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给我小姨的孙子买了生日礼物,因为是男孩子,我买了一只足球寄过去。小姨打来电话表示感谢,不过她对于男孩子玩足球却有这样的困扰:
“你给他买了足球,可把他高兴坏了。不过,这孩子太能动了,专注力不超过3分钟,上课也是小动作不断。我决定暑假给他报个书法班,提高一下他的专注力。”
一段话,说得我哭笑不得。
大家是不是也有同样的想法?
如果有的话,我想大家可能进入了一些关于“专注力”的误区。
很多家长一遇到孩子专注力不够的问题时,就选择让孩子学象棋、围棋,练习书法、绘画、弹钢琴等。想着把孩子固定在桌子前,强制他必须坐满一个小时,这样就能逐渐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其实这些方式,如果是孩子喜欢的兴趣,说不定还有些用处,如果孩子没有兴趣,或者就像上面提到的,家长强制让孩子坐在椅子上一段时间,可以说是彻彻底底无用的。
很多父母认为:坐在那里不动=培养孩子专注力,这是误解。
面对孩子喜欢的东西,他的专注力都不一定会很好,何况是孩子不喜欢的东西,让一个对围棋、书法、绘画、钢琴......没有任何兴趣的孩子来培养专注力,难度可想而知,那真不是一般的大。
再者,专注力指的是能够在一定的时间段内保持精神意志高度集中的能力,是思维和意识层面的。
如果只是单纯地绑住孩子的手脚,束缚住ta的身体,对于孩子思维上来说,一点用处都没有。
通过某一兴趣班能够提升孩子专注力的前提是,孩子真的感兴趣。
我一个朋友的女儿,今年读4年级,我还记得那小姑娘1年级的时候,师姐每天都为了她发愁。
这个小姑娘真的太喜欢动了,精力好像用不完似的,如果仅仅是这样倒也还好,但是长时间听到老师说她上课好动、专注力差,一直开小差,到后来再看到孩子的成绩,我师姐不淡定了,火速给小姑娘报了钢琴班。
然而,小姑娘每次上钢琴班的状态却始终开小差走神,晚上练琴也总是错误百出。孩子在钢琴上的表现让我那朋友更坚定地认为女儿是太好动,是“坐不住”的。
我朋友的这一想法是如何改变的呢?两年级下半学期那会,小姑娘生日,我买了一套儿童童话书送给她,一收到书,她就捧着躲进房间了。那天我们大人一直在客厅聊天,我那朋友想女儿怎么那么安静,便去房间看看她在干嘛,打开门发现,女儿竟然安安静静、聚精会神地在看那套童话书,直到吃饭的时候才出来。
我说:“你看,她不是看书看得很专注吗!”
然而,那小姑娘一坐在钢琴前,依旧还是磨磨蹭蹭,小动作特别多。
所以,她仅仅是不喜欢钢琴而已,当我们为了提升孩子专注力,而强迫ta坐着不动时,就已经走入了专注力培养的误区。
《幼儿心理学》里提到:
0-3岁的婴幼儿正处于生理的萌芽期,这段时期是以无意注意为主的。3岁以后,孩子逐渐开始有意注意。
3岁之后这段时间,也是孩子进幼儿园的时候,所以,不能强行要求孩子在很小就有很强的专注力。
关于孩子的专注力时长,家长也没必要焦虑,因为专注力时长有两个"度":
第一,专注力时长有跨度,它是随着孩子年龄逐步提升的。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专注力时长是不同的,中国教育部在2012年颁布的关于幼儿专注力的调研数据为:
中西育儿专家黄静洁老师,补充了孩子7岁以后的专注力时长为:
以上数据是一个平均/整体概念,具体的专注力时长还是要因人而异。
第二,专注力时长有幅度,比如,10~12岁的专注力是25分钟,那么也有可能是一个20分钟到28分钟的幅度。
在《父母的格局》一书中写到:
在美国,家长和老师会用一个简单的方法来估测孩子的专注力时长,那就是用「年龄数*2~5倍」,得出一个时长范围。
打个比方,用这种方法计算出一个3岁孩子的正常专注力,就是在6~15分钟,而中国教育部的数据正好位于这个区间的中间值。
只要是在正常的浮动值范围内,那么孩子就没有问题,因为每个孩子的成长环境、经历、性格等不同,导致其专注力的时间有长有短,这是正常现象。
我们家长需要做的就是“静待花开”,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专注力自然而然就会加强。
另外,黄静洁老师也提到:专注力就像一根有弹性的橡皮筋,可以通过培养慢慢拉长。
像我小姨觉得“孩子喜欢运动,导致的专注力不够”绝对是一种误区,培养孩子专注力的最佳方式里就包括运动。
美国疾控中心在2010年,对美国儿童的体育锻炼和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研究数据总结,发现运动能增强儿童的专注力。
活泼好动的儿童比不爱运动的儿童表现出更强的专注力。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科研人员也进行了一项实验:
误区三:孩子小动作多,就是专注力差结果表明,每当学生参加完体育活动后,他们在学习时会更加专注,学习成绩也更高。这些体育活动包括体育课上的体育运动、课外活动和各项运动等。
除了我小姨,还有很多家长也都对专注力有着这样的误解:
我是一位6岁男孩的妈妈,老师多次和我反应,他在课堂上专注力很差,根本坐不住,扭来扭去的,小动作特别得多,这不是快上小学了嘛,我真的很着急。
其实,有的孩子在座位上动来动去,不就代表ta的专注力差,也可能是孩子身体原因导致的。
比如说孩子是过敏体质。
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都是过敏体质。
过敏除了会造成大家熟知的异位性皮肤炎、鼻子过敏、气喘等外,近年来临床也发现,还和孩子的“好动”也有关系!
如果小朋友有过敏症状,那么Ta“好动”的比例就会比较高。
主要原因在于每年的换季时节或者一些别的东西,会让孩子出现过敏症状,导致皮肤发痒,孩子就会不自觉地去抓去挠,造成一种“好动”的现象。
再比如,孩子太瘦导致骨骼突出,长时间坐在硬质的木头或者塑料椅子上就会屁股疼,为了让自己舒服一点,就会一直换姿势。
写在最后:
父母们都明白专注力对孩子的重要性,知道专注力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孩子学习成绩的优良。
因此,家长们格外注重孩子们专注力的培养,也会在这方面变得“草木皆兵”。
但是培养孩子的专注力也不是件一蹴而就的事情,也需要走出误区,找对方法。
希望父母们都能用正确的方法培养孩子的专注力,让孩子更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