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市民经常会接到各种商家和机构的客服打来的电话。但是你知道吗?不法分子也利用了这一点,伪装成各种“客服”,伺机诈骗。他们冒充金融机构客服、购物网站客服、视频网站客服、快递公司客服.....剧本可谓千变万化,骗术与生活息息相关。那么,如何识别这些“真假”客服,防止电话被“诈骗”?
“客服”误操作注册会员,打电话给客户“道歉”?
“哎!你好!我是某客服!”接到这样的电话,请一定要核实对方的身份,再决定是否进行对方的操作,否则受伤的将是你的钱包。近日,江都区“00后”小美接到了这样一个电话,最终损失3500元。
小美热衷于网购,几乎所有的吃喝玩乐都在网上购买。几天前,她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说着比较标准的普通话,自称是某网站的“客服”,然后报了小美的注册账号名。此时,小美并没有怀疑对方的身份。因为她确实偶尔会在这个网站上买东西。
电话中,对方首先表示了歉意,称由于操作失误,用小美的账号注册了会员,需要小美立即注销,否则几个小时后小美的账号会被系统扣500元。不仅如此,这次扣款后,系统会每隔一周自动扣款500元,直到扣款达到6000元。明明没有注册会员,却莫名其妙被扣了这么多钱。小美听到这话很着急,马上问对方怎么办。电话那头的“客服”也一脸“抱歉”,表示自己的失误造成的后果,他一定会承担责任,但也希望小美在他的指导下尽快取消会员资格,避免后续麻烦。
女子误入“客服”诈骗,损失3500元后报警求助
“客服”在谈话中没有提到转账等字眼,只是让小美取消会员资格。于是,小美放松了警惕,一步步踏入陷阱。先是对方问小美平日用的是哪张银行卡。随后,小美被转到了银行的“官方客服”。在所谓“官方客服”的指导下,小美下载了相关app,并按照对方的指示进行了“测试”。测试内容很简单。她需要向银行账户转账,以检查账户的“安全性”。告诉对方小美,这次转账是安全测试,不会成功的,小美可以放心操作。因为“银行客服”要求的转账金额不大,小美也没多想,分两次转账,一次2元,一次500元,都以失败告终。
有了前两次的经历,小美也放松了警惕,按照对方的指示发起了第三次转账。这次金额是3500元。但小美操作完成后,发现这次转账成功,账户里少了3500元。小美马上质问对方,可就在这个时候,电话挂了。随后,小美多次回拨电话,均无人接听。后来小美联系网站官方客服,才发现对方根本没有类似的“误操作”。此时,她意识到自己被骗了,立即报警求助。
目前,案件仍在进一步审理中。
“客服”来电,记得多留意
小美的经历并不是个例。去年7月,江都还发生了一起冒充“金融机构客服”的诈骗案。
当时,受害人小李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自称是某金融服务平台的工作人员,并提供了工号等信息。接着,“工作人员”提出要核实小李的身份信息,并称小李在他们平台上填写的信息不完善,需要关闭。如果账户没有被关闭,个人信用信息会受到影响。小李信以为真,在对方的指引下,把能借的钱都借到了借呗和58同城贷的平台上。分16次,共计30多万元,全部转入对方提供的账户,最后发现被骗。
他们还会冒充“购物平台客服”。例如,2018年3月,市民小果在一个网购平台上购买了一件衣服,因为尺寸不合适而被退款。两天后,小果接到一个奇怪的电话。对方自称是网站客服,告诉她小果的支付宝账户有问题,不能直接退款,让她在支付宝软件里开通个人支付,修改支付宝交易密码。按照对方的要求,小果被骗了12000多元。
他们也可以冒充“快递公司客服”。2019年4月,宝应女孩晓晓在某购物网站购买了一件商品,由于商家促销,只花了10多元。进货没几天,晓晓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自称是申通快递客服,说他们不小心把晓晓的快递弄丢了,要赔偿。晓晓按照对方要求一步步操作,最终被骗存了4万多元。
如何预防?
请记住这些要点
针对这些“假客服”诈骗,警方提醒,防范类似诈骗,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接到“客服”的电话,一定要仔细核实对方身份,可以联系电商平台客服进行核实。
2.如果对方在微信或QQ上要求加好友,一定要提高警惕。请在这个平台上做所有的事情。
3.如果对方让你操作转账或借款这类借贷产品,马上挂断,不要听。
4.不要轻易提供个人身份证号、身份证照片、银行卡号、银行卡密码、银行短信验证码等重要信息。
5.如果有诈骗线索,可以下载“全民反诈骗”APP进行举报。
来源:扬州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