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再次见面,宋庆龄问陈赓:你带了多少兵?”陈赓胆怯地回答:“20万..."
1949年5月27日,被誉为远东第一城的上海回到了人民的怀抱。为了让战士们有房子住,后勤人员忙得不亦乐乎,动员老百姓把房子腾出来,让战士们休息。
一天,两个后勤人员来到上海莫里哀路上的一栋豪宅,于是按响了门铃。后来,一个温柔的女人开了门,然后听了后勤兵的来意,然后用和蔼的声音说:“我是从事儿童福利工作的,请不要让我腾地方。”
两位战士回到总部,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兵团的司令员和政委,希望他们亲自动员。但一进院子,那女人就和蔼地说:“我是宋庆龄。”
两位军官一听,面面相觑,赶紧把事情告诉了陈毅司令员。陈毅急了,他骂道:
“你也是学长,你可以不认识我,你怎么可以不认识孙太太?就算我把陈毅的办公室腾出来,也不能让孙太太把房子腾出来啊!你道歉了吗?”
“不……”原来,两兵团司令一听说是宋庆龄,就赶回司令部,连对不起都没说。
但是怎么办呢?“没错!”陈毅突然有了主意。现在陈赓正好在上海!
陈赓将军,英姿飒爽,总是面带微笑,以笑为乐,妙语连珠,无拘无束,甚至在毛主席面前,陈赓也敢“耍花招”,无论何时、何地、何事、何事、何事、何事、何事、何事、何事、何事、何事,阴险狡诈?
1943年,毛泽东在延安演讲时,陈赓突然径直走向主席台,拿起主席的搪瓷杯一饮而尽。毛泽东一脸惊愕:“陈赓同志,有什么事吗?”结果陈赓擦了擦嘴,敬礼报告,“太热了。我需要主席给我一杯酒。现在都好了!”毛泽东笑着用手指指着陈赓:“真的是你的陈赓!”
派陈赓这样幽默的大师去给宋庆龄道歉,肯定不会有沉默和尴尬。我已经决定了。陈毅给陈赓打了一个电话。
听陈毅这么一说,天不怕地不怕的陈赓皱了皱眉,然后连连摆手:“不!我不去!”
哎,夕阳西下,还有陈赓不去的时候吗?于是陈毅问他,“你为什么不去?你和孙安太太不是老相识吗?她当年救了你!”
陈赓:“孙太太对我很好。我们有友谊,这是真的。但孙夫人一定会问我带多少兵。你的答案是什么?我在上海好几天了,好几次想去看看她,但是我害怕这个。”
这个时候陈赓担任第四兵团司令员,带领十几万人,应该是不少了。那么为什么陈赓带着这么多兵面对宋庆龄还觉得丢人呢?这就要从大革命时期说起了。
二、陈赓:元帅级的资历
论资历,陈赓也是有名的。早在1922年,陈赓就入党了。朝鲜战争期间,彭亲口说过,“陈赓同志的资历比我老多了。”在十大元帅中,只有朱总司令领先他几个月。
何况早在大革命时期,陈赓就已经出名了。当时,陈赓是黄埔军校一期学生。他现场聆听了孙中山先生的演讲,参加了孙中山先生指挥的平息广州商团暴动的战斗。
孙中山对陈赓关怀备至,多次找陈赓谈话。就在这时,陈赓见到了宋庆龄。
1925年黄埔学生东进时,蒋介石被敌人包围,差点举枪自杀。那一刻,陈赓二话没说,背起蒋介石就跑,最终保住了性命。此战之后,陈赓被黄埔三杰封为“陈赓腿”。
陈赓虽然救了蒋介石,但一直看不起他。2006年,台湾省黄埔学校一位老兵讲述了陈赓与蒋介石分手的原因。陈赓发现,蒋介石在指挥战斗时,打开收音机收听上海股市。从此,陈赓认为蒋介石不是一个坚定的指挥官,他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27年,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后,陈赓毅然参加南昌起义,在贺龙手下当了营长。在回广东潮汕的路上,陈赓在会昌战役中身负重伤,左胫骨骨折。他拖着受伤的腿,辗转反侧了两个月,终于找到了上海的地下党,住进了牛慧琳骨科医院。
陈赓入院后,牛会林医生发现他受了枪伤,于是怀疑他是坏人,拒绝救治。看到医生看起来还算体面,陈赓干脆告诉了他自己的真实姓名。医生一听是大名鼎鼎的陈赓,也高兴地报了名。原来,牛慧琳是宋庆龄的表妹。
随即,牛会林向宋庆龄通报了陈赓在自己医院疗养的情况。宋庆龄听了,请千方百计治好陈赓,以同样的态度对待其他从南昌起义复员的病人。
根据陈赓的伤势,截肢在所难免。但陈赓坚持要死,不肯截肢。于是,在宋庆龄的悉心照料下,牛慧琳和弟弟竭尽全力,终于把陈赓已经歪了的伤骨重新接上,保住了伤腿。
陈赓病愈后,没有重返战场,而是被周恩来留了下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后,中央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特别支部,主要任务是打击敌人和自卫。科特由周恩来直接领导,负责收集情报,营救同志,铲除叛徒和间谍。
为了加强特科的实力,周恩来把收集情报的任务交给了陈赓。早在1926年,党组织就派陈赓到苏联学习特务技术,射击、摄像、电台、化妆等技能,陈赓都有。训练有素,人才难得,所以陈赓被周恩来特意留了下来。
在“白色恐怖”下的上海,化名王勇的陈赓经常与警察、特务、巡警、“师爷”等闲言碎语混在一起,热情地与他们“交朋友”。一时间,陈赓与上海黑白道乃至国民党精英建立了“关系”,都称他为“王先生”。
陈赓利用自己的身份,刺探情报,杀汉奸,救战友,为党立下了汗马功劳。盘踞在上海的中外反动派对此视而不见。1928年初,中共代表在上海法租界的一个剧场开会。在汉奸的带领下,国民党特务和侦察兵包围了会场。这时,参与者在看戏的人群中走不出来,敌人正准备分头行动。
陈赓急中生智,立即走出来和公安干警打招呼,说要配合他们抓共产党。特务和警察看到了,都很高兴:“有了王先生的帮助,更厉害了!”另外,陈赓主动提出守卫一个大门,以防共产党逃跑。当然,当特务和巡警冲进战区时,参加会议的共产党员早已从陈赓把守的出口从容离开。
还有一次,军统头目戴笠发现了陈赓的体制,于是联系英租界巡捕房逮捕陈赓。英国警察局获悉后,立即打电话给陈赓,悄悄对他说:
“王先生,你知道陈赓是谁吗?”
陈赓一听,乐了,就回答说:“我听说过!”巡检员喜出望外,就问陈赓:“你一定要帮我们抓住陈赓!”于是,上海发生了一个关于陈赓被捕的有趣故事。
在上海,陈赓做了四年特工,这其中有说不完的故事。1931年,由于顾的背叛,陈赓的身份不幸暴露,于是在党中央的安排下,陈赓于9月前往四方面军鄂豫皖苏区,重新开启了他的军旅生涯。但当陈赓回到部队后,他发现自己不得不从头开始。陈赓的特工工作虽然出彩,但确实“耽误”了他的军旅生涯。
三、特工出彩,当指挥官也精彩
解放战争时期,陈毅曾致电中央,高度赞扬陈赓的军事水平:
“我以为中国共产党培养的军事家不多。近日苏耿站出来,与彭柳林并肩而行。”
也就是说,陈毅把陈赓和粟裕放在了同一个层次上。林彪曾说粟裕“打了神仙仗”,其实陈赓也是一个“打了神仙仗”的军事大师。
陈赓到了鄂豫皖苏区,从红四军38团团长做起,从位置上远远落后于他的同届黄埔一期同学——向倩。一个月后,陈赓担任红十二师师长,带三个团。
在战斗中,陈赓经常出奇制胜,以少胜多,尤其擅长以智取胜。例如,在1932年6月的黄光战役中,陈赓率领红12师包围了双柳树。敌人的第28旅据守在坚固的城防工事里,强攻苦战,但无济于事。眼看敌人还在打,陈赓采取了“三面出击,宽大为怀”的战术。他以大部分兵力从东、南、西三个方向,猛攻敌人在该村的一个旅,故意留北不围,以一个团藏北。
看到北方没有红军,敌人不顾一切地从北门冲出,企图逃出生天。结果我军一个团趁机出碉堡,彻底歼灭敌人。
由于战功卓著,陈赓在四方面军步步高升,张提拔他为四方面军参谋长。然而此时,四方面军正在西渡平汉铁路,陈赓腿伤复发,日夜坐在担架上,伤势越来越重。为了不拖累部队和不满张的路线,他拒绝了参谋长的任命,而是决定去上海,让牛会林医生治疗他的伤腿。
结果,1933年3月24日,陈赓在上海意外被捕。在狱中,陈赓忍受着反动派的酷刑,但坚贞不屈,并痛斥前来投降的汉奸顾。
由于陈赓在黄埔的名气很大,在国民党内也是全世界的朋友和同学,甚至在东征时救过蒋介石的命。所以,来看望陈赓的人总是络绎不绝。后来连蒋介石自己都来投降了。陈赓得知蒋介石来看他,拒绝刮胡子,更不愿意换血淋淋的囚服。蒋介石一来,陈赓就用报纸蒙住脸,连看都懒得看。
在狱中,蒋介石想把陈赓拉进国民党,并承诺:“你想当哪个老师,你选吧。”谁知,陈赓冷冷地说:“我不做你的狗官!”蒋介石恼羞成怒,不得不愤然离去。一边走,他一边喊:“怎么会这样!”
共产党落到蒋介石手里,从来没有看到宽恕,只有“杀无赦”、“斩而不立”等血腥冷酷的字眼。在这个关键时刻,宋庆龄又站了出来。她联合几十名黄埔同学为陈赓说情。最后,充其量,陈赓的命保住了。与此同时,宋庆龄不顾个人安危,带领众多记者采访陈赓。因为宋庆龄的威望,狱卒不得不放弃刑讯。最后,在宋庆龄和地下党的帮助下,陈赓逃脱了蒋介石的监视,去了中央苏区。
放过陈赓后,蒋介石终于尝到了昔日学生的甜头。
在中央苏区,陈赓不得不从头再来。他先做彭阳步兵学校校长,后来长征中迁移,被任命为干部团团长。这个领导虽然很特殊,军衔也不低,但还是比不上四方面军的参谋长。然而,即便如此,陈赓在长征中还是屡立奇功。
1935年1月28日,中央红军在土城与川军6个团会师,红军很快陷入苦战。就在局势焦灼之时,陈赓率领干部团增援突进,终于打退了川军的进攻,稳住了阵脚。毛泽东在小山上看到这一幕,不禁叹了口气:
“你去找陈赓,你就可以当司令了。”
后来,陈赓指挥干部兵团掩护红军强渡大渡河和雪域草原,于1935年10月19日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这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抗日战争爆发后,陈赓成为八路军129师386旅旅长。值得一提的是,抗战时期,卢冬生曾是120师358旅旅长。要知道,卢冬生曾经是陈赓家的房客。南昌起义前,他求“大师”陈赓带他去革命。谁知道,抗战时期,以前的租客已经和以前的几个业主平起平坐了。
抗日战争中,三八六旅屡立奇功,打了无数的攻坚战、恶战、大仗。可以说越战越勇,连战更胜一筹。陈赓先后指挥长胜口、七根村、神头岭、香城固等游击和伏击作战,歼灭日军看守集团,粉碎日军围攻和“扫荡”。战斗中,陈赓总是冲在最前面,受伤中毒,躺在担架上战斗。陈赓后来说:
"没有一天是不奋斗的,那时我只是努力工作."
在长期的战斗中,陈赓养成了快打、快走、灵活的战斗作风。1938年3月16日,陈赓指挥神头岭伏击。在陈赓看地形时,发现公路位于凉山,不适合隐蔽伏击和部队作战。而陈赓却利用“兵不正则言不顺”的军事观点和敌人这种地形不适合伏击的麻痹心理,在神头岭伏击了大部队。结果,在两个小时内,我军消灭了1500多名敌人。
1938年1月,美国驻华使馆参赞卡尔森上校在晋东南视察时,称赞386旅的战略战术之精良为“世所仅见”,“中国最好的旅”。
四、解放战争立奇功
抗日战争结束后,解放战争爆发。面对数量和技术装备远超我的国民党军队,陈赓始终保持冷静,提出不要破坏战争,打一场胜仗。在他的战斗经验中,他总结说,我们应该强调近战、夜战...我们应该采取迂回、迂回、渗透等战术行动。
不仅如此,陈赓还将自己的特工技能融入了战斗指挥中。战斗中,陈赓特别重视情报收集。1946年7月,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和太岳军区部队歼灭敌人,整编第27师第31旅,缴获部分美制V-101新式电台,获得部分敌军的呼号和秘密情报。
得到这些对讲机后,陈赓不得将这些对讲机用于部队通信,而是专门用于监听敌人的军事行动。只要有时间,陈赓就会坐在步话机旁,亲自监听敌人的通话。很快,陈赓熟悉了一些敌通信兵、指战员的口音和讲话特点。
比如国军的军事行动,以柴米油盐酱醋茶为代表,买酱就是去防备。在兵力配置上,三人组是一个连,四人组是一个营,五人组是一个团。无论什么密语,对陈赓都没有什么好隐瞒的。
评估收集情报,陈赓发现了所谓“天下第一旅”的动向,最后拔了他的牙,全军覆没。后来,陈赓成为第四兵团司令。他在豫西与“晨牛”走得很近,在洛阳“胡夫”,连攻10余城,令敌人惊呼“攻城略地,如入无人之境”。
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陈赓又参加了淮海战役。1948年11月,陈赓指挥18团作为主力,阻击史蒂文·黄兵团12万大军。陈赓非常了解这位老同学史蒂文·黄。他是一个满嘴“兵法云”的书呆子,战术指挥非常死板。于是先以其背立阵,诱敌过浍河埋伏,最后在双堆集进行了一场攻城战。
在保卫战中,陈赓采用壕沟战术、近距作战,以壕对壕、碉堡对碉堡构筑纵横交错的壕沟和坑道,逐步收紧包围圈,既阻止了敌人突围,又粉碎了敌人的反击,使部队熟悉了进攻阵地的战术。
鉴于我军攻击力不足,火炮笨重,陈赓把部下士兵发明的、用汽油桶改造的“没良心的大炮”放到战场上,让它配合火炮进行轰击,动摇了敌人阵地。最终,陈赓配合中野其他部队全歼史蒂文·黄兵团。
淮海战役后,陈赓参加了渡江战役。他在林彪指挥下,率部十余万,横扫中南,行军八千余里,穿插赣、闽、粤、桂、滇五省,歼敌二十一万余人,取得辉煌战果,充分发挥了大迂回、大包围、大歼灭战的作用。
五、宋庆龄:太少了,林彪都带兵80万了
陈赓为人刚正不阿,从不计较财富、官阶、官阶。1955年,陈赓被授予上将军衔时,孩子们吵着问他父亲:“你封的什么将军?”结果陈赓回答:“不是一般,也不是一般,是辣椒酱。”陈赓幽默的话语逗得孩子们哈哈大笑。
虽然不追求名利,但陈赓特别注重上进。作为黄埔一期的学长,陈赓还是觉得自己兵力少,贡献小。因此,我不敢见珍妮宋庆龄。
回到文章开头,当陈赓连连摆手,拒绝上前迎接宋庆龄时,陈毅给他带了个圆场:
“就说带二十万士兵吧!”
然而,陈赓皱了皱眉:“这不是吹牛吗?”
“你那大大小小的部队加在一起,有十七万,四舍五入,不就20万吗?只是吹嘘一下。”
陈赓一听,只好说:“好吧,我试试。”
从1933年到1949年,陈赓已经16年没有见过宋庆龄了。在宋庆龄家,陈赓恭敬地称“师母”。告别后,宋庆龄真的问他:
“陈赓,你带了多少兵?”
陈赓摸着头,不好意思地说:“20万。”
宋庆龄很惊讶:
“怎么这么少?林彪是你第四期的学妹吧?你带的是八十万兵吗?”
陈赓笑了。"他进步很快。"
“你的第一期胡宗南也带了30万……”
说起来,陈赓就像一个期末考试不及格,被迫听父母批评的孩子。尴尬之下,陈赓只好扯开话题,转到腾房道歉的问题上。最后,宋庆龄邀请陈赓吃饭。
解放战争后,陈赓的任务仍未结束。首先,他去越南指挥越共军队对抗法国殖民者。后来他去了朝鲜,成了彭的副手,指挥着百万志愿军...
陈赓将军,永远在路上,无论多少金马,多少雨雪风霜,陈赓始终在向着太阳的革命道路上。他的传奇故事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当我们到达祖国统一和民族复兴的巍巍群山时,我们一定会用您最喜爱的酒来祭奠您的英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