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宁洱县茯苓市场需求及种植技术
张杰
宁洱县冬天没有严寒,夏天没有酷暑,四季如春。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总面积3670km ~ 2,跨越北回归线。属于南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热量充沛,雨量充沛,森林覆盖率达75%。是思茅松的主要产地。思茅松树的树桩、树枝、豆荚、针叶等剩余物是茯苓的最佳寄主。宁洱县每年都有国家批准的采伐指标。每年只有20 ~ 50万棵思茅松树桩,林区平均每亩有20棵思茅松树桩,具备大规模种植和生产茯苓的优越条件。2019年,宁洱县共种植茯苓78万包,种植成效显著。
1.茯苓的生物学特性及药用价值
1.生物学特性
茯苓又名茯苓、松茸,是多孔菌科植物茯苓的菌核。是一种喜欢干燥环境的低级植物。它是寄生在松树上的真菌,药用部分是干燥的菌核。茯苓生产是山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项目。产区的岭农农民有丰富的传统栽培经验,每年松树采伐后有大量的茎、梢、茎可供利用,生产潜力巨大。
茯苓的生长明显不同于其他常见真菌。生长过程主要在地下,地下20 ~ 30厘米深,一般需要挖开才能看到。茯苓是一种兼性寄生真菌,寄生在赤松或马尾松等植物的根部。培养出来的茯苓菌丝会在松树上生长,生长过程中从松树和土壤中吸收养分,菌丝在50天左右达到生理成熟。此时菌丝会逐渐由白色变为棕红色。茯苓长到70天时,菌丝会紧密地聚集在一起,呈现菌核,称为“胶化”。菌核形成的初始阶段相对较小。在生长期,茯苓的外观特征几乎没有变化,只是逐渐变大,表皮中的白髓逐渐增多。
2.药用价值
茯苓是一种传统的中草药,有利于水润、健脾胃、宁心安神的作用。茯苓主要用于治疗小便不利、水肿、痰咳、脾虚食少、大便糖泻、心悸、失眠、健忘等。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茯苓多糖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具有利尿作用,可增加尿液中钾、钠、氯等电解质的排泄;具有镇静、保肝、抗溃疡、降血糖和抗辐射的作用。在医疗上,它用途广泛,药性温和。它不仅是临床常用方剂,也是生产中成药的重要原料。
二、茯苓的市场需求
茯苓的市场需求与日俱增,供不应求。宁洱县委、县人民政府已将茯苓产业发展列入“十四五”规划。
1.茯苓种植的经济效益
2018年,宁洱县种植茯苓30万包,产量1055吨,产值685.7万元,农民增收590.8万元。2019年种植茯苓菌种78万包,产量1560吨,产值1092万元,农民收入881万元。
2.茯苓种植的社会效益
充分利用茯苓资源,为山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供应良种,疏通销售渠道,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加快成果转化,开发系列产品满足市场需求。不断创新产品,扩大出口,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为思茅松林分布区建立茯苓人工栽培和保健食品开发示范模式。其示范技术可在普洱市思茅松林区及全省松林区推广应用,推广应用前景极为广阔。
3.茯苓种植的生态效益
人工种植茯苓可以有效制止采摘野生茯苓,有利于保护森林资源和野生茯苓资源。
三。茯苓种植技术
1.栽培材料的选择和准备
(1)型材选择
松木是茯苓种植的主要部分。以10 ~ 15年生、树干直径10 ~ 40 cm的松树为宜,生长在阴坡的松树更好。松树生长在阴坡肥沃地带时,外形挺拔,松枝较少,栽培茯苓产量理想。如果松树生长在阳坡上,松树枝条多,木质坚硬,不利于茯苓栽培。一般来说,生长在阴坡的松树栽培的茯苓产量高于生长在阳坡的松树。
(2)材料准备
虽然一年四季都可以砍树准备材料,但最好的时间是老叶发黄,新叶发芽的时候,也就是每年农历的九月到十二月。特别要注意的是,一般不能在开春后备料,因为开春后水会到树上,接种后容易脱皮,不适合栽培茯苓。
(3)治疗
把树砍倒或捡起来,去掉树枝,晒干锯成65厘米的块,然后根据树的大小剥皮。将处理后的木块堆放在阳光充足、干燥通风的地方,木块上垫以约30厘米高的砖块或石块,堆成“井”字形,堆高约1.5米。
2.栽培地点的选择和准备
栽培茯苓海拔200 ~ 1000 m,无作物的荒地较好。林场可选择面向东、南、西的坡地,避免面向北,坡度15° ~ 30°。要阳光充足,排水,沙土疏松,贫瘠的土地更好。
3.接木
(1)菌种采购
茯苓菌株分为高温型、中温型、低温型和广温型四种,外形基本相同。一般海拔700米以上买中温低温菌株,海拔700米以下买高温宽温菌株。买菌种的时候一定要确认菌丝是否饱满,有没有其他杂菌。
(2)接种管理
当外界气温稳定在7 ~ 15℃时进行培养。沿着山挖洞。形状长或不规则。一般洞宽10厘米,长70厘米,深10厘米。
放木头的一般规则是从山坡到山坡,把一块块木头一个一个的放进洞里。一般一个孔3块木板,其中2块厚木板用于接种,1块薄木板用于连接。先把剥好的木头合上,用沙子把缝隙填满,但不要太紧。
接种一定要阳光充足,容易操作,菌种不烂,容易成活。接种在木头的一端,最好是上段,每个孔1 ~ 2袋菌,具体用量视木头的大小和数量而定。然后,将木块压实,盖上5-6厘米厚的土。
4.接种后管理
(1)初期管理
接种后一周,在晨露干燥前检查土壤表面的湿度。由于菌丝存活需要吸收大量的水分,如果土壤表层干燥,可以考虑菌丝存活。如果土壤表层潮湿,说明菌丝没有成活,可以把木头推到一边,观察里面的菌丝是否正常生长,如果不正常,要重新接种。接种后30天菌丝可铺展30厘米,接种后50天可连成网围住木头,70天后孔内形成茯苓菌核。
(2)成铃期的管理
一般在接种后45 ~ 75天,要随时检查。茯苓生长在旺季,即温度相对适宜的6-9月。由于茯苓生长迅速,地面会因失水而开裂。此时应培土起垄填缝,避免雨、风对茯苓的腐烂和损伤。此时要防止人畜踩踏,被踩踏的地方要及时松土掩埋。
茯苓生长后,应根据季节灵活控制起垄厚度,春秋两季较薄,约3 ~ 4cm;夏天和冬天要厚一些,大概6 ~ 7厘米。进入出芽阶段后,土壤会随时开裂,说明出芽或茯苓在不断生长,需要随时培土。土壤不要太厚,5 ~ 6厘米左右。
清除犁沟中的杂草和淤泥。这一步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以与除草同时进行。垄的两边一定要有排水沟,否则容易积水,导致茯苓发霉腐烂。
5.收获
茯苓接种一次后可连续采收3 ~ 4年。接种后,快者4 ~ 6个月可采收茯苓,慢者7 ~ 10个月可采收茯苓。当茯苓的皮色开始变暗,变成黄褐色或深褐色时,皮外的裂纹逐渐愈合,变成浅褐色,即可采收。采收时,用刀将茯苓切断,以免伤到木头上的茯苓皮和树皮,以利于新茯苓的生长。收获后用沙子覆盖,原来茯苓生长的地方很快就会长出新的茯苓。
6.越冬管理
茯苓生命力顽强,在选材和管理做得好的情况下,越冬管理相对简单。茯苓在零下几度的环境中不会死亡,只是生长缓慢或者处于休眠状态,可以根据当地的温度进行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