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员兼职平台有哪些问题(网上求职警惕培训贷及乱收费,近四成投诉涉金钱损失)



网络招聘已成为目前主流的招聘形式,但虚假网络招聘、个人信息泄露等问题给很多求职者带来了困扰。为了解用户在使用网络招聘平台时遇到的陷阱和套路,帮助求职者和招聘者“避陷阱”,杜南民调中心于3月15日前夕,对近两年网络招聘投诉情况进行监测分析,通过南方都市报、黑猫投诉、投诉直通车、豆瓣集团等举报平台,收集投诉数据5776条,发布网络招聘投诉监测报告。

报告显示,网络招聘投诉中,平台服务、收费和虚假招聘两大问题各占40%以上;在服务和收费的投诉中,“无理由封/删帖”和“客服处理不当/态度差”占比过半;虚假招聘问题投诉中,“收取培训费、诱导贷款”、“刷单骗局”占35%。涉及垂直招聘平台的投诉占比超四成,其次是同城分类信息平台,占比近两成;社交软件相关的虚假招聘也不容忽视,占比超15%。

5776起投诉近40%涉及金钱损失











与招聘相关的舆情投诉集中在哪些主要问题上?分析显示,网络招聘平台服务、收费、虚假招聘问题占绝对比例,比例分别为49.93%和44.29%。个人信息泄露或频繁骚扰占4.52%。

从投诉人或举报人的身份来看,求职者和招聘者分别占63.90%和36.10%。其中,69.03%的求职者投诉虚假招聘,23.65%投诉平台服务和收费,6.31%投诉个人信息泄露或频繁骚扰。招聘人员投诉的主要是平台服务和收费,占比98.18%。

在虚假招聘投诉中,“收取培训费、诱导贷款”和“刷单诈骗”的比例最高,分别占35.73%和35.42%,其次是“收取医疗费/服装费/备案费/代理费”和“以买车为由诱导贷款”等。,分别占26.35%和16.50%。

平台服务和收费投诉中,占比最高的是“无故封名/删帖”、“客服处理不当/态度恶劣”,占比分别为53.09%和51.42%,其次是“服务差或达不到承诺效果”、“诱导消费/不合理收费/退款难”、“霸王条款”,占比依次为30.48%。

在相关投诉中,39.37%的人提到金钱损失,其中涉及金额在1000元至10000元之间,占26.89%。造成金钱损失的主要原因是虚假招聘,主要是“收取培训费、诱导贷款”,占34.09%。

招聘平台主要涉及服务和费用投诉,分类信息平台和社交平台主要涉及虚假招聘



网络招聘投诉主要涉及哪些平台?舆情数据显示,垂直招聘平台的投诉占比相对较高,占比43.42%,其次是同城分类信息平台,占比18.99%,综合招聘平台占比7.57%。除了相关的招聘平台,还有很多投诉举报人是通过社交软件、短视频平台、各种社交分享平台看到招聘信息的,其中社交软件占比15.58%。

不同平台对网络招聘的投诉不一样。在对招聘平台的投诉中,对平台服务和收费的投诉占比较高。其中,针对垂直招聘平台的投诉集中在平台服务和收费方面,占比83.33%,主要是“无故删帖/封号”和“客服不到位/态度差”的投诉;虚假招聘投诉占11.64%。在对综合招聘平台的投诉中,65.45%的投诉是关于平台服务和收费的,以“服务差或达不到承诺效果”的投诉为主。虚假招聘投诉占24.94%。

在对同城分类信息平台的投诉中,虚假招聘问题占比较高,占52.05%,主要表现为“收取培训费、诱导贷款”等形式;服务和收费问题占40.66%,主要是“诱导消费/不合理收费/退款难”。社交软件、短视频平台、社交分享平台的投诉中,虚假招聘占绝对比例,达到94.46%,主要以“收取培训费、诱导贷款”、“刷单骗局”为主。

有用户在黑猫投诉,今年2月在XX市找工作,招聘信息与实际工作内容不符。据投诉人介绍,经过详细的聊天才发现,所谓的“日结算1000元以上”的主播招聘,其实是涉黄的非法工作。



用户对黑猫的投诉反映招聘信息与实际工作内容不符。图片:黑猫投诉

百分之三十五的虚假招聘投诉涉及“培训贷”,谨防“高薪兼职”陷阱[S2/]

有哪些虚假招聘的套路?从舆情数据可以看出,以培训为名的收费和诱导贷款比例较高。尤其是在学生身份的投诉中,培训费和“培训贷款”的占比达到54.73%。

根据课题组收集的舆情数据,“培训贷”的套路往往以健康管理师、消防工程师、美工、程序员、主播/配音、心理咨询师、兼职舞女、模特等光鲜亮丽的职业为诱饵。入职前要求求职者付费培训,并承诺培训后安排高薪工作。但培训费通常较高,诱使求职者贷款支付。

有记者说看到某公司在XX城市平台招聘设计师。因为是学平面设计的,所以投了简历。之后公司人事打电话通知他面试,但面试没有谈他应聘的设计师工作。“面试官一直花言巧语的向我推荐UI设计行业,说高薪好,工作时间越长薪水越高。我回应说这一块我看不懂。他说这里有培训班,只培训四个月,需要2万元培训费。”在记者表示没钱培训后,面试官向他推荐了分期贷款。一方面诱导他“分期前六个月还261元,后几个月多还2078元。学习和上班后,每个月这个数额根本不是问题。”另一方面,他宣称“我们和很多大型互联网公司都有合作,我们会确保学习后的分配”。记者去上课才知道,培训全是网络视频教学,“根本没学到东西”。学了四个月,企业所谓的包安排工作,不过是帮他在招聘网站上找个工作,让他自己去面试。

除了全职工作,“高薪兼职”的陷阱也不容忽视。56.92%的网络虚假招聘投诉涉及兼职,其中48.03%是关于“以培训为名收费、诱导贷款”。舆情数据显示,除招聘平台外,QQ/微信等聊天软件、微博/豆瓣/小红书等社交分享平台以及Tik Tok/Aauto quickless等短视频平台上的兼职广告也是虚假招聘的重灾区。《学PS赚钱》《语音变现》《0基础学画挑战月薪2w》...很多投诉者都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点进去的,但却照例得到了“培训贷款”。

百分之二十五的虚假招聘投诉涉及各种名目的非法费用

上班之前,你要还债;在你去工作之前,你必须支付你的费用。除了以培训名义收取的费用,26.35%的虚假招聘投诉涉及各类费用,服装费、建档费、体检费、服务费、面试费、中介费是常见套路。

舆情数据中,2021年8月至10月,多名网友投诉在XX城市网站上看到一家位于广州白云区某商业中心的公司,以电影院放映员、奶茶店员工、密室逃脱店员等不同招聘信息骗取求职者信任。求职者到达面试地点后,以需要办理上岗证为由收取400元左右的费用,并承诺工作三个月后可以全额返还。但后来安排的工作并没有达到承诺的薪资,工作内容也与招聘信息不符,甚至有些交了钱的求职者自己去职场求职。事后,申诉人发现有很多受害者有同样的经历。求职者发现被骗后,要求退款,对方不退。

搜索中国裁判文书网也发现了很多各种名义的虚假招聘。其中一份裁判文书显示,2020年11月以来,被告人周等人安排刘某1、龚某等人以招聘为名,在XX城、X聚网等招聘网站发布虚假招聘信息,以需要缴纳服装费、IC卡制作费为由,诱骗前来应聘的被害人交钱。刘谋等人诱骗被害人支付第一笔费用,然后以后续具体安排工作、住宿等为由,要求被害人联系龚某交钱。龚让被害人联系居某、高某等下游人员,继续编造各种理由骗取被害人钱财。周某将被骗人头数按一定比例分给1、龚某等人。

对平台服务和收费的投诉,百分之七十来自招聘方。主要投诉招聘效果与承诺不符

网络招聘投诉中,对平台服务和费用的投诉占近一半,投诉人或举报人的身份以招聘者为主,占70.98%。不少招聘公司投诉称,对招聘平台的会员进行处理后,发现招聘效果与承诺不符。

有招聘公司投诉称,接到XX市的推销电话,诱导其开放会员,并承诺会提高招聘效果。开通后没有人投简历,随后销售人员进一步诱导其开通简历推广功能。但是收到的简历不符合公司的招聘要求。公司甚至发现对方说从未投递过公司的简历。

除了招聘公司,29.02%的求职者对平台服务和收费有投诉,主要涉及诱导消费、虚假宣传、服务达不到承诺效果、客服态度差等。有求职者投诉,购买了X联盟128元的简历架空服务,宣传可以增加简历曝光率。用了之后发现效果不好,对你找工作没有帮助。另一位投诉者表示,他在X-Hire购买了简历优化服务。com,但分配给他的简历优化顾问对他所从事的岗位和行业一无所知,在应聘建议或简历呈现方面无法提供任何帮助。

不法分子利用虚假招聘获取个人信息,部分举报人注册为“企业法人”[S2/]

在最近一次问卷调查中,超过75%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或身边的人在网上求职时有过个人信息泄露的经历。最近两年,也有261起投诉与在线招聘中个人信息泄露和频繁骚扰有关。其中,89.27%的投诉来自求职者,10.73%来自招聘者。

程序员兼职平台有哪些

2020年9月15日,某大学生向南方都市报反映,前两天在某简历排版网站编辑简历,两天后收到招聘平台X-cast的信息。他从未在X-cast注册过,但该平台知道他的真实姓名、手机号码和其他个人信息。

在一些个人信息泄露的案件中,不法分子通过虚假招聘套取求职者的个人信息。中国裁判文书网的一份案件文书显示,2018年9月至2020年6月期间,被告人谢元林向林宇等人提供大量“XX市”网站账号,林宇等人利用其账号在网站发布虚假招聘广告,骗取大量应聘者简历等公民个人信息。同时,谢元林的同伙获取林宇等人骗取的公民个人信息,并出售给他人。

个人信息泄露后,除了垃圾短信、骚扰电话的困扰,还可能被冒用个人身份所困扰。有记者向南方都市报反映,自己在某求职微信微信官方账号求职,并向企业提交了简历和身份信息。后来他的个人信息被盗用“变更企业法定代表人”,莫名其妙名下又多了两家企业。记者曾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

求职提醒:说实话,主动求助

从舆情数据来看,网络虚假招聘、平台服务管理等问题不容忽视。平台诱导消费、服务达不到承诺效果、虚假招聘以各种理由向求职者收费、诱导求职者申请贷款等现象屡见不鲜。对此,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各大招聘平台也应加强管理和信息审核,提高服务质量。此外,面对各种网络招聘信息,各位求职者也要注意仔细甄别。为了避免落入求职的“陷阱”,杜南民调中心提醒广大求职者:

鉴别招聘方的真实性:求职前,可以在官网,工商部门查询企业的注册信息,核实企业的真实性;选择正规的求职渠道,不要随意点击各类网络招聘广告。

双向收费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收取保证金或者其他名义财物,扣留劳动者居民身份证等证件,属于违法行为。求职过程中,遇到企业要求提前收取各种名义的费用,求职者需要提高警惕。

三个方面的应聘条件:以“工资高,工作简单”为主要手段的糖衣炮弹是招聘诈骗,求职者要擦亮眼睛。如果开出的薪资明显高于行业平均薪资,对学历、经验、专业技能的要求极低,就需要警惕了。

隐私财产四项:包括自己的银行卡、密码、手机、移动支付密码、身份证等。,不应该轻易给别人;有简历,社交媒体账号,地址等。不要随意泄露给别人。

五、主动求助:广州市公安局提醒您,如遇到诈骗或财产损失,请及时拨打110或拨打“12345政府服务热线”向劳动部门举报。

社会调查与民意研究课题

社会与公众心理学研究

项目:杜南投票中心

项目主管:谢滨·张春

项目负责人:文

项目实施:研究员文麦洁莹实习生吴永新

支持平台:南方都市报官方微信微信官方账号

数据举报热线、黑猫投诉、投诉直通车、豆瓣集团、中国裁判文书网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