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红包怎么发出仪式感(春节“红包”百花齐放 传统仪式感“不打折扣”)

(春节下基层)春节“红包”花团锦簇,传统意义上的仪式感是“不打折”

兰州,中新。本报北京1月25日电(艾青龙徐雪)随着春节的临近,人们正忙着准备迎接这个中国最盛大的传统节日,11岁的毛依林也对这个节日充满期待。每年攒“压岁钱”是她不变的“仪式”。

发红包怎么发

压岁钱作为春节相对固定的习俗,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其形式是“百花齐放”。

连日来,记者通过采访发现,公众对“拿新钱发红包”的偏好不减。65岁的兰州居民王志杰(音译)像往常一样,每年春节前夕都会去银行兑换新钞。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给孙子孙女的红包自然也变得‘大’了,这和我小时候很不一样。那时候条件有限,只盼着过年穿新衣,吃顿丰盛的。”王志杰说,现在,当给远方的亲戚朋友拜年时,也将采用电子红包的方式。

“90后”孙小芳是中国建设银行甘肃省分行营业部的大堂经理。谈到“压岁钱”,她说,虽然电子支付普及后很少用现金,但很多人会特意准备新钞发红包。



图为兰州市民在银行兑换新钞。徐雪摄

“压岁钱本身就包含了一种特别美好的期待。用新钞的方式,我觉得也是一种传承,可以更好的传递家人之间的爱。”孙小芳说。

在兰州经营小商品的商户刘小敏说,近年来,红包的“花样”和质量都在不断增加和提高。尽管受到“网购”的影响,但门店红包年销量在1500个以上。

兰州居民华(音)更喜欢给自己的孩子送上亲手做的礼物。“因为孩子还小,家里的电子支付习惯让他对现金的概念很模糊,所以他选择自己喜欢的玩具配件作为春节礼物,孩子也很开心。”他说。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侯在接受中新社和记者专访时表示,压岁钱的发展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比如在物资匮乏的60年代,包括他在内的同龄人,如果过年收到糖果就觉得很满足。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穿新衣戴新帽成为过年的‘仪式感’,少量新钞逐渐被用作压岁钱。”侯说,如今,压岁钱不再是过年的“标配”,它的形式在很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但不管怎么变,都表达了一种美好的含义。(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