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沙丽北京报道近日,《北京市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2022年版)》(以下简称《目录》)正式发布。这是北京治理“大城市病”,推动减量提质,促进集约高效发展的重要政策文件。
与之前相比,修订后的目录主要内容包括锚定“双碳”目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注重民生便利,支持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生产生活服务业;加强产业引导,帮助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
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录》不是为了限制发展,而是为了“瘦身健体”,促进首都实现高质量发展。旨在从源头上严控非首都功能增量,与疏解退出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一般制造业、污染企业等存量调整措施紧密结合,共同助力北京转型发展,不断优化提升首都功能。
注重绿色发展,禁止新的火力发电。
《目录》实施7年多来,未办理新设立或变更登记业务近2.4万项。严控的采矿业、制造业、农林牧渔业、批发和零售业能源消费总量持续下降,占比从2013年的25.3%下降到2020年的21%,助力空燃气质量持续提升。2020年9月,中国提出了2030年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据《人民日报》报道,监测数据显示,北京的碳排放量在2012年达到峰值,此后一直稳步下降。目前,北京已率先排出碳中和时间表,形成碳中和示范区。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叶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北京实现“双碳”目标仍面临一定压力,但总体压力不大。北京作为全国首个减量发展的城市,近年来非首都功能疏解效果显著,万元GDP能耗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姚晨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经过多年的非首都城市功能疏解和产业结构优化,北京已经具备了良好的环保产业基础。此外,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推动下,北京与周边地区在环境方面进行了合作,这也有助于北京的绿色发展。
要积极稳妥地推进碳中和,叶认为,北京应该从多方面入手,核心是能源的绿色转型,在提高新能源稳定性的基础上降低新能源成本,逐步替代原有的化石能源。为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北京一方面逐步将高碳排放企业向周边地区转移,另一方面积极开发利用周边地区的新能源资源。
此外,要走低碳发展之路,叶认为,应对传统产业实施节能降碳优惠目录;鼓励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在商贸流通和信息服务领域推出绿色低碳金融产品;建立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发展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加大对区域环境的支持,植树造林,建立碳汇产业;捕集封存现有空气体中的碳等。
北京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十四五”期间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之一是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重污染天气基本消除,碳排放稳步减少,劣ⅴ类水体基本消除,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绿色北京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帮助北京率先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和碳中和目标,引导新型产业和功能向更绿色、更低碳、更生态的方向发展。全市层面,目录由原来的禁止新增燃煤发电、燃气热电联产,变为禁止新增燃煤发电、热电联产(保障城市应急备用、调峰和基本运行除外)。
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城市发展的根本目的。目录注重民生便利,支持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生产生活服务业。具体来说,为适应传统商圈改造、新业态发展和便民服务的需要,对核心区、四城区和城市副中心的餐饮业措施进行调整。为方便市民收寄快递,进一步细化快递服务行业措施,支持智能快递箱、快递服务站运营。此外,结合疫情防控等应急保障需求,进一步明确目录不适用于“应急保障项目”。
北京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北京服务业增加值32889.6亿元,增长5.7%,占北京市生产总值的81.7%。
姚晨说,生产性服务业面向制造业,提供全链条服务,对提振实体经济具有重要作用。
叶指出,北京的服务业主要是生产性服务业,为北京、北京周边乃至全国的制造业提供相应的服务。北京未来仍有能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但相对而言,生活性服务业的增速可能会更快。需要强调的是,未来北京的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要向高端转型。
北京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巩固现代服务业优势,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高价值链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多元化升级。
叶指出,高端制造业或先进制造业的发展需要与科技创新和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紧密联系。
目录实施一系列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规划政策,引导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助力科技创新,构建高新技术经济结构。
比如在制造业相关措施上,加大对氢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配套制造的细分支持。数据中心的管理不再单纯基于PUE值,而是综合考虑业务功能、能耗、水耗等因素,引导数据中心分区和整体发展的分层布局。
叶表示,拓展新领域也是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的途径之一。一方面,数字技术、5G、北斗导航等技术需要高端设备提供应用;另一方面,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也可以为高端制造业提供新的发展方向。
与其他城市相比,北京在科技创新方面优势突出。叶指出,目前,北京的许多科技成果最终都在长三角和珠三角转化。为发挥北京科技创新优势,带动北京本地产业和周边产业发展,需要以产业链的R&D、设计、品牌营销等高端环节为重点,围绕北京布局制造、加工环节,更好地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姚晨认为,为了更好地将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北京需要一定的制造业基础,尤其是高端制造业基础,为科技创新的应用提供支撑。此外,加强企业在科技研发中的主体地位,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体系,推动相关扶持政策的落实,也是提高成果转化率,更好实现产业化的重要方向。
更多信息请下载21金融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