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新闻Knews综合。
2021-11-20 13:10
近日,关于“APP自动续费”的话题持续在网上引起热议。很多网友反映,购买APP会员时,已经开启了自我续费功能。有些app卸载后还在扣钱,甚至有人被扣了半年年费才意识到自己花了钱。
记者发现,目前市面上流行的50款支付软件中,70%以上都有自动续费功能,其中不少涉嫌诱导用户自动续费。一些平台打着“免费会员”、“一分钱7天会员”的旗号,在吸引消费者轻松开通各种会员的同时,往往默认勾选自动续费。消费者如果不及时取消,就会掉进坑里,不知不觉被扣钱。
同时,入坑容易出坑难。很多消费者想取消自动续费时,往往发现无从下手,要么找不到退订的入口,要么费时费力。记者实际操作后发现,在20款具有自动续费功能的app中,只有6款app可以在app内退订,其他14款app都需要在第三方支付平台进入4-5级界面才能退订。
比如通过微信支付,可以依次点击“我支付-自动扣款-关闭”选项关闭;如果通过支付宝支付,可以依次进入“我-设置-支付-免密支付自动扣款”等选项,看到已签约的免密支付功能和自动扣款App目录后选择关闭。
这些操作看起来并不复杂,但无论是微信还是支付宝,“设置”按钮都在右上角,取而代之的是三个点或者其他符号。如果没有提醒,消费者很难自己发现。有网友因此开玩笑说,“我走的路最长了,可能是自动续费的套路”。
其实从营销的角度来说,平台提供连续包月和自动续费,是基于服务模式的不同,进行差异化定价。相对于单月单次的情况,往往会有一些优惠的价格。如果这是消费者自主选择的结果,那么消费者和平台可以双赢。
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消费者得到的不是羊毛,而是“入坑容易出坑”的糟糕体验。根本原因是平台采取的是利润导向的经营策略,在推出自动续保时会进行有意识的包装,让它看起来很划算。比如设置月会员为默认选项,但是把自动续费的优惠月供价格放在旁边;还有的会把连续套餐年的价格进行划分,平均划分到每个月,让用户误以为这是更优惠的包月套餐。
另外,如前所述,为了将这笔费用留在账户中,平台往往会对取消自动续保服务设置较高的退出门槛。正如记者体验的那样,不仅很难找到退订入口,即使找到也要经过很多步骤。对于一些老年用户来说,根本没有退订的办法。
为了配合消费者维权,很多平台还设计了自免的套路。比如大图标诱导会员和连续月优惠的同时,下面会有小字提醒收费规则。这让很多想维权的消费者只能自认理亏。
对于平台挖的这些坑,监管部门其实已经有针对性地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今年5月1日正式实施的《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明确规定,网络交易经营者以自动续费、费用续费方式提供服务的,应当在消费者接受服务前和自动续费、费用续费之日前五日以显著方式提请消费者注意,消费者可以自主选择。在服务期间,应当向消费者提供明显、简便的随时取消或变更的选项,不得收取不合理的费用。
然而,这部法律的实施似乎并没有阻止平台对消费者的挖坑。上海财经大学电子商务研究院执行院长崔丽丽表示,平台的行为损害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应在每次续费扣款前给予消费者明确提醒,并为其提供退订流程的便捷说明。平台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要想真正吸引用户,留住客户,就要从提高服务质量入手,利用技术优势耍花招,这样只会偷鸡摸狗,赚不到钱。
同时,崔丽丽表示,消费者自身应加强安全意识,在订购相关服务前擦亮眼睛。一旦发现意外扣费,要及时联系相关平台客服进行处理,或者向维权机构申诉。从监管部门的角度来说,也需要加大力度,让无视消费者利益和法规的平台付出应有的代价。必要时可以通过整改、下架等方式进行处罚。
(看看新闻Knews编辑:周金梅·陈为·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