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文华
衣食住行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生活条件。衣服,既然排在第一位,就说明对人很重要。衣服,就人而言,既能御寒保暖,又能增加人的外在视觉审美。所以大家都希望自己能拥有更多的衣服,各种风格。尤其是女性,就算衣柜满了也不能太多,哈哈哈...
现在的衣服不仅色彩鲜艳,款式齐全,还有成品衣服。春夏秋冬都有。在超市、超市、专卖店随处可见。价格合理,质量符合标准,而且非常方便。高科技发达,有了网购,更方便了,足不出户就能买到满意的。这几年翻天覆地的发展变化,让我感叹:生活真好!太好了!太好了!
感叹过后,想起前半生的《服装变迁史》,里面也是充满了趣事!
首先,学会做针线活。
自从跨过入学门槛,我就投身于学习。家里有个妹妹在上学,基本属于“闲的事不在乎”的那种。我在外地的父母不给我分配,我的活动路线只是“家-学校,学校-家”。结果,在工作方面,姐姐离我八丈远。有一件小事让我印象深刻。在我十一二岁左右的时候,麦秸已经在麦田里捡了两次了。磨坊里只剩下薄薄的一层碎麦穗和厚厚的麦麸粒。你只需要用石耙磨,用竹耙锤,就可以收田了。有风的时候,可以把麦麸提出来,装上麦麸,就算完事了。当时所有的家属都坐在树荫下休息,就等着第三次磨。爸爸站在田中央,戴着草帽,手里拿着几根拉动物的绳子,带着动物四处走动。我站在旁边,饶有兴趣地看着。周围的打谷场也是如此。每天下午都有很多人,非常热闹。我恍惚了。我不知道我父亲喊了什么。我没听清楚,就说:“现在,还有什么办法?”爸爸笑了,说:“姑娘,在地里,有很多活要干。你上学的时候会变傻的。去,拿笤帚把边上的麦子扫一扫。”我立刻脸红了,急忙去执行命令。我姐跑过去一把抢过来说:“我来吧,你就知道怎么读书写字,怎么读书,怎么劳动,怎么做个俗人。”我感到更加尴尬。那一刻,我觉得自己真的很傻。
从小到大都是这样,直到参加工作才开始掐针线。在姐姐会做鞋、会绣花、会剪衣服的背景下,我就更“倒霉”了。所以,手工一直是我的软肋。结婚生子后,多亏遇到了一个能干的婆婆,孩子的衣服都是她做的,从薄到厚,小肚兜,薄裤子,厚棉衣,棉帽子,绣虎头鞋...再加上妈妈做的各种童装童鞋,我不用到处操心。可是我自己有了孩子,还要缝针线活,就偷偷拿了个小垫子做实验。薄薄的一层棉花就是不用针,我只好一根一根补。后来才知道,用棉花缝衣服还得串针才能省力。还有一次,我花了很长时间才学会做小薄棉裤,然后把一条裤腿上的竖铅缝好了。我开心地看着它。我婆婆抱着孩子回来了。她看见了,笑着说:“这么小的裤腿片,怎么会用这么多线缝出来呢?拆了重做。从现在起,我将做孩子们的衣服。你只需要训练和学习。”我把宝宝抱在怀里,她三下五除二就拿下来了,三两分钟就缝好了。我只是笑笑没说什么,但我真的很佩服婆婆的缝纫能力。即便如此,我还是慢慢学会了缝纫。现在,我可以做薄床单和被子。孩子们的衣服裤子都裂了,我还能像以前一样缝。感觉手灵巧多了,也更能干了。
第二,学会织毛衣。
在过去的九年里,针织开始流行。无论你在哪里,总会看到一群群的姑娘、小老婆,还有小姑子、大妈这个年纪的人,拿着织针,拿着半成品的布料,胳膊上挎着包或者旁边放着一个小篮子,里面装着各种羊毛。他们的手灵活地穿线、绕线、穿线、或平铺、或图案,不停地重复动作,织出的物品不断变宽变长,一切都像一场比赛。真的很漂亮。编织的物品,从毛衣、裤子、围巾到帽子、手套、袜子,都是艺术品,既美观又实用。我很羡慕他们的手艺,但是我真的有点胆小,比缝纫难多了。
那时候如果去集市,有很多卖羊毛的摊位,各种羊毛应有尽有,有粗有细,有蓬松的,用塑料袋捆着卷着整齐,特别好看。各种织针随意挑选,长的,短的,竹的,铁的,一根一捆,静静的躺在箱子里,等着合适的人来拿。每次看到这些羊毛摊,我都会努力从心里编织出一个强烈的想法。
终于在女儿快两岁的时候,我开始练习了。买了毛线,找了织针,找了同龄的姐妹们请教,就开始织了。织毛裤首先是平针,不要求花型。是最基本最简单的编织方法,是时候练练手了。织裤子,从腰部开始,织到足够大的尺寸后,把裤子分成织腿,到脖子的时候再收针收边,再这样把其他的裤子完成,就大功告成了。第一条裤子是我自己的,完成的那一刻,就像一个胜利的将军。这种织法让人上瘾,然后,就是情人的,孩子的,毛裤毛衣的,都是。织毛衣就麻烦多了,因为要换针,织花样。一般的做法是先织腰部,再分别织袖子,最后合在一起。毛衣分为圆领和鸡心领,款式有一体式、纽扣式等等。我把所有的业余时间空都用来织啊织。起早贪黑,真的是一个一个织。身体里冰冷,内心里外都充满了骄傲。说实话,手编毛衣很厚很硬,很臃肿。后来,当工厂生产的成品毛衣在集合上出售时,手工编织毛衣的潮流戛然而止,集合上的羊毛摊彻底消失了。辛辛苦苦织出来的衣服舍不得扔掉。不穿了就收起来,直到现在还完好的保存着。让它成为你余生的纪念。
三、姐姐的服装店。
成品衣服还没出来之前,都是买布做衣服,裁缝店就这样产生了。90年代初,非常流行。我姐跟着老师学了三年之后,就开了这样一家店。由于她一丝不苟的工作和新的剪裁风格,她很受欢迎。三里坞村和十里坝村的人来找她做衣服。姐姐很忙,量尺寸,画线,裁缝,缝纫,熨烫,扣扣子。尤其是冬天,她经常要加班到半夜,手脚都因为寒冷而不听使唤,特别辛苦。当时的衣服款式比较简单,以中山装为主的衬衫、短袖、裤子、外套。后来有了有夹层的西装。谁要是穿上西装,就像成了城里人,走路都欢天喜地。姐姐的裁缝坊成了家里的一大收入,解决了种地买化肥,照明用电,上学交学费的大开销,真是让邻居羡慕。
姐姐的巧手也让一家人穿衣很方便,妈妈也不用费心用针线缝衣服了。如果阿姨阿姨夸姐姐手艺好,妈妈会高兴的把眼睛眯成一条缝。我上中师三年级的时候,曾经穿过一件特别好看的长袖衬衫。同桌反复问我哪里买的。我说是我姐做的,她不信。直到我姐姐要结婚了,裁缝店才停了下来。随着市场上大量成品服装的出现,手工裁缝店逐渐退出了时代的舞台。然而,这短暂的一段时间却留在了我的记忆里。
第四,手工编织的粗布。
如果穿衣的“历史”往前走,那就是棉布盛行的时代。孩子都是一样的,细微的区别就是颜色的不同。小孩子的颜色比较清新,大人的颜色都是蓝色。棉衣,外套,单衣都是这样的。后来,大概是80年代后期,出现了碧绿、涤纶等“洋布”,人们的衣着也变得多样化。
在我的印象里,熟悉的是母亲、姑姑、阿姨在织布机上织布的场景,络染线、经线、浆线、纺线的忙碌场景,织好布从卷轴上卸下来的场景...
妈妈,第一道工序的编织已经简单多了,就是用现成的棉纱和家里种的棉花交换。奶奶,你需要把无籽棉搓成长条,在纺车上纺成线,然后用木椽绕成线筒,再把线染好,浆好,经线,上机器。下面的程序都是一样的,只是劳动更大,更辛苦,更辛苦,不容易。据我妈说,棉线上浆用棉的颜色和数量都很严格,上线机之前的每一道工序也很严格,根本不可能出差错。所以参与编织的人一定是一丝不苟,认真的人。
儿时的印象,加上母亲的询问,渐渐让我明白了编织的全过程。
1、缠绕线
也就是说,要把棉花换来的大筒管绕成长短粗细适中的线圈,需要两个人操作:一个人拉一根线,另一个人伸出双臂,把线绕在前臂上,反复转动,直到符合要求。重复这个动作,换下来的棉线一直缠在一起。如果换下来的导线是符合要求的线圈,就可以省去这个环节。
2.染色
梭织花纹布需要染色。图案越复杂,越亮。需要染色的颜色就越多。红色、蛋绿色、深蓝色、枣红、鹅黄、深黑色...颜料取决于使用的线数。据我母亲说,当时最流行的图案有:北京大花、二页筝、三页筝、四页筝、方格格、直条等。图案是根据布料的可用性决定的,被套、被子、床单、衣服都不一样。如果以某一种布料背景为主色调,就需要更多的颜料,比如橙色、紫茄子、靛蓝等...那时候,卖颜料的街头小贩特别受欢迎。给线染色的步骤比较简单:烧开适量的热水,加入颜料使其融化,将包好的线圈浸泡在里面,携带一根长绳头,不断翻转,用手摩擦,使着色均匀。但是如果是织白布的话,这些步骤就不用费心了,可以直接进行下一步。
3.纸浆生产线
换下来的棉线比较软,为了让线坚韧结实,也为了让每一根。
为了让线能穿进织布机上铁锤的小孔里,就要把线浆化。就是在锅里搅拌很多稀白面糊,舀到盆里,放一串白色的线圈圈,如果染了,就直接放在潮湿的湿地里,用绳子拎着用手一个一个搓均匀,然后拧干多余的浆,再一个一个挂在竖起的横木上,晾一晾,然后双手插入线圈里, 用力往下拉,然后把剩余的果肉挤出来抹匀,双手继续插入线圈。
4.弯曲的
这是一项室内工作,需要使用抑车装置,带圆孔的小啊木矮凳,风车,木椽(四根木棒相互穿插,中间上下各有一个圆孔用于缠绕的装置)。)等工具。操作:将风车插入小矮凳面板中间的圆孔中。风车由干燥的线圈支撑,木筏插入灭火车伸出的铁棒中。在线圈上找出一根线头,系在木筏上。用手转动木排带动风车转动,线绕木排一圈又一圈,直到绕够为止。这是子午线的连线。
5.弯曲
这个过程很有意思,很有活力,至少需要三四个人来做。首先,在一个宽敞的地方,无论南北东西方向,两端之间都要有一个适当的长距离,甚至短距离要钉一排木楔。然后,在木椽缠有铁丝的一侧,要在右侧外一尺的距离钉上一根高高的木橛子,名为绞铁丝桩,相当于固定星星。木阵搭好之后,就该把木椽缠上线了。白布简单,反过来放就行了。图案必须严格地小心放在正确的位置上。位置确定后,逐个穿线。木筏上方挂一根带滑箍的木杆或竹杆。将木筏上的线头穿过上面对应的铁环,一根一根握在手中。在所有的线被抓住后,它们被打成一个活结,挂在固定的喜达屋板钉上。然后,抓住这一束线,开始向另一端跑去。一边的人把递过来的线挂在最里面的木楔上,然后反方向跑,这样挂线。再次挂好后,线人会左手抓住线,右手依次将椽子上的线绕在四指上,然后挂在独立的固定板星木上。反复重复以上动作,直到筏子上没有线头。在这个过程中,跑线人必须由年轻人来承担,非常耗费体力和脑力。挂线的人得小心了。他们不能反方向上下挂线,不然就得一步一步往回走,重新挂线。线做好了,就要把这一捆线的末端打个活结,拿在手里,开始缠在胳膊上,最后绕成一个大球,装进一个大布袋里。下一步是上织布机。
6.刷线
线过了之后,就要把线绕到织布机上的花筒上。首先将曲球放在平板上,用重物压住。其次,用细绳将线束头均匀地展开,牢牢地系在持花卷轴上。然后用草刷或硬棕刷轻轻垂直刷线,将线束一根一根展开。刷完一段后,用一对绑好的木十字棍,根据铁丝的位置,将铁丝上下分开,使铁丝分成两层。每刷一段,就把木棒往前移。然后,转动盛花卷轴,将所有刷好的线缠绕起来,依次前进,直到经纱结束。这个疗程大约需要一天。
7.在线织机
完成了前一个环节,就到了最重要的操作——把经线绑在织机前面的卷轴上。这个过程比较复杂,首先要知道织布机的结构:非常结实的方形木架,从前到后数:(1)座板。在织机两侧的长木架上水平放置一块比较结实的长木板。人们坐在上面,用脚踩踏板,拿着梭子,开始织布。(2)踏板和铁锤。座位下面有两个踏板,踏板上系着两对带经线的铁锤。铁锤由木架顶部的支架带动,交替踩踏踏板,带动铁锤内的经线上下交替交叉。每次穿越,上下穿梭一次,布就渐渐出现了。如果是有花纹的布料,就要在织布机右侧的长桌上放上不同色线的梭子,按照梭子的数量依次使用,直到出现完整的花纹,可以重复前面的动作。织这种布需要注意。一旦色线数量多了或少了,就得重新织,否则不好看。(3)绳架。铁榔头前面,是一个微微弯曲的两指木板,上面有一个工具,长齿密如梳子梳子。我们这里好像叫它“柱”。穿过铁锤孔的线要依次穿过上缝,每缝一根线,然后将穿过的线绑在座板上方的卷轴上,编织原型就完成了。每踩一次踏板,就往自己的方向拉拉板,压住穿梭而过的线。会发出很大的噪音,是织布机特有的。(4)持花卷轴。它位于织布机最后一端的上方,因卷轴两端交叉的木棒像盛开的花朵,故取其名。它的作用是将刷过的、散落的经线缠绕在它的周围,然后将左边的线端一步步操作到织机的前部,直到可以开始织造。简而言之,织布机操作的原理就是杠杆作用。
8.开始编织。
织布机设定好了,就该织布了。上面已经详细介绍了织造操作,需要补充的是,在织好的布的底部中间要用弧形弓,即两端的尖端要穿过布边,以保持布面平整。这里只重点介绍转笼捆绑(取其读音)。它是一根大约五厘米长的小竹筒。需要插在纺车左端的尖木轴上,摇动纺车的手柄,将浆过的树干在竹筒中间旋转,旋转出来的形状为锤状。用一根柔韧的短实心竹签(梭心)把所有的线串起来,插在梭鼓肚中间两端的小孔里,上面的线头从梭身前侧的圆孔里抽出来。织造时,为了纬纱来回穿梭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相当于“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中的“东风”。
在整个过程中,女性最乐意卸下布料。只要线轴上有足够的长度,就有必要将其切断。是满满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之后,将剩余的布头重绕,循环重复,直到线的末端。一台木制织布机,看似结构简单,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上述每一件物品在把线变成布的过程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作为能工巧匠的智慧。
在我的记忆中,母亲勤劳,除了做鞋,就是织布。穿过子午线的身影,梭板发出的嘎嘎声,纺车的纺笼发出的嗡嗡声...深深地铭刻在我的记忆中。她织了许多块布,白色的,有各种各样的图案,并排放在一起,整齐地装在塑料袋里,堆起来有两英尺高。当时她问母亲为什么要织这么多布,母亲笑着说:“除了自己用,以后还要给媳妇和出门的媳妇多做些被褥……”但是,等那天孩子真的到了,就不会用了,因为都是买现成的衣服,一两件集就冲下来,什么都有,颜色款式都比较好看,比较柔和。母亲的手织布成了“古董”,只能陈列,直到现在还剩下不少。
有一次我去看我妈,她正在房间里整理衣服。看到棉布的时候,我又提起了这个话题。我妈笑着说:“谁知道社会发展的这么快这么好,一转眼都买好了,什么都准备好了。你们这一代都掉进蜜罐了,不用再吃苦了。如果你拿不动针或线也没关系。你不必担心你的家庭生活。哈哈哈……”妈妈的话让我很开心,很幸福,很甜蜜的生活在这个幸福的社会里。
现在衣柜里都是衣服,每年都不一样。大衣、风衣、毛料衣服、打底裤、阔腿裤、牛仔裤、直筒裤、衬衫、短袖、裙子、旗袍、保暖衣服、羽绒服...又轻又漂亮。穿起来多好看的风景啊!
女人,男人也是...
吃饭是人最基本的生存条件。这些不断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翻天覆地的提高。生活的细微之处也能体现一个国家的强大和富裕,也能体现人民幸福指数的巨大差异。旧衣服,旧的是新的,二的是捡来的,缝缝补补又是三年;新时代的衣服,老大新,老二新,大人小孩一年四季都是新,新,新...
贫穷苦难的时代真的一去不复返了,早就一去不复返了。
有一句话真的很好:世界还是那个世界,但是中国,今天的中国,已经不是以前的中国了!
作者简介:李文华,网名,普通。演金县马庄乡宋庄小学教师,爱好阅读、写作、音乐和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