态收款条码”收款安全性低,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需要向收款服务机构(如微信、支付宝等)申请。)转换成商业托收代码。
此外,根据相关要求,不得通过个人收款条码为有明显经营活动的个人提供与经营活动相关的收款服务。至于哪些用户“具有明显的业务特征”,中国支付清算协会正在研究制定相关标准。
图为一位市民在兰州榆中街菜市场买菜后扫码支付。新华社记者陈斌摄
《通知》自2022年3月1日起施行。人民银行相关人士表示,在相关要求实施前,支付服务机构必须全面、充分评估客户正常支付需求,制定配套服务方案,确保服务成本不上升、服务质量不下降。代收服务机构有义务免费为商户提供商业代收码,商户只需提供必要的身份验证信息。
中国人民银行表示,以人为本,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一直是监管部门制定政策的出发点。近年来,公众对网络诈骗、网络赌博等违法犯罪活动深恶痛绝。在公安机关会同金融管理部门开展的相关案件侦查中,发现利用个人收款码进行租售、改造支付受理终端、申请虚假商户等行为。是犯罪分子常用的手段,给许多个体商人带来了经济损失。此次央行出台相关要求,正是为了加强行业管理,堵塞漏洞,斩断违法链条,更好地保护个体商户的资金安全,守住老百姓的“钱袋子”。
责任编辑倪丽琪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