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金荣,该报首席记者
城市景观图片由义乌市委宣传部提供
6月4日,一列从西班牙马德里开来的“义新欧”中欧班列,载着100个标箱的货物,缓缓驶入浙江义乌西站。
1920年春,在不到8公里外的义乌分水塘村,青年陈望道一边吃着蘸了墨水的粽子,一边不经意间逐字逐句地翻译《共产党宣言》。“真实的味道”在义乌刻下了红色的印记。一百年后,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真正尝到了甜头。
在43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义乌秉承“不为小利”、“置身六地,住四地”(义乌方言:利润40%留给自己,60%给别人)的商业和财富逻辑,保持着蓬勃的生机和开放的姿态。从“一无所有”到“应有尽有”,创造了世界最大商品市场的奇迹,也使其成为改革发展的模范生。
***同志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时指出:“义乌的发展是极好的,在某些方面还是很突出的;义乌的发展经验非常丰富,既有独特的方面,也有很多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方面。”他对义乌发展经验的评价是“无中生有”、“莫名其妙”、“点石成金”。2006年6月8日,他在义乌召开座谈会,推动了当时浙江学习“义乌发展经验”的热潮。
十五年来,义乌历届市委、市政府都把“兴商、建市”的蓝图绘到底。同时,他们高度重视发展电子商务、直播等新兴产业,大力发展针织等优势产业,“无中生有”,培育光伏、装备制造两个千亿产业集群。无论是在“一带一路”建设、“双循环”融合、疫情防控和恢复生产方面,义乌始终树立“窗口”意识和责任担当。现在义乌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越来越强。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在这里追求财富,实现梦想。一条和谐共处、共同繁荣的康庄大道日益清晰。
与时俱进,细读“商”字,实体市场与电商相得益彰
义乌国际商贸城本报记者葛
由浙江中国小商品城集团(600415)和迪拜环球港集团投资的迪拜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正在建设中,这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义乌的首个海外市场。
回首1982年9月5日,在那个躁动不安的夏末,义乌第一代小商品市场悄然开业,共有705个摊位,当年成交额392万元,由此拉开了“以商建市”的大幕。
40年来,经历了6代市场变迁,11次扩容,义乌小商品市场的成长速度世界罕见。1991年,义乌小商品市场以10.25亿元的成交额位列全国十大市场之首,到1994年,成交额跃升至102.12亿元。2007年以来,互联网的兴起对实体市场产生了冲击,但义乌小商品市场的成交额、市场面积、经营数量均保持稳定增长,成交额从2006年的415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884亿元,增长了3.5倍。市场面积和营业人数分别从360万平方米和4.3万人增加到650万平方米和7.5万多人。
卖毛绒玩具的地摊本报记者葛图
作为中国小商品行业的“教父”级人物,67岁的何是义乌小商品市场上升期的主要管理者之一。他说,第一代市场的经营户基本都是义乌人,货物来自周边地区;二代市场有大量温州、诸暨、台州的经营户。在第三代市场,江苏、福建等外地经营户摆摊设点,一些乡镇企业甚至国企也在此设立批发部。
此后每一代市场都在变化,经营主体和货源也越来越丰富。最新调查数据显示,超过75000家店铺的商品来自220万家企业,其中24%来自义乌,35%来自浙江其他地区,31%来自中国其他省区市。第六代市场的核心标志——进口商品孵化器,现已拥有350多家经营主体,经营面积24万平方米,汇聚了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万种货源商品,使义乌成为“买全球、卖全球”的世界级交易平台。
除了经营主体的开放,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另一个开放思路也推动其在全国的快速扩张,那就是市场模式输出。自1992年义乌在乌鲁木齐开设第一个分市场以来,中国义乌小商品城目前已有150多个分市场或相关市场,无时无刻不与超级供应商——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有机互动,从而强化了义乌市场的地位。
“2020年,义乌出口将达到3006亿元,其中近70%销往中东和非洲。正在建设中的迪拜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是抢占中东、非洲市场的桥头堡。市场集中小批量现货采购,将成为义乌小商品参与国际流通的枢纽和服务进口商品的海外配送网络支点。”小商品城集团迪拜项目负责人张秋明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
在做大、做强、做深实体市场的同时,义乌也在不断创新发展思路,丰富发展内涵,提升发展水平。依托实体市场,电子商务、微信商务、直播等新业态,新型实体市场和电子商务的共同繁荣,让义乌的兴商建市之路更加宽广。2020年,Chinagoods数字交易平台上线运营,实现“线下市场采购+线上跨境电商”一体化发展。
15年前,在青岩刘村,居民们还在为租农房发愁。2007年,青岩刘的第一家淘宝店“隔壁实惠店”开业,让这个小村庄进入公众视野,一个电商奇迹在这里诞生。2013年网店2000家,销售额20亿,日均订单3万单。现在青眼柳拥有4000多家网店,年销售额超过60亿元。
距离义乌国际商贸城2.2公里的江北朱霞村的摊位,即使在晚上也很热闹。主播们正在通过直播叫卖商品,路上不时出现衣着怪异的人拍摄短视频。被誉为“网络名人第一直播村”的江北朱霞村,有99套房子,1200个店面,村里从事电商相关行业的有2万人,光主播就有5000多人。
义乌积极打造电商集群发展,全市专业电商村169个,占浙江省的9%。截至目前,义乌已连续七年蝉联全国电子商务百强县第一,2020年电子商务交易额3125亿元。网络直播方兴未艾,2020年网络名人直播18.33万场,销售额超过207亿元,增长率62%。义乌还成立了全国首个直播电商职业教育集团和直播电商学校,颁发了全国首个直播电商职业技能证书。
数据显示,义乌现有市场主体73.4万户,其中电子商务主体从2010年的1373户增长到2020年的28万户,内外贸网商密度居全国第一、二位。与新商业模式紧密互动的现代物流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快递量从2016年的6.3亿件,上升到全国第八,占全国3%,到2020年超过71.7亿件,占全国第二,占全国8.5%。今年1-4月,义乌快递量全国第一。
产业带动市场,产业支撑市场,市场与产业联动发展,是义乌市场高质量发展的独特路径。目前,义乌的小商品制造已经向个性化、精品化、品牌化方向发展,从价格竞争转向质量、技术、品牌、标准的综合竞争。针对义乌市场商品周期短、款式多、更新快等特点,加快数字化工厂和车间建设,适应数字化时代生产方式变革的内在要求,积极创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
同时,义乌在保持工业领域传统优势的基础上,通过无中生有,培育了光伏、装备制造两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日益呈现出产业发展集聚、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竞争高端化的特点。光源科技小镇聚集了晶科、金高、天合光能、第五名东方日升全球光伏行业前三,绿色电力小镇引进吉利五大产业项目。2020年,义乌智能显示材料产业平台入选第三批浙江“万亩千亿”新型产业平台培育名单。
义乌实践背后的“窗口”意识和责任
“义新欧”中欧班列启动仪式本报记者葛图
6月3日,两列满载200标箱的中欧班列从马德里始发,抵达义乌西站。4月4日,马德里始发的另一趟“义新欧”中欧班列到达。
2014年9月26日,***主席在北京会见西班牙首相拉霍伊时,提出“义乌-马德里”班列倡议。11月18日,首趟“义新欧”中欧班列(义乌-马德里)从义乌出发,开往13000公里外的马德里,直面古丝绸之路的复兴。
“义新欧”中欧班列已成为义乌和浙江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平台,在多个重要外交场合受到***总书记6次表扬。2017年5月13日,***总书记在会见来华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西班牙首相时指出:“义乌至马德里中欧班列已投入运营,成为亚欧互联互通的重要桥梁,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早期成果。”
“义新欧”中欧班列的开通,无疑为义乌外贸出口企业提供了海运空海运的又一选择,为义乌开辟了更加畅通的“买全球、卖全球”通道,也让“丝绸之路经济带”为义乌增色不少。从此,义乌商品可以通过陆路直达各国,国外商品可以源源不断地通过陆路直接进口。经过6年多的发展,义乌先后开通了至伦敦、布拉格、莫斯科、德棘、列日、维尔纽斯等14条航线,并在沿线设立了5个物流配送点和8个海外仓,覆盖49个国家。截至2020年底,累计开行往返列车2126列,发运172952标箱,年均增速超过100%,实际装载率100%。
随着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义新欧”中欧班列于2020年2月10日率先复工,成为首趟在中国复工的中欧班列,保障了疫情期间中国对沿线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和医疗物资援助。在疫情还没有平息,全球运输渠道都受到影响的情况下,相比海运和空运输,铁路货运机械化程度高,人与人之间没有直接接触。“义新欧”中欧班列承担着将长三角地区企业的产品运往欧亚的重任。
“义新欧”中欧班列也促进了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与交流。义乌与沿线86个城市保持官方往来,与巴塞罗那等18个国家和地区的24个城市结成“双城”。
“义新欧”中欧班列是义乌创造性贯彻中央决策、探索具有义乌特色发展道路的缩影。义乌坚持“窗口”意识、标准、责任,抓住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机遇,快速反应、深入探索,闯出一条义乌实践之路。
2020年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会议,首次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义乌通过拓展内贸市场、依托自贸区、综保区发展进口、发展物流经济等途径,迅速探索和挖掘出一条“双循环”路线图。
2020年9月29日,义乌率先发布国内国际双循环十大行动计划,重点打造“百店”专业市场联盟,实施“百城十链”物流提升计划,实施“百线万点”国际畅通工程,实施“百仓万企”贸易节点工程,构建“百国万商”快速通道,打造新型“百城万商”
在疫情防控、“六稳”、“六保”的整体推进中,义乌的做法同样可圈可点。2020年2月12日,义乌市政府宣布,欢迎包括采购商和外商在内的世界各地的朋友来义乌创业。对于第一次来义乌找工作的创业者,如果确实有需求,政府会提供三天的免费住宿。随后,市政府拿出3亿元保障企业雇车补贴和自行回义员工补贴,鼓励企业多渠道招聘新员工。2月18日,义乌中国小商品市场率先开业,带动了全国专业市场的开业。
城市景观图片由义乌市委宣传部提供
今年春节,全国多地号召“就地过春节”,义乌推出教科书级的温暖政策,被新华社评为:在意大利过春节者,除了常规的物资供应和便民服务外,还将享受春节代金券、20G免流量、免费观看文艺演出、免费参观景点、体检五折等优惠。留意儿童将免费参加冬令营,所有正常营业的餐饮单位、便利店、快递网点都将获得补贴。
义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在重大决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同时也始终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保持良好的互动和有机结合。在义乌市场经济的萌芽和初期,政府行为作为私人市场主体之外的一种力量,起到了关键作用。义乌发展经验提出15年来,义乌坚持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实行党政结合,引导市场主体量力而行,大胆尝试,积极作为,为“看不见的手”提供制度供给。
从上世纪80年代初提出“兴商建县”战略,到第一次“划行归市”捕捉市场微妙变化,再到捆绑“掠夺之手”的一次次制度创新,努力向市场靠拢,与市场发展需求接轨,推动义乌政府每一步制度创新都走在前列,与义乌市场同呼吸。
2011年,“中国第十个新经济特区”——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获批后,义乌自主创新成为中央新政策向全国推广前的试验田。近年来,义乌承担了30多项国家级改革和近40项省级改革,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复制的经验,其中14项重要创新成果在全国推广,义乌市改办被授予全国“人民满意的公仆集体”称号。自贸区自去年获批以来,建设了服务中小微企业的数字自贸枢纽,形成了11个全国领先的创新案例。
义乌“两只手”的合作基础是“亲”与“洁”的政商关系。作为义乌唯一参加全国营商环境考核的县级市,“纳税”和“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两项指标成为全国标杆,在浙江营商环境考核中排名第一。率先建设“未认证城市”,荣获“中国法治政府奖”,建设“官员不客气,办事不求人”城市,荣获第二届“中国诚信创新奖”。91.3%的政府服务在网上结算。2018年、2019年“最多跑一次”改革位列全省第一,被国务院授予“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成效显著的地方”。
共同繁荣、和谐共处的美好画卷正在展开
天牌针织的工人正在抢订单。本报记者葛荣金图
王金伟正在和公司的设计总监讨论今年最新的无缝内衣款式。他负责的浙江天派针织有限公司是无缝内衣行业的龙头企业,在义乌工业企业50强中排名第三。即便如此,他也从未上过各种“富豪榜”。
在2020年9月浙江市场监管局和省工商联发布的“2020年浙江省民营企业100强”名单中,没有一家企业来自义乌,各种“富豪榜”中也鲜有义乌商人的身影。但这并不妨碍义乌在人们心目中的财富之乡形象。
事实上,义乌是中国“最富老板的地方”,有73.4万市场主体,相当于每10个义乌人中就有3个是老板。但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商人,有一个独特的特点:他们大多出身贫寒,白手起家,以“不为小利”、“六处四地不插手”的商业逻辑寻找商机,靠的是草根的敏捷和应变能力。
义乌依靠“蚂蚁兵”创造了规模最大、商品市场最多的奇迹,也创造了义乌人的普遍富裕,吸引着五湖四海的人来义乌创业、追梦。统计显示,2020年,义乌常住人口185.94万人,比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123.4万人)增长50.68%,年均增长4.18%,分别高出全国45.3和3.6个百分点。常住人口中,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增加45.15万人,占全省增量的10.8%;劳动年龄人口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39.94%,比2010年提高14.97个百分点。常住人口中,外省流入义乌的有88.02万人,占47.34%。城镇常住人口增加60.25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9.67%,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
2006年至2020年,义乌国内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分别从352.06亿元、50148元、44.9亿元增长到1485.6亿元、175865元、162.3亿元,分别是2006年的4.2倍、3.5倍、3.6倍,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0.8。2020年,全市人均GDP分别是浙江(110450元)和中国(72447元)平均水平的1.6倍和2.4倍,年均汇率为25497美元,已达到世界银行最新收入分组标准中“高收入经济体”的水平。义乌每万人人均储蓄和汽车保有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省第一,彻底消灭了年收入1万元以下的人群。
十五年来,义乌不仅实现了“富民强市”的目标,还构建了以义乌市场为核心的全球贸易和产业合作网络——“义乌商圈”。中国很多无力建设自己出口渠道的中小企业,利用这个网络与国际市场对接,参与全球分工,带动了中国200多万中小企业的发展和2000多万人的就业。与此同时,许多地方利用中国驰名商标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在国内外的影响和声誉,设立了一大批名为义乌小商品城的市场,促进了当地就业、民营企业家的成长和群众市场意识的增强。
汶川是义乌“东西扶贫协作”的对口帮扶城市。未来十年,义乌将提供20亿元的加工订单,培养农村企业家和电子商务人才等。以造血的方式帮助穷人。义乌市商务局、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与汶川县经济、商务和信息化局、阿坝师范学院签订合作协议,向阿坝师范学院提供资金和师资培训,新建“电子商务学院”,培养当地电子商务人才,汶川学生占60%以上。
义乌试图通过市场优势帮助更多的欠发达地区,带领当地人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2020年5月11日,在义乌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启动了“百县万品”消费工程,分六组赴全国欠发达地区挑选产品。从黑土地到黄土高坡,从中原到西南边陲,从青藏高原到江海之滨,义乌的“消费助农”依然留在欠发达地区的山水之间。去年12月30日,中国(义乌)“百县万品”消费农业展示中心开业,“百县万品”微商城消费农业3.0上线运营。目前,义乌“百县万品”展示中心累计销售额已超过2200万元。
常住人口中,外省流入义乌的有88.02万人,占47.34%。每年有超过56万名海外客商在义乌采购,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万多名外商常驻义乌。不同肤色、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信仰的人来到义乌,在这里买车、买房、结婚、安家、生子。近年来,20多万未成年人随父母来到义乌生活。世界各种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宗教文化在这里交融,大街小巷遍布阿拉伯、东南亚、南亚、非洲等不同地域风格的餐厅、酒店、酒吧。
如何让五湖四海的人在义乌和谐相处,共创家业,共享发展成果,义乌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多探索。
“义乌强调‘两关注两尊重’(关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关注不同利益群体的合理诉求,尊重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尊重文化多样性),形成本地人和外地人和谐相处、和谐创业的良好环境,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充分说明改革发展与和谐稳定始终是有机统一的。”2006年6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在义乌调研时说。
靠近义乌国际商贸城稠州北路,有上百家国际餐厅星罗棋布,其中很多都是外国人,贝迪餐厅的老板穆罕纳德就是其中之一。
2014年6月5日,***主席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致辞中提到:“在阿拉伯商人聚集的义乌,一位名叫穆罕默德的约旦商人开了一家正宗的阿拉伯餐馆。他把原汁原味的阿拉伯饮食文化带到了义乌,在义乌的繁荣中获得了成功。他终于和中国女孩喜结连理,扎根中国。一个普通的阿拉伯青年,将自己的人生梦想融入中国人追求幸福的中国梦,努力拼搏,演绎了辉煌的人生,诠释了中国梦和阿拉伯梦的完美结合。”
穆罕默德告诉该报,他的微信朋友圈里有几条用阿拉伯语写的消息,翻译成中文就是“义乌,我终于回家了”。“这些朋友都是从国外坐飞机,坐高铁回义乌后的朋友圈。”穆乃德说,义乌非常重视外国人的意见,经常了解他们的诉求,听取建议。“2015年,我和几个外国朋友建议,每次出去做生意都要带上护照。如果丢了,那就很麻烦了。可以帮我们解决吗?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义乌向居住在义乌的外地人推出了‘商友卡’,可以在义乌行政领域替代护照。持卡的外地人在基本养老、医疗、子女教育等社会保障方面与义乌市民享受同等待遇。”
在义乌做了近20年外贸生意的伊朗商人哈米,身上有很多标签:在义乌开了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会七种语言的“老阿姨”,社区居委会外籍委员,义乌十大好人等等。据哈米介绍,他所居住的义乌江东街道鸡鸣山社区,现有流动人口2.5万人,其中来自中国29个少数民族的2000多人,来自74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400人。它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多元素的复合社区。由于通晓波斯语、英语、土耳其语、日语、西班牙语和汉语,哈密被许多外国朋友视为当地的“求助对象”。
外商在义乌体验民俗活动义乌市委宣传部供图
义乌坚持开放、包容、平等的理念善待外国人。从政策体系、服务体系、管理措施等方面入手,让外来人口在住房、医疗、社保、子女就学、职业介绍、劳动保护、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享受与当地市民同等的待遇,消除隔阂,促进新老义乌人和谐共处,在国内率先将“农民工”、“外来务工人员”更名为“外国人”。在中国,外国建筑商首次参加了NPC代表和CPPCC委员的选举,并担任人民陪审员。鼓励外国建设者以各种方式参与公共事务管理,提出建议,增强主人翁意识。全市平安建设群众满意率超过97%,荣获浙江省平安综治优秀县市,实现平安义乌“十三连创”,荣获“平安金鼎”。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义乌得到了生动实践和完美诠释。“看得见、温暖包容”的执政理念深入人心,共同繁荣、和谐共处的美好画卷正在义乌展开。
编辑:谢春雷
校对:丁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