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便于及时通知学生家长
很多学校班级会创建微信家长群。
这也给不法分子带来了可乘之机。
骗子往往先混进群里,再冒充班主任。
在群内发送“收资料费”等虚假信息。
导致很多家长赔钱。
近日,韶山公安局收到这样一条信息。
报警信息
侧箱:
一个
家长群里的“李老师”呼吁付费。
“警察同志们,我们5个家长被骗了,每人交了488元资料费。原来微信群里收费的老师都是假的!”
近日,韶山市反诈骗中心接到家长刘女士报警,称某小学有家长冒充班主任进行诈骗。据了解,在家长群里,骗子打着教务处的幌子,要求每个家长交488元的资料费,并将支付宝付款二维码发到群里。
2
小组里有两个“李小姐”
“因为对方是李小姐的微信名和头像,而且金额不是很大,所以我没有任何怀疑就通过群里的二维码转了488元。但没多久就交钱了,有细心的家长发现有两个“李小姐”的名字和头像一样,于是大家都不交钱了。”刘女士对民警说。
三
电话核实发现5人被骗。
家长立即打电话核实信息,不知情的李老师明确表示,学校并没有下发收取信息费的通知。发现被骗后,刘及时拨打110报警。据统计,该班共有5名家长分别支付了“李老师”488元。
欺诈技术分析:
作弊者如何进入班级群?韶山市反诈中心民警解释,一般情况下,不法分子通过盗取学生微信号,利用技术手段获取班级群二维码,然后通过扫描二维码潜入班级群,再换上与班主任或班主任相同的昵称和头像,假装发出收费通知,但此时如果老师们正在上课或工作,就无法及时发现群内的作弊者。
警方提示:
1.如果学校班级群里有老师在群里要求转账交费用,千万不要轻信。如果发现这种情况,一定要和学校或老师通过电话或当面确认,以免被骗。
2.请各位老师和家长对每个家长微信、QQ群里的成员进行实名核查,对无法认证、来历不明、身份存疑的微信、QQ号进行清理。
3.群内主要设置相关认证,谨防无关人员进入群聊。
综合:韶山公安、湘潭政法
来源:长沙电视台政法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