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外传播中国文化是一种奇妙的经历。每天都有很多当地人路过我们的摊位,夸赞漂亮的汉服。他们说得最多的是‘好漂亮’和‘好神奇’。”近日,在伦敦卖汉服的山东小伙曾涛在网上走红。23岁,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创意企业协作硕士。他告诉扬子晚报牛子头条记者,卖汉服的摊子源于自己在课堂上的创业计划,是他和热爱汉服的朋友梅清、鱼目一起做的。到目前为止,已经一个月了,整体处于收支平衡状态,每人每次能赚三四十英镑。
在曾涛看来,展台就像一个驿站,很多穿着汉服的留学生都来打卡。“虽然每天赚的钱不多,但我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汉服,也号召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加入到推广汉服、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队伍中来。”
卖汉服地摊源于课堂商业计划书。
和小伙伴一起找地摊市场。
虽然第一次在伦敦摆摊卖汉服是10月3日,但他们很早就有了摆摊卖汉服的想法。曾涛是汉服爱好者。去年9月底,他本应在英国学习,但因为疫情原因,他在家上了网络课。直到今年5月,他才在英国开始线下课程。“网上课,老师让大家做一份商业计划书,我把在海外卖汉服作为自己的学习目标。”
来到英国后,曾涛在学生公寓遇到了她的同学梅清。梅清,1998年出生,北京女孩,专业是国际公共政策。因为住在同一个宿舍,经常玩桌游,所以成了好朋友。有一次,在谈毕业论文时,梅清得知他的毕业论文是关于汉服在海外市场的发展。她正好在国外待了十几年,有在海外穿汉服的经历,于是对曾涛说:“如果你的毕业论文需要采访汉服爱好者,我可以推荐一些人。”
梅清在英国读本科的时候参加了伦敦的一个汉服俱乐部,认识了木鱼。在梅清的介绍下,浙江女孩鱼目接受了曾涛的采访,并成为了朋友。面试时,三人志趣相投,都有在英国开汉服店的想法。但是这个想法很遥远。目前没有足够的钱租一个店铺。在为这个目标的奋斗中,他们看到英国市场上有很多卖印度服装和日本和服的摊位。“既然市场上有很多元的文化用品,为什么不能在市场上卖中国传统服装?”
梅清正在整理汉服的配饰。
三个人走访发现,伦敦市区有四五个比较大的市场,但是有些市场只能卖英国产的,摊位费比较高。曾涛打车出门,从司机那里得知伦敦市中心有一个市场,有300多年的历史。“这个市场有很多摊位可以出租。摊位费平日25英镑一天,周末95英镑。经过多次考察,他们终于把这个市场作为他们的‘大本营’。”
梅、、曾涛
今年9月中旬,曾涛完成了毕业论文,当他有足够的时间实施自己的创业计划时,他们三人正式行动了。他们提前从中国订购汉服和珠宝,或者从伦敦当地学生那里购买,以保证充足的供应。
据曾涛介绍,在英国摆摊需要很多程序,不仅要办理当地的财产保险,还要和市场沟通。办理完上述事宜后,他们拿到了市场营业执照。“我们已经准备好了展台的装饰品,还要提前想好如何向顾客介绍汉服,如何应对各种突发情况。”曾伟说。
我很着急,因为我不会用POS机。
现场教当地人如何使用发夹。
曾涛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摆摊是在10月3日,那天是星期天。摆摊的第一天,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在他身上——他不会用POS机了。
原来在英国,移动支付远没有国内发达,而且市场上买东西主要是信用卡,申请POS机的过程很麻烦。“POS机在国内很少使用,所以我不熟悉操作,导致我们即使第一天摆地摊就有POS机也很着急。”曾伟说。
曾涛在摊位上
因为摊位费比较高,他们以为会亏很多,没想到第一天就赚了。扣除摊位费,他们每个人得了30-40英镑。曾涛说,“我们不在乎赚多少钱,只要不完全亏损,就已经很满足了。”
“因为我们卖的配件薄利多销,所以价格会低。”曾涛告诉记者,他们卖的货很便宜。一把纸扇只要5英镑,每件汉服一般卖七八十英镑,在当地属于廉价商品。“英国市场将要求出售的东西不能与其他企业出售的东西相同。因此,没有具有参考价格的项目。刚开始我们卖的东西价格都很低,附近的商家都来提醒我们卖的东西太便宜了,怕我们连摊位费都赚不到。”
汉服中的曾韬
他们一开始不相信,但是逛完市场发现卖的东西真的太便宜了,然后就把价格提高了一点。牛新闻记者从曾涛发来的视频中看到,摊位面积不大,只有10平米左右,但商品丰富,有各种汉服、发带、发夹等饰品,还有扇子、摇铃等一些带有中国元素的小物件。根据第一天的销售情况,曾涛发现当地人主要对汉服配饰感兴趣。
曾涛说,对他们来说,发夹之类的小物件很新奇,可以用来固定和装饰头发,所以很受年轻女士的欢迎。“也有很多女顾客在摊位前尝试用发夹定型,但是做不到。梅清将现场演示如何使用发夹。”
此外,还有很多英国孩子对地摊上的摇铃感兴趣,看到后就拿在手里摇。因为这些孩子从未见过摇铃,曾涛教他们如何演奏。拨浪鼓太响了,声音吸引了附近的摊位和更多的顾客。
是中国汉服!
我总是听到当地人说,“好漂亮!”
在他们摆摊的一个月里,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但曾涛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好漂亮!”曾涛说,有个英国老太太在摊位前看到一件红蓝相间的汉服,觉得很好看。她走过来问:“是圣诞礼服吗?(这件衣服是圣诞节穿的吗?)”曾涛向她解释,“不是,是中国汉服!不,这是中国汉服!)"
很多伦敦本地人会去展台讨论汉服,问各种令人惊叹的问题。一个小哥还把手机里的照片给曾涛看,里面是一件唐朝做的圆领长袍。他在展台看到这件衣服,就问是不是“中华汉服”。当他得知手机里有一张汉服的图片时,他一直在说:“好漂亮啊!”
另一个在附近摊位卖羊驼围巾的保加利亚大哥指着曾涛上周穿的黑色汉服,问是不是“国王的衣服”。他想告诉这位大哥,这是锦衣卫的衣服,但他不知道锦衣卫用英语怎么说,就对他说:“皇上亲卫队的护卫!”
大哥听后虽然有点疑惑,但还是对这个锦衣卫露出了羡慕的眼神。事后,曾涛特意在网上查了一下资料。锦衣卫的英文是“绣衣卫士”,直译为“绣衣卫士”。这件事也给曾涛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他要认真学习汉服相关词汇的英译。“要想在国外把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播好,首先要让外国人理解。”
钱不多,但感觉很有意义。
想让更多留学生推广汉服
曾涛告诉记者,他现在在伦敦街头卖汉服已经有一个月了,周六日会摆摊,整体处于收支平衡的状态。虽然他们每次卖汉服都赚不了多少钱,但是他们觉得很有意义。
梅清认为和朋友有这样的经历很有趣。暮雨发现有些外国人会把东亚各个国家的文化搞混。“当地人对中国文化的体验比较简单,可能会有刻板印象。我认为我们的摊位将为英国当地人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来看待中国文化。”
汉服中的梅清
曾涛告诉记者,现在还有很多汉服的留学生在看到网上的视频后,特意来店里逛逛。“看到他们的到来,我感到非常高兴。”在他看来,这个小摊位就像一个驿站,很多留学生或者华侨都来这里打卡。“我觉得小摊位可以作为一种媒介,把大家连接在一起。我们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很多地摊信息,很多人看到后都会很乐意来地摊。”
“在卖汉服的同时,我们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汉服和中国传统文化。”曾涛认为,在伦敦与当地人近距离接触,可以让更多人了解汉服。接下来的时间,他们还是想以摆摊为主,慢慢了解当地的汉服市场,希望有更大的发展。“如果收支平衡甚至盈利,我们就发展得很好,也希望有更多的留学生加入到推广汉服、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队伍中来。”
紫新闻见习记者|颜
来源: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