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奇播放黑胶唱片。
黑胶唱片实体的温度也来源于唱片封面设计的艺术性,比如这首德国钢琴家季和卡拉扬的《舒曼钢琴协奏曲》。封面图片是巴比松学校Koro的代表作《蒙方丹的回忆》,洛基个人非常喜欢。银灰色的背景色调,蒙蒙的雾气,清冷的寒意,如梦似幻,诗意盎然。
有五大国际唱片公司:DG、EMI、RCA、DECCA和Philips。这是EMI最新发布的俄罗斯大提琴家罗斯托波维奇的巴赫大提琴组曲。封面精美地印着达利的作品。
近年来,国内唱片公司也陆续推出了黑胶格式的著名历史录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耳熟能详的昆曲、古琴、电影歌曲的母带都拿回德国进行后期修复,黑胶重放后的音效非常好。
“洛基音乐图书馆”位于鄞州区思明中路旁的一个商业广场。这是繁华都市中永城音乐爱好者的一个安静的家。90平米的房间里有6000多张黑胶唱片和1万多张CD,大部分属于主人洛奇和他的好朋友齐妙迪的私人收藏。他们把自己的宝贝放在同一个房间空与音乐爱好者分享。当唱针划过黑胶唱片密密麻麻的线条,古老的旋律在房间里回荡,时间仿佛穿越到了上个世纪。
听黑胶唱片是小众爱好。
“是的,黑胶唱片作为记录声音的载体,已经是历史的产物了。”洛奇说,提到黑胶,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上个世纪贵族们的精致生活。即使在改革开放初期,一张黑胶唱片的市场价格也是普通电影唱片的几十倍,不是普通人会消费的。
90年代乐坛进入CD时代,黑胶没落。大量黑胶唱片生产线被淘汰,市场价格暴跌。然而,进入21世纪后,黑胶似乎又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也许是CD太多了,人们开始怀念黑胶唱片。黑胶确实提供了CD无法替代的音质和音效,保留了音乐更多的原始和动态摇摆的细节,可以很好的还原。相比之下,CD发出的声音涩涩的,冰冷而坚定,逃不过发烧友的耳朵。”洛奇说。
洛奇收藏黑胶唱片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当时几乎没有“海淘”这个词。和很多音乐发烧友一样,他会去广东码头洗碟。此外,有一个叫“易贝”的网站,每个人都经常购买。
2002年,基于BBS论坛的兴起,宁波出现了一个名为“宁波朋友俱乐部”的小团体。蒂奇说,知道这个名字的人应该都是“古董”玩家。平时线上讨论如火如荼,线下也会偶尔“游荡”到宁波的各个角落见面分享。圈子很小,但大家一直过得很开心。
2012年,洛基音乐图书馆重新装修,这些音乐爱好者终于有了家。小小的空房间里,音响和播放设备占了三分之一,包括一台50年代的古董黑胶唱机、一台现代工艺黑胶唱机和一台松下古董卡带唱机,充满了异国风味。所有黑胶唱片和CD都分门别类地排列在靠墙的架子上。另一边是待客的长桌茶座,一中一西和平共处。
“对于音乐,我们一直有一种敬畏感。这年头在网上下载一首古典音乐太容易了,但是把黑胶唱片从架子上拿下来,放到电唱机上,打开音响,调好唱针,听着缓缓流淌的音乐。这个过程对我们来说充满了仪式感。好的音乐需要用正确的态度去听。”洛奇说。
在海淘时代,找黑胶唱片并不难。
洛奇最喜欢的二战时期德国指挥家富特文格勒收集了200多张与他有关的黑胶唱片,版本各异。“Futwengler在音乐中对古典主义的崇敬和人道主义的关怀是非常可敬的。老一辈的指挥家用自己的生命去提炼对音乐的理解。后来卡拉扬可能名气更大,出的唱片更多,但后者的唱片有商业化趋势。Futwengler甚至反对录音,他希望所有人都能去现场。”说到偶像,洛基有点健谈。
洛基音乐图书馆的另一个大收藏是马勒。蒂奇自信地说,他和洛基一起收集的马勒唱片可以媲美半个宁波。马勒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作曲家和指挥家。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许多人喜欢他。“他的音乐有着人们面对即将到来的工业时代的恐惧和不安,对应着人们对现代社会的焦虑和感知,有着有形的呼应。”蒂奇是这样解释的。
除了古典音乐,洛基音乐图书馆还收藏了鲍勃·迪伦、科恩等人的音乐。“我们的收藏不仅限于古典音乐。所有能给我们带来美和感动的音乐都有收藏。”洛奇说。在如今的“淘宝”时代,收藏黑胶唱片并不难。罗琦说,现在买一张黑胶很容易。可以通过淘宝或者海淘获得。价格也不贵。六七十元就能买到。几百元的样子已经很不错了。最贵的“第一版”光盘在1500元左右。播放黑胶唱片的设备会稍微贵一点。洛基音乐库的一套专业设备已经更新多次,目前价值60万左右。"也有几千美元的普通黑胶唱片机供家庭日常播放."洛奇补充道。
在2007年和2008年左右,中国出现了一场“黑胶复兴”。数字时代,人们似乎突然怀念起了黑胶的质感,于是又开始生产黑胶。但后来“无损音源”出现了,黑胶又沉寂了。很快,人们发现无损流媒体格式并不能完全解决模拟到数字解码的转换问题。近年来,黑胶唱片有上升趋势。看到有利可图,以前唱片厂的录音师傅都是用黑胶重录。洛基音乐图书馆成立5年来,新收集的黑胶唱片多达3000张。
走进城市图书馆,与更多人分享黑胶文化。
洛奇说,在这个快节奏生活的时代,听黑胶唱片更像是一种“慢生活”。毋庸置疑,网络无损流媒体是目前人们获取音乐的主流,其传输和访问方式具有高规格和便捷性。对于黑胶唱片的收藏,洛奇认为不应该仅仅定义为古董。“黑胶唱片在今天的复兴,更多的应该定义为人们在快节奏的社会中消费了大量快餐文化后的思考,以及对内心平静的渴望。黑胶唱片,无论是实体的温暖,还是播放时带给人的仪式感,都恰好回应了我们内心的渴望。”
洛奇说,以他名字命名的音乐图书馆是私人的,也是开放的。他们会不定期举办一些音乐活动,主题是弘扬黑胶文化,普及古典音乐。
2015年,Rocky和他的朋友们与宁波图书馆合作,在市图书馆天一音乐厅推出了每月一次的黑胶沙龙“针尖下的音乐”,吸引了更广泛的受众,也吸引了很多新粉。当然,这个圈子还是很小的,但是他们愿意和更多的人分享音乐的美好,告诉大家,听古典音乐并没有那么高,只要你愿意坐下来和大师们对话,感受针尖下的时光。
新年伊始,寻找宁波记忆中的声音
2017年1月10日,市图书馆天一音乐厅迎来了两周岁生日。洛奇和他的妻子借此机会将注意力转向了地方志的历史。洛奇说,除了收集黑胶唱片,他们还收集了当年宁波唱片厂生产的600多张电影唱片。这些红绿绿的电影纪录,见证了宁波唱片厂的风风雨雨和历史变迁。
宁波唱片厂成立于1978年,是从宁波无线电三厂唱片科独立出来的。隶属于中国唱片公司,原址位于永丰路35号。1988年停产。鼎盛时期,宁波唱片厂一年生产一百多万张唱片,与北京唱片厂、上海唱片厂、成都唱片厂并称为中国唱片生产的“四小龙”。宁波唱片厂制作的主要唱片包括中国唱片李谷一、陈少春主演的越剧《君子亭》、徐玉兰、金采风主演的越剧《潘福索夫》、中央电视台1983年明星电视音乐会、中央电视台春晚等。
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洛奇夫妇将与市图书馆天一音乐厅共同推出“寻找宁波记忆中的声音”系列活动,唤起人们对宁波音乐文化的记忆。
宁波晚报记者顾嘉璐文/摄
陈峰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