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盐城女子韩某在微信商家金某反映,其14次在其店铺购买化妆品,每次付款方式都是显示付款截图。一次偶然的机会,金某发现账户金额有误。经仔细调查,发现其并未实际收到韩的款项,共计2万余元。
金的经历并不是个例。近期,广西、重庆等地出现虚假微信转账诈骗店铺的案件。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目前网上一些游走在法律边缘的灰黑色软件,可以生成假截图、假位置、假“粉丝”,滋生诈骗。
付款截图、地点和“粉丝”都可以造假
记者发现,假截图的背后,是各种应用市场大量的“支付接口生成器”灰黑软件。
记者下载使用“万能微信业务截图王”等软件,发现用这些软件,微信对话、微信支付截图、支付宝交易截图、淘宝订单截图都可以造假。一些软件开发商向用户收取“会员费”,可以尽可能多次制作假截图。这些会员费从几十元到两三百元不等。
有些软件可以修改真实位置。浙江、海南、湖北等地警方联合破获一起诈骗案。犯罪团伙利用软件修改微信定位,谎称可以提供上门服务,诱骗他人提前付款行骗。
据专家介绍,目前一些灰黑软件基于微信平台开发了“全球虚拟定位添加附近的人”功能,可以对手机进行任意定位,自动抓取周围用户的ID信息,自动发送好友申请指令。
记者在闲鱼、淘宝等网站也发现,一些商家出售多种抢购助手软件,可以有效增加用户购物时的抢购概率。在这些软件界面中,可以设置打开时间、重试次数、重试频率、抢购商品属性等。
一些做直播网购的公司表示,直播间往往通过刷弹幕的方式向消费者盈利,一些消费者通过抢购助手软件伪造“粉丝”数量,提高了中奖率,降低了其他消费者的中奖概率。“这不公平,我们也很头疼。”一位主播说。
技术含量由高到低,已经形成地下产业链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这类软件活跃在用户多、流量大的社交软件、移动支付软件、短视频软件、直播平台周围,并已形成互联网灰黑产业链。
今年5月,腾讯公司起诉运营微信对话生成器、微信业务截图神器等9款app的深圳一公司。法院认为,被告提供了诈骗、欺骗的工具,涉案网站、应用软件下载量高,侵权范围广,侵犯著作权,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
上海第五空信息技术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朱说,这类“寄生”灰黑软件的开发者,主要是通过分析一个目标软件的运行原理、机制、模式,设计插件软件,编写代码。
安信集团一位工程师告诉记者,截图软件技术含量较低,只需10行核心代码即可生成,即使是最基础的绘图软件也可以,而抢购手机、酒类等昂贵商品的软件则需要编写更复杂的后台程序。
据腾讯反诈骗实验室负责人介绍,经过多年发展,相关恶意软件牵连的灰黑产业已经规模化、生态化,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上游供应“攻击物资”,包括身份信息、IP、账号等网络资源,下游团伙利用渠道资源帮助实现套现、洗钱。
去年底,广州警方成功破获一起制售微信外挂软件的网络灰黑案件,缴获涉案微信号约65万个。警方查明,该团伙的软件制作者主要负责开发微信外挂软件,通过出售授权码、收取软件代理费等方式非法获利;软件代理购买授权码,转售给微信号经销商;微信号厂商利用外挂软件批量注册微信账号,进行号码维护和号码销售。最后,外挂软件注册的微信号可以批量添加好友,进行交友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
明确法律边界,经营者积极维权
北京管涛中贸(上海)律师事务所律师吴认为,这种“寄生”的灰色软件损害了用户的知情权和隐私权,扰乱了网络运营商的正常运营秩序,滋生了欺诈和诈骗行为,需要高度警惕和严格治理。
北京史静律师事务所律师孟博认为,监管部门应根据《网络安全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网络信息内容生态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打击“寄生”的灰色软件。
值得注意的是,相关软件在法律监管上还存在空空白。比如,现行法律没有明确禁止使用“助手”软件。广州某知名直播软件公司介绍,从平台治理的角度,可以通过平台规则对部分用户的账号进行限制,但不能完全阻止这类软件在其他平台上使用。
朱等专家表示,一方面,要尽快从立法上明确此类软件的法律界限和非法认定规则;另一方面,网络运营商要积极管理,依法维权。
多地监管部门表示,隐蔽性、跨地域、侵权性、易删除、证据固定是打击“寄生”灰色软件的难点。专家建议,公众应注意识别此类软件的法律风险,软件平台可积极向文化执法、版权保护等部门提供线索,打击此类非法牟利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