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旺旺号查询(一个美国人的亦庄生活:好奇心和热爱把我带到中国)



很多初来乍到异国他乡的人难免会经历一次文化冲击,但美国人布莱恩·麦格拉思(Brian McGrath)不同——他感受到的最强烈的冲击不是来自中国,而是来自他生活了28年的家乡。

他来自靠近波士顿的小镇马尔登。2017年,在北京亦庄做了一年英语老师后,他按计划回到了家乡。

“一切都是那么熟悉,生活似乎停滞不前。”他开始怀念中国街头热气腾腾的美味小吃,怀念被积雪遮掩的故宫红墙。不久,他回到北京亦庄,继续教和学中文。



布莱恩的生活照。受访者供图

兴趣从未减退,只会不断增长。布莱恩在中国住的时间越长,他就越想探索。这个小时候在餐馆里固执地学筷子的男孩,开始学成语,读古诗,听中国传统乐器音乐会。

在同事李看来,这个美国人已经“把中国文化融入了日常生活”,并且津津有味地生活在这种氛围中,乐此不疲。

“北京是最适合你的城市”

即使对于在北京生活多年的人来说,位于东南的亦庄也可能是陌生的。但是新来的布赖恩感到一种天生的熟悉。

旺旺号查询

这里并不繁华,也没有什么著名的景点,但是很容易体会到大城市的喧嚣。到王府井和其他商业区不到一个小时的车程。这和布莱恩的家乡很像——马尔登,一个安静的小镇,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首府波士顿旁边。

有许多中国人住在马尔敦。从16岁起,布莱恩就一直在当地的图书馆工作。他的中国同事非常热情。他们告诉他早上在哪里吃广东点心,中国的春节是什么时候。他们还告诉他,“我的国家真好。你应该去看看。”后来布莱恩考上了大学,英语专业,上了两个学期的中文课,心想“万一有一天他去了呢?”

终于在28岁的时候,他真正踏上了中国的土地。事实上,去海外教书一直是他的梦想。2016年10月,毕业5个月后,给他安排工作的人说:“北京是最适合你的城市。”



2021年11月6日,布莱恩和老师一起在北京天佑兰亭书法文化博物馆书写书法。受访者供图

起初,布莱恩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当时,他对这座城市的一点点了解来自于有限的电视节目。在这些照片中,北京拥有大城市最令人向往的外观,钢筋混凝土嵌入沥青路面,街道拥挤不堪。

北京真的很大,但是和电视上显示的不太一样。来到这里后,布莱恩惊讶地发现“北京这么‘绿’。”在他眼里,到处都是宽阔的公园。即使有很多高楼,草和树也是丛生成片生长的。亲近自然并不难。

一切都非常顺利。他在北京坐地铁,从来没有经历过列车晚点或者维修,这在他的家乡是不可能的——美国第一条地铁线经过马尔敦,开通至今已经一百多年了,早已破旧不堪。

布莱恩说,他刚来北京时,街上外国人的面孔比现在“更奇怪”。有路人跟他合影,或者偷偷拍他在公交车上去长城等景点,还有人主动过来跟他交流。布莱恩从未感到不安,也理解他的好奇心。

有时候,尴尬是难免的。起初,他和五六个来中国工作的伙伴形影不离,一起玩,一起参加训练。一个周末,大家都没时间,他一个人坐地铁去超市,突然有点紧张,担心有人在看他。后来我去广西南宁旅游,当地人毫不掩饰的看着他,盯着他看。

但回过头来看,布莱恩对这段经历心存感激。他说,在美国,不同种族之间的关系有时会很紧张。“许多白人并不担心,他们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有时他们对来自其他国家的少数族裔不友好。我从来没有想过,当你和周围的人长得不一样的时候,被人盯着看是什么感觉。”

但是,在中国,即使他“长相不同”,人们对他也很友好。和朋友在雍和宫逛,有茶店老板主动搭讪,邀请他们免费喝茶。几周前,在上班的路上,一个快递小哥骑车经过,热情地冲他喊:“早上好!”



2021年9月21日,布莱恩在北京环球影城。受访者供图

“每天都是新鲜的”

按照之前的计划和合同,布莱恩在中国待了365天后,于2017年10月回到美国和家乡马尔敦。

像在北京,他去超市买糖果,习惯性地掏出手机打开微信付款,直到发现收银员疑惑才意识到不对劲。和朋友出去玩的时候,他最喜欢的两句话是,“中国不是这样的……”“我在中国的时候……”

他甚至成为了当地的中国文化传播大使。那时,布赖恩在一所小学校开始了新的工作。首先,学校举办了“国际日”,邀请世界各地的学生展示当地文化。学校里没有中国人,曾经在北京生活过的布莱恩成了代表。

他做了一个海报,贴了一些在中国拍的照片,介绍了不同的食物和烹饪方法,上面还有一个红包,介绍了春节的习俗。他买了一个饺子,还买了一块书法水布。好像过去的人都是沿着上面的笔画描的。

“我意识到我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不应该回来。”几乎没过多久,布莱恩就马上开始找新工作,申请签证。2018年8月,时隔10个月,布莱恩再次来到中国。这里的变化非常快。一年前我离开的时候,这里还是一片荒芜,一座大型商场已经拔地而起。

“当我来到这里时,我感到非常兴奋。”作为一个外国人,布莱恩的每一天都是新鲜的,也是学习新事物的机会。“从学习使用从来没有用过的app,到学习一门语言,再到知道去哪里玩。”微信成了他最常用的软件,家人朋友也下载微信联系他。

越来越容易适应了,尤其是胃。路边的烟花小吃总是让他兴奋不已。下班不远处,手推车上有热气腾腾的煎饼,羊肉串“咝咝作响”,“像街头派对一样”。周末他故意早起,散步吃油条,喝豆浆。



2021年5月1日,布莱恩在兰州品尝兰州牛肉面。受访者供图

有段时间,他天天去超市买冷面。"美国没有冷面。"当曾经讨厌的西红柿和茄子被端上餐桌,散发着炒鸡蛋和鱼的香味时,他也变得着迷了。

“他了解这里的文化,也愿意接受它,融入日常生活,让自己生活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同事李对说。他向布莱恩介绍了许多节日背后的传说和习俗。每到端午节,他总会遇到布莱恩去买粽子。春节期间,布莱恩的门上也必须有一副大红对联。

“所有的孩子都爱你”

目前,布莱恩是北京SMIC学校六年级的英语老师。起初,他教三岁和十五岁的孩子。“确保学生理解我说的话”是布莱恩的教学信条。在课堂上,他举例子,带大家做游戏,头脑风暴,提问...并且使用各种方式来传输新的内容。

他不只是教英语。有时候,错拿了别人饭卡的男生选择了“最鲁莽最危险”的方式还回去——把饭卡扔过教室,布莱恩让他认真道歉。熟悉的同学说话不注意分寸,在作业中用最不礼貌的话形容对方“很胖”。他还会严厉教育他们,“不要刻薄,互相尊重。”

他喜欢让学生分组完成任务,他也注意打乱组合,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和不同的学生合作。当学生有情绪的时候,布莱恩会耐心的劝他们,“以后工作的时候,你会遇到不喜欢的人,但是你也要完成自己的工作。”

“我是英语老师,但这还不是全部。我希望他们成为更好的人。”布莱恩说。



2019年5月,布莱恩与他的一些学生合影。受访者供图

几乎每年,布莱恩都会带来一个新的班级,到目前为止,他已经教了300多名学生。但他几乎没有收到同事、学生和家长的任何负面评价。

在同事李眼里,布莱恩有很强的责任感。前年早春,布莱恩得了流感,怕传染,只好在家休息。到了第三天,他基本康复了,但是没有正式回学校上班。他选择晚上来到空一间空荡荡的办公室,把四个班的上百份作业装进一个大袋子,拎回家批改。

布莱恩从来没有计划过联系父母的时间。他告诉家长,如果想问学生在校表现的问题,可以随时在微信上问。

学生也喜欢和他亲近。课间休息时,少年们聚集在布莱恩身边,谈论着课堂上的问题,电影,演奏了近20年的外国老乐队,还有奇怪的问题——“我弟弟要去美国留学。有什么建议吗?”“你住在美国的什么地方?是什么样的?”

以前的学生也很想念他。教师节的时候,他们总是会送自己亲手制作的小贺卡。前段时间,一个家长加了他的微信,发了一张照片——一节课在公开课上,布莱恩路过,跟以前的学生和家长打招呼。照片记录了他看着教室门口的样子,家长说:“我们好想你,我的孩子很爱你,所有的孩子都爱你。”

这位家长还发了一段视频。两个打扮成熊的学生在迎接第一次来校报的新生。布赖恩碰巧经过。两只“熊”一边喊着“布莱恩先生”一边跑过来,把摇摇晃晃的熊头挤到他怀里,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拥抱。他忙着夸“可爱”,没注意到这一幕被家长录下来了。“母亲说,看到我和孩子聊天,她很感动。而孩子和家长真的把我记在心里。”

好奇和爱

布莱恩说孩子们也是他的老师。

在课堂上,学生经常告诉布莱恩一些中文单词。讲故事的时候,同学们也喜欢讲“中国的另一种情况”。甚至画画的时候,一个小姑娘还会笑着教他绕口令一样的东北话。在北京亦庄发布的视频《另一个城市的外国人》中,学生还教他读古诗,布莱恩逐字逐句地读着,“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和很多外国人一样,布莱恩用中文说的第一句话是“你好”。现在每周三都要上语文课,学过HSK(汉语水平考试,六级是最高级别)四级教材。

在李眼里,布莱恩的中文很好,购物和点餐都没有错。偶尔遇到不熟悉的单词,他会用手机手写输入。李一起出去吃饭时,总喜欢让布莱恩跟服务员交流。布莱恩的“谢谢”很地道。曾经做过翻译的李一时反应不过来,脱口而出对服务员说了声“谢谢”。

布莱恩这些年去过中国很多地方。我在Xi安看了秦始皇兵马俑,在四川看了熊猫基地,吃了火锅,拍了很多太原古亭的照片。去年中秋节,他还去看了一场中国传统乐器音乐会。“每个地方都如此不同。有不同的艺术形式和历史,如皮影戏和少数民族舞蹈。”这是布莱恩体验中国文化的方式。



2019年国庆节前夕,布莱恩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合唱表演。受访者供图

但是他最喜欢的是北京。在布莱恩眼里,北京是古老和新兴城市的结合。“新事物总是有的,但也有历史传统的,比如胡同。”冬天下雪的时候,他和很多中国人一样,盯着故宫的抢票系统。

34岁的他还有很多可以尝试的地方。想看京剧,看演员脸上的油彩;和很多老爷爷一样,你在公园打太极。他还想去云南看雪山,去福建看圆圆的客家土楼,去冬天耕田灌溉时的梯田。地里都是水,太阳照得像镜子一样亮。

他对中国的兴趣似乎从未减弱。小时候,他去美国老家的一家中餐馆,第一次从宣传单页上了解到生肖。他不太明白,却兴奋地大叫:“我是兔子!”拿起桌子上的筷子,包装上印着使用说明,一双小手试图控制两根木棍,布莱恩开始艰难而笨拙地自学。大学的时候有很多个清晨,他练习在白纸上写汉字的时候,一笔一划,写错了就重写几百遍。

“我一直以为大概是因为从小到学校的好奇和热爱。尽管经历了一些波折,我终于来到了中国。”

新京报记者彭冲

编辑李彬彬校对赵琳。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