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导语:对于基金交易知识相对薄弱的用户来说,一个复利计算器有助于增强用户的投资意识。但是,复利计算器应该如何设计,才能降低用户的学习成本,帮助用户解决实际场景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作者梳理了复利计算器的设计策略,一起来看看吧。
上篇介绍的定投计算器的产品设计中,使用定投计算器的用户群体应该对基金定投交易有一定的业务了解。如果他们面对的是基金交易知识薄弱,没有基金交易经验的用户,就需要详细的介绍。这会导致用户的学习成本更高,所以面对基金交易知识薄弱的用户,我们需要设计交易业务更贴近用户日常场景、功能更简单便捷的小工具。
对于基金交易平台和财商教育平台,小白用户比较多。应该如何设计一个简单的复利计算器,既能提高用户的投资意识,又能让用户直观感受到复利情况下的资金增长?
二、业务流程分析“将系统与用户的真实世界相匹配”:
尼尔森的十大可用性原则中提到,我们在产品设计中要使用用户的语言,也是因为设计符合用户在现实世界中的使用习惯。
这个需求场景的分析需要从实际的投资场景出发。目前中国居民的主要理财方式分为两大类:货币储蓄和投资,两者都有线上渠道和线下渠道;对于这个工具的业务、数据、功能的设计,我们会先分析用户熟悉的投资方式和渠道。
1.金钱储蓄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钱是长期接触的。无论是资金银行柜台的存款,还是每月工资的发放,主要都是金钱储蓄。我们需要在这里分析用户的行为,并从现实生活中的省钱行为中提取出主要的业务流程。
1)柜台存款流程
拿钱和身份证、银行卡或存折,取号,然后等语音提示,到相关窗口,告诉柜台工作人员办理存款业务,填写存款凭条,取出现金银行卡或存折交给柜台工作人员,就可以办理了。
主要流程的存款单据要求用户提供以下信息:存款姓名(身份证)、存款金额、存款时间、存款类型。
2)自动柜员机存款
进入ATM机,插入银行卡或存折,输入密码,选择存款业务,放入现金。如果量很大,重复这一步。如果存款结束,选择存款结束选项,取出银行卡或存折。
2.投资
复利计算器主要解决投资交易平台和理财教育平台提升用户活跃度,提高用户留存,增加用户交易持有量等问题。所以首先要分析各个平台的投资产品,最常见的投资产品有股票、债券、基金等。我们结合每个投资产品的操作流程进行分析。
1)股票交易的主要流程
2)资金交易的主要流程
投资主要过程中,用户需要提供的主要信息:
基于对当前用户主要投资方式、投资产品、各种投资过程中的业务流程和操作流程的分析,结合复利投资流程,用户需要选择投资产品类型,填写投资金额,记录用户的投资时间。
1.数据支持
1)设计的前端需要获取用户的信息
前端功能设计会得到用户投资时间和金额的基本信息。
2)投资类别数据储备
需要提供宽基指数或偏股混合型指数基金的基金数据储备,主要指数基金的年平均收益率。
注:偏股混合型指数基金是全市场偏股混合型基金等权重编制的基金指数,可以简单理解为能够反映偏股型基金平均收益水平的指数。由于具备专业的主动管理能力,长期来看,偏股型基金在风险和收益两个维度的表现明显好于主要的宽基指数。
2.算法的提供
通过输入关键数据信息,用户可以获得以下相关的收入结果。
算法
产量公式:
到期总资产:本金X+收益A=本金X*(1+i1)(1+i2)…
I1,i2…是偏股型基金各年的平均收益。
累计收益B=本金x * (1+i1) (1+I2)...-x校长
累计收益率=累计收益B/本金X*100%
3.业务流程
用户选择年限并输入投资金额。系统拟定偏股混合型基金作为用户的投资产品,自动生成到期资产总额、成本金额、累计收益、累计收益率的结果页面。
4.产品结构图
功能模块分为两部分,信息采集模块和结果模块。
1)信息采集模块的产品规则
投资起始时间:需要与所提供的投资产品的时间线相匹配,最早不得超过成立时间,最晚不得超过选择时间,一般以年为单位;交互方式可以使用标尺滑动交互或下拉宽度选择等交互方式,增加用户选择的体验效果。
填写投资金额:需要设置限额,不得超过投资产品的最高购买金额。您可以默认显示一个金额,以减少用户输入的操作。
2)结果模块的产品设计
具体金额显示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同时可以设计一个财务属性更加直观的每年年末本金+收益的柱形图+曲线图,可以丰富数据展示形式,增加用户直观的收益体验。
四、说在后面首先,特别是在分析股票和基金的交易流程时,作者只分析了主要流程的节点,并没有进一步解释详细的规则,所以读者在阅读时要忽略那些没有提到的规则。
在设计小工具的时候,一定要从目标用户的真实生活场景出发,分层次分析用户的操作过程,尽量让用户无差别的使用我们的产品,降低用户的学习成本。
通过设计类似这样的成长小工具,将用户的兴趣最大化,增加用户非交易的粘性,激活用户持续关注的积极性。
通过本文的描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由@ Big Big Big大浪原创发布。每个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图片来自Pexels,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