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名认证人脸识别眨眼视频(人脸识别黑产:真人认证视频百元一套 能通过APP验证)

来源:新京报

人脸识别黑产:百元一套真人认证视频

包括点头、摇头、张嘴的身份证照片和视频,大部分交易都隐藏在社交平台,卖家声称可以通过几个APP平台的视频验证

一黑摊贩卖人脸识别直播视频,出价150元一套。

“100元一套,包括身份证正反面照片、拿着身份证的照片以及点头、摇头、张嘴的视频。”在一些社交平台和网站上,很多卖家都对人脸识别视频进行了明码标价,还保证自己出售的验证视频能够通过大多数APP平台的验证流程。

3月30日至4月5日,新京报记者调查发现,这些地下黑产交易大多隐藏在QQ群和境外网站中,其中QQ群名称多含有“面签”、“识别技术”等关键词,方便买家检索相关信息。

在APP平台的人脸验证黑产中,百元验证视频属于“高价优质”产品,因为它采用真人录制的动态验证视频,验证通过率高,而且还有一种廉价的人脸验证方式,即利用动态软件将人脸照片制作成“动态视频”,配合“外挂”软件进行验证。

“便宜的一套只要几块钱,需求量大的话甚至可以低到0.5元一套。”一位卖家表示,人脸动态验证的成功率主要看照片动态处理的细致程度,但视频直播肯定能100%通过。

对于出售人脸识别信息,北京贾云律师事务所律师赵占领表示,根据《民法典》的规定,公民对个人信息享有民事权利,未经本人同意非法收集、出售他人信息将构成民事侵权。面部特征信息是能够直接识别特定自然人真实身份的信息,属于个人信息的范畴。未经用户同意买卖个人信息的,涉嫌违法犯罪。

“与时俱进”的黑色产品交易

在微博注册人脸验证时,张女士被提醒身份证信息已注册,但之前没有下载使用过微博。

张女士咨询微博服务得知,她注册微博时,由于身份证已绑定其他账号,所以提示“身份证已绑定其他账号”或“身份证使用次数超限”。目前一个身份证号可以绑定两个微博账号。当身份证号绑定的账号数量达到上限时,当前身份证号不能再用于验证。

“我的信息肯定被泄露了。”张女士表示,自己平时比较注重个人信息的保护。她的身份证除了上学、办银行卡、办卡、住酒店、买票,在其他地方没用过。

张女士的经历并非独一无二。不少网友曾发帖称,在微博、QQ、微信官方账号注册,发现个人身份信息被盗。

随着个人信息被冒用数量的增加,网络相关的反馈和投诉也随之增加,随之而来的是各大APP平台的安全验证升级,以动态人脸识别为安全验证手段。在APP平台的安全验证升级迭代中,这条黑色产业链的从业者也在利用漏洞“专攻”如何解决这种“困境”。随着互联网实名登记制度的发展,这条黑产利益链也从单纯的收集贩卖姓名、身份证号升级为收集贩卖手持身份证照片、人脸视频、照片动态处理软件。

一名在暗网出售个人信息的黑卖家介绍,身份证正反面照片、手持身份证照片、点头摇头视频,量大的话100元一套可以打折。如果一次买100套,价格可以降到10元一套。“数量少的话,确实不便宜,收集这些信息的成本也高。”

接着,对方发来了两个别人录制的张嘴、眨眼、点头、摇头的视频,称“这些都是真人录制的视频,验证大部分app都可以,比照片处理的动态视频通过率高”。

真人验证视频多来自“网络兼职”

很多黑卖家表示,他们开发了包括借贷宝、走路宝等app来赚钱,他们出售的信息来自于用户下载注册这些app时收集的信息。“这些人大多是工厂工人,还有一些网络兼职。”

但是,这些在线计费兼职人员并不知道,在制作一些APP认证名单时,他们会泄露自己的隐私。

山西的白女士告诉新京报记者,她半年前开始做一些刷单等线上兼职,有时会因为刷单量有限而做一些APP认证单。

白女士说,这些名单需要扫描对方提供的二维码下载APP,然后进行实名认证。大部分的实名认证流程都会让你上传身份证正反面照片,进行人脸识别,才能注册成功。一个单子大概5元到15元不等,有些认证要求复杂,价格会更高。

在兼职刷单中,有的只需要上传姓名和身份证号,所以每张3元的人脸识别价格可能在十几块钱。白女士说,有些app在做人脸认证的时候,眨眼和摇头稍微多一点,或者人脸比较近,就会比较容易通过。

“没想到有人会用这种方式收集个人信息,也没听说有人会收集人脸识别的动态视频。”白女士说,刚开始收到这个APP报名单的时候,遇到身份和人脸信息验证的时候还有些犹豫,但后来觉得群里的人都在接单,没听到什么问题,就开始这么做了。

兼职计费认证导致的数据泄露应该算是少数。有媒体报道,80%的个人信息数据被泄露,都是企业内部员工所为。

很多黑商也认同这种说法。据一些商贩介绍,如今市面上流通的手持身份证照片,大部分是小额贷款平台和公司野蛮发展过程中泄露的,也有一部分是从各个行业收集来的。这种信息交易和使用在正常情况下是不会被人发现的。“当时很多人借钱不还,平台就把这些信息拿出来卖。刚开始还挺贵的,现在分层次转卖更便宜了。”

另外,现在日常使用APP、进出门店等场合都需要识别采集人脸信息,也有人以人脸识别技术开发、系统测试等名义采集信息。

在网上,新京报记者注意到,有人发布招聘信息采集员的信息。工作内容是在农村采集身份证和人脸信息,食用油、锅等商品可以作为礼品赠送。

黑产圈“四件套”

与实景录像相比,照片中的人脸通过软件进行动态处理,形成验证视频,成本更低。

3月31日,新京报记者通过QQ群按条件搜索,在搜索框中输入“人脸”、“识别技术”等关键词,出现了多个相关QQ群。记者随机加入了6个QQ群,发现这些群里的成员从100多个到1700多个不等,不时有新成员加入。

在QQ群里,不时有人发布卖微信号、换脸软件的信息,也有人在咨询如何动态处理照片中的人物,通过人脸识别验证。

此外,新京报记者以需要购买人脸认证技术和软件的身份加入该群后,三个小时内,就有不少黑信息商添加好友了解需求。

这些黑卖家表示,他们出售照片抠图、动态处理等软件,让照片中的人物张嘴、眨眼、左右摇头、上下点头。之后在特定手机上打开“插件”进行人脸识别。“我们一般习惯验证较多的是微信、QQ和陌陌,其他软件也可以验证人脸。”

3月31日,一家从事黑产销售的商家在其QQ空发布消息称,由于微信安全验证升级,暂时无法通过人脸识别验证,正在研究方法。4月3日,商家表示已经克服了新的安全验证,可以接单。

此外,这些商家还出售身份证正反面照片、手持身份证照片、有脸照片,黑产圈俗称“四件套”,价格从0.5元到3元不等。

当被问及这些文件和照片的来源时,商家在聊天过程中开始变得谨慎起来。最后新京报记者说四件套资料需求量很大的时候,一个卖家说有人负责收集,他从别人手里买,然后卖掉。

打开人脸识别的“插件”软件

无论是现场视频录制还是照片动态处理,APP人脸动态验证的重要工具都是手机和外挂软件。

实名认证人脸识别

新京报记者通过询问黑卖家了解到,从二手交易平台花200多元就可以买到某品牌的二手R9手机,然后把刷机包植入手机。

在一些APP平台的人脸识别验证过程中,会将屏幕换成红黄蓝来验证人脸的亮度,但也可以使用相关插件软件来完成验证。

“刷手机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手机操作权限。”至于照片动态处理后的人脸识别验证原理,两位黑卖家表示,当APP需要通过摄像头验证人脸时,会用手遮挡摄像头,启动手机的“插件”。通过修改相关数据和设置,将事先做好的动态人脸视频导入APP,完成认证。

“视频直播的通过率一定很高。处理照片的话,还得看你的天赋。不能保证你能通过每一个验证。就看你脸部的动态视频是否细致了。如果第一次验证失败,再验证几次,以后可能就通过了。”一个黑卖家说盗用他人信息注册验证APP账号是违法的,国家打击力度大,所以他只卖软件和教学,不会直接运营。

按照黑卖家的提示,新京报记者花了500多元买了一部安卓手机和一套动态处理软件以及教学。黑卖家附上了30套身份证正反面照片和手持身份证照片。

在实际体验过程中,根据黑卖家的说法,我们使用一部已经刷机的品牌R9手机,将处理好的人脸动态视频保存在这部手机上,打开APP用物品遮挡摄像头,使摄像头处于黑屏状态,然后就可以顺利通过安全验证了。

新京报记者在探探、智联招聘等平台用这种方法通过人脸识别。

客服人员告诉新京报记者,如果发现个人身份信息被冒用认证,只能在用户发现后向平台举报。之后用户需要提供自己的身份信息给平台审核。审核通过后,平台会封禁认证账号。他们会对探索平台上人脸识别认证的漏洞进行反馈。

智联招聘、陌陌等平台的客服人员均表示,目前对虚假人脸识别没有很好的回应,稍后会反馈情况。

律师:私自出售人脸信息违法。

个人信息被出售后被非法使用的案例很多。

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一份关于人脸识别验证的刑事判决书显示,2018年7月以来,被告人张某、余等人以其购买的个人身份信息注册支付宝账号,利用软件将公民的人像照片制作成公民的3D人像,从而通过支付宝人脸识别认证。

这样就可以获得支付宝为邀请支付宝新用户注册提供的相应红包奖励(包括邀请新人红包、一般消费红包、花呗红包等。),而且每个新注册的支付宝至少可以获得28元的收益。截至案发,该团伙非法收集公民身份信息近2000万条,用其他公民的个人身份信息成功注册至少547个通过人脸识别认证的实名支付宝账号,获利4万元。

北京贾云律师事务所律师赵占领表示,面部特征信息是能够直接识别特定自然人真实身份的信息,属于个人信息范畴。未经用户同意买卖个人信息是违法的,甚至是犯罪的。

根据《民法》规定,公民对个人信息享有民事权利,未经其同意非法收集、出售他人信息将构成民事侵权。此外,刑法修正案九规定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买卖高度敏感个人信息达到一定数量,符合两高司法解释规定的立案标准的行为涉嫌刑事犯罪。在这个过程中,买卖双方都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

自然人的个人信息被他人非法买卖后,用于一些违法甚至犯罪行为,他对此不承担法律责任。但需要举证证明个人信息是被他人非法获取并窃取的。涉及个人信息的刑事案件很多。公安机关每年都会抓获大量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嫌疑人。

新京报记者刘名洋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