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视觉中国
文|锦鲤鱼财经
双十一一波接着一波,终于彻底收官。
结束没多久,各种数据报告层出不穷。其中,80后关注母婴产品,90后更关注宠物产品,画像的差异反映了消费观念的演变。值得一提的是,60后及以上一代对电子产品表现出了较高的兴趣。
后浪滚滚而来,推着前浪越过沙滩,漂离网上的沙滩碎石,却没有人愿意无缘无故的无语。老一辈的人直到这两年才意识到世界发生了多大的变化。经常有新闻总在向大众暗示时代的残酷和老年的无奈。
微博上过几次热搜,比如老人因为不能出示健康码被公交拒载;某医院取消现场挂号,微信预约,导致老人投诉。有人冒雨独自交医保,却被告知不收现金等...后续不多,但是暴露了中老年人的情况。
熬夜“剁手”电子产品的中老年人可能意识到了什么。《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50岁及以上网民占比已从2020年3月的16.9%上升至22.8%。现实迫使他们改变自己。
感觉中老年人很难“上网”,并没有真正改变。
网络上要求改变老年人困难处境的呼声从未停止。
遗憾的是,时至今日,这种艰难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变。
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被岁月抛弃的人。当原有认知与世界产生巨大冲突时,很少有人能迅速做出调整。网上有句话叫“父母教孩子做作业,孩子教父母玩手机。”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短短几分钟,他们就能从慈父变脸到孝子。
说到出行必备健康守则,中老年人抬腿上车几乎是不可能的。在社交平台上,因为父母找不到健康码而头疼的人,可以从这里被送到法国。有网友甚至手绘了一张“健康码搜索流程”,获得了无数好评。
中老年人抵制互联网的原因只有几个。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非互联网用户数量为4.63亿,不上网的主要原因是技能不足、受教育程度有限、设备不足。2020年10月,阿里研究院报告显示,在电商消费过程中,老年人因问题放弃消费的比例高达50%。
如何上网是个麻烦事。中老年人是做不到的。互联网不会迎合他们,所以他们只能选择迎合互联网。
徐州老年大学早在2015年就开设了智能手机课程。官网的手机课程内容相当丰富。比较简单的就是打电话,用QQ聊天,发微信,天气音乐视频。比较复杂的包括设置闹铃,屏幕设置,音量设置,下载软件...一学期的收费标准是100元。
相比暴躁的孩子,专业耐心的老师显然对中老年人的学习心态更感兴趣。据媒体报道,南京市鼓楼区老年大学的“智能手机使用技巧”课程运行到第五期,几乎已经满员。据民政、卫生等部门不完全统计,南京已有700多所老年大学开设了智能手机培训班,每年培训人数上万人。
这些课程的安排也很有意思。今年双十一前,山东老年大学专门开设了网购课程。一个班30多个学生,最小的60多岁。87岁的肖奶奶有一个专门做课堂笔记的笔记本,上面记录着老师讲过的每一章的课程内容。
无独有偶,南京鼓楼区老年大学专门为双十一开设了“电子支付课程”。班上最大的学生已经81岁了。现实中对中老年人有很多误解。Tik Tok的“假靳东”事件彻底渲染了互联网的疲态。虽然近年来有大量数据验证中老年人上网频率一直在持续增加,但极光大数据显示,老年网民平均上网时间长达3小时,6.4%的老年人每天上网时间超过7小时。
但值得一提的是,中老年人对手机和互联网的了解仅限于娱乐层面。他们可以拿起手机打发时间,但不代表他们有能力在互联网上解决衣食住行的所有问题。换句话说,中老年人对互联网的接受永远是表面的。
《中国中老年人互联网生活研究报告》显示,绝大多数中老年人会使用微信与人聊天,超过80%的人会在微信上发送表情或图片,喜欢好友,接收或发送红包,近70%的人会拍摄和转发小视频。微信月活10亿用户中,老年人约8000万,日活用户超过2000万,Tik Tok老年人日活用户有望突破500万。
中老年人可以在土里土气的短视频中找到精神慰藉,但一旦真正意义上面对互联网,就只剩下一个愚蠢的圈子了。调查显示,只有40%的中老年人会在网上支付手机费用,约30%的中老年人会在网上购物和手机导航。
大约四分之一的中老年人可以使用打车软件或支付水、电、气等生活费用,更少的中老年人可以在网上注册、预订酒店、火车票等服务。更何况,工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三大运营商手机用户总数为15.92亿,4G用户数为12.79亿,5G用户数约为1亿,也就是说国内2G和3G用户超过2亿。
中老年人半海水半火焰触网,短视频输出的价值观强烈冲击着他们的固有意识。另一方面,他们的日常生活也在互联网浪潮中分崩离析。很讽刺的是,六十大妈迷恋靳东,却没人在意公交车站无法扫描的健康码,这是中老年人上网后最大的悲哀。
真正掌握互联网工具的各方,都在喊着改善老年人上网现状的口号,背后却是冷漠。
来自网络的中年浪漫:打王者,追恶霸,玩撞墙...
前段时间“六十岁的六旬老太,凌晨三点与赵云五杀”的新闻,让很多还在研究防沉迷的游戏厂商大吃一惊。此事在舆论的冷嘲热讽中持续发酵,以至于大多数人的目光都忽略了腾讯发布的后续。
9月9日,腾讯调查结果显示,从技术手段和实际验证结论来看,系统认为是“我”。当然,没有人能主观判断是否存在父母的替身脸,但是评论区的讨论点已经逐渐从孩子变成了父母。
“我舅舅五十多岁了,还赶着麦子玩亚瑟玩到半夜”,“我们村66岁的老人还玩安吉拉”,“我妈63岁了,每天晚上看小说看到半夜”.....时来运转,那些半夜敲门催我们关灯的人,终于逃不过真香定律。国王峡谷相遇的时候,你舅舅还是你舅舅。
这不是空。伽马数据《2019中国游戏行业半年报》显示,截至2019年6月,中国游戏市场用户规模已达5.54亿,55岁以上玩家可能超过2500万。这两年随着老龄化的加剧,这种数据只会增不会降。中国社科院发布的数据也提到,80%以上的老年人会上网看小说和文章,23.26%的老年人会玩手机游戏。
第十八次全国阅读调查报告显示,50岁及以上读者占阅读群体的23.2%,较2019年的20.4%增长了2.8%。64%的受访中老年人表示他们每周会玩三款或更多游戏,而年轻人的比例仅为47%。
“你能想象我爸出去溜达回家,当着我的面打我妈吗?”一位网友很无奈地说。
“总统夫人有五胞胎,楼下保安是龙王。”这些年轻人的土小说,一看就充满了嫌恶和冷酷,强行靠着中老年人起家。七只猫和西红柿是妈妈们少女心的深夜归宿。60年过去了,“快乐肖骁乐”早已无足轻重,中老年人对青春型游戏的偏好丝毫不逊于传统棋牌。
总之,父母在网络上的精神娱乐堪比“老房子着火了”。由于短视频降低了中老年人进入互联网的门槛,他们的网瘾、网瘾远比未成年人难。因为他们不是数字原住民,自然缺乏最起码的判断力,所以从互联网上输出的东西就被当作标准。
当然,这些都是老生常谈。当我们单纯的回到消费领域,中老年人群开始发生变化。
双十一中老年人表现出对电子产品的偏爱,老年机不再是他们的专属。随着触网逐渐深入,对电子产品的消费要求也越来越高。据调查,10%的中老年人已经开始用ipad平板代替手机玩游戏,因为手机屏幕太小,视觉效果太差。
据报道,中国的中老年人特别喜欢苹果,他们比许多年轻人更“洋气”。
娟行的调查显示,34.71%的中老年人使用苹果手机,其次是小米等国产手机,占比28.82%,三星手机占比20.59%。之前华为Mate20X 5G版卖空,很多网友说是给父母买的。
图片来源于《问星》
把互联网当成生活工具,对中老年人来说门槛很高,所以把精力放在娱乐游戏上,并为之消费。根据美国退休人员协会的数据,2019年上半年,包括内容、硬件和配件在内的游戏消费贡献高达35亿美元。任天堂手游《精灵宝可梦Go》在20岁年龄段的用户数量下降最为明显,而30-50岁年龄段的用户比例从57.1%上升至60.5%,60岁以上用户比例也为5%。
可见中老年人对上网“硬件”的要求越来越高。Suning.cn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单功能老人机销量下降31%,老人购买智能手机数量同比增长12.5%。
他们年轻的时候,没有时间释放自己的全部热血。今天全部被倒在了网上。中年恋情突然触发了网络上的播放机制。吴克国王峡谷排名第一,温克巴总是用他的身体顶部玩。这背后,除了“人到中年,情感越少,越需要寄托”这句老话,更多的,是互联网对中老年用户的集体忽视,导致他们自娱自乐,自我包围,自以为是的准确融入互联网。
中老年人也有互联网“圈子”
00后为了学习,有的人会混进年轻人的圈子,当场玩“C”。网络拍马屁是不争的事实。哪怕资本冰冷,你也要一夜之间在字典里查遍各种缩略语的真正含义,体会三坑的审美,体会偶像化的刺激。
很少有人研究中老年人,外界给他们贴的标签也就那么几个:Aauto快一点,广场舞,网络诈骗...其实六十多岁,有钱有闲,中老年人真的没有自己的圈子吗?年轻人遇到网上藏着的东西就喊“YYDS”,老年人却可以随便写个“洛神赋”。
年轻人成千上万,爷爷奶奶占了一半。中老年人在网上背诗写诗,玩摄影买单反,穿旗袍在阳光下旅行,走出喧闹的广场。他们的社区圈是互联网上难得的安静时光。《2020年老年人互联网生活报告》显示,100万老年用户中,在线活跃时间超过10小时的占0.19%。他们花很多时间冲浪和写作。
以摄影为例。在一个摄影平台上,70%的中老年用户月活跃1200万。平均每秒钟诞生一个新用户和三篇新文章。无论哪个城市的公园都充斥着夕阳摄影团,他们在网上还有一个不雅的称号“老师傅”。
随着手机摄影和美颜软件的普及,这些人就是中国相机市场的领导者。根据苏宁早前公布的数据,Suning.cn老年人购买单反相机数量同比增长68.8%,平均花费24204元。中年群体购买单反相机的数量虽然略有增加,但也占到了56.3%,平均花费28279元。
在Tik Tok,JK Garota,一件Z时代的汉服,吸引了很多掌声。但是,众所周知,奶奶身上的旗袍也是有自己的风景的。比如一个平均年龄65岁的时尚奶奶团,通过不同的着装和走秀在Tik Tok火了起来,第一首作品就获得了119.4w的好评。
年年岁岁,美人无敌。这方面,资本说了算。
此外,中老年人充满“诗意”,即使在荒凉的山岗上也能即兴创作一曲《望月》。虽然网络嘲讽他们看不懂什么是“YYDS”“AWSL”,但现实中年轻人的追捧和纵容也造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后果。
《中国青年报》的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90后基本不会说诗(61.9%),也不会使用复杂的修辞手法(57.6%)。即使主流不再看不起老年人,也不能否认他们的传统文化圈确实坚不可摧,任何年龄阶段都少不了兴趣圈。
图片来源于《一切都好》
数据显示,65.5%的中老年人喜欢参加不同类型的兴趣小组,就像年轻人在小众圈子里寻找精神伴侣一样。对他们来说,互联网可能更好地打破物理空之间的制约,弱化秩序不良的格局。某种程度上,孤独的中老年人比年轻人更需要圈子里的情感汇聚。
公开资料显示,76.4%的中老年人通过老乡、同学结识了新朋友,61.7%的中老年人通过兴趣小组、社团群结识了新朋友,72.8%的中老年人通过朋友圈、老乡、同学与失去联系很久的人重新取得了联系。
长期以来,中老年人传统的社会交往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代际冲突无限放大的另一面是,他们在努力融入新的世界。不幸的是,互联网对此不屑一顾。资本总是一边使用它们,一边抛弃它们。
但是,和受限制的小学生一样,无拘无束的中老年人依然乐此不疲,坚持走下去。
【锦鲤鱼金融,深度有趣好运,微信官方账号:jinlifin。本文为原创文章,谢绝任何形式的未保留作者相关信息的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