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媒称,电信诈骗层出不穷,大陆APP提供商推出“手机小号”服务,提供虚拟电话号码作为会员,让用户避免真实号码外流。但也有人利用手机小号不易追查的特性,钻空子或成为法外之徒,导致召车逃单、骚扰他人或不记账发短信等恶意行为。
据台湾省《旺报》12月7日报道,据出租车经营者表示,由于打车平台允许“乘客先上车后付费”,司机通常不会强迫乘客下车前付费。有些人故意钻这个空子,用手机的喇叭打车,坐公交后再注销虚拟号。从那以后,在into thin air中,没有人在后台询问车费。
“就算每次车费后都有催款按钮,按多次也没用。”司机说,当他给对方发短信提醒付车费时,得到的回应是“没钱,你打算怎么办?”他直接把司机拉进黑名单,电话要么不接,要么改成空。
被骗多次后,司机才发现,这些坐霸王车的司机都是花了几块钱申请了“小号”注册用车app,然后在坐几百块钱车费的时候取消小号,拒绝支付车费。因为无法辨别手机号是机主还是头像,平台或司机都很难提前防范。
不良电子商务狂热电话
报道称,除了用小号乘车占人便宜,还有人用小号发短信或打电话骚扰、辱骂他人。因为小号随时可以申请,即使前一天上了黑名单,第二天对方又用另一套小号打来电话。很多不良电商卖家,如果消费者对其服务给出差评,就会用小号来隐藏身份进行报复。因为取证难,买家苦不堪言,甚至妥协把差评改成好评。
小号就像一把双刃剑。虽然方便了普通用户,但也给了骗子方便,成为了作恶者的帮凶。消费者很担心。有心人可以利用小号的隐蔽性,越过谁的电话等黑名单或过滤号码APP的屏蔽,从事商业推广、诈骗、骚扰等行为,使得很多人不敢轻易接陌生号码,对电话沟通更加不信任。
小号是指通过APP技术和服务,在不改变原号码的情况下,使用一组或多组虚拟手机号码,以满足工作或对外事务的需要,从而划分私人领域,隐藏个人真实身份,或避免个人信息泄露、骚扰、攻击或诈骗。概念就像会员或者防火墙,但前提是你有一张可以识别用户身份的实体手机sim卡。
欺诈难以防范
据报道,虚拟sim卡在mainland China的应用正在发酵。目前网络APP平台上有很多所谓的手机小号、临时号、一卡多号等软件,基本都属于虚拟sim卡的概念,以实现一卡双号或一卡多号的可能,在电信风险较高的情况下,带来了更多的变数和争议。
“黑名单要失效了!”很多网友知道手机小号后,他们的直觉是,过去用黑名单就能避免的烦人营销电话,现在可能就失效了。运营商一天一个虚拟手机号,不仅降低了换号成本,还让黑名单失去了过滤功能,诈骗电话更加防不胜防,隐私保护神器也有可能变成骚扰神器。
虚拟sim卡应用不必经过电信运营商,在app中注册支付即可获得一组或多组号码,虚拟号码提供的服务可以接听、通话、发送短信,功能与实体sim卡完全相同。目前很多app,如阿里小号、手机小号、亲心小号,都进入了虚拟sim卡服务的竞争。
报道称,与实体sim卡不同,小号只收取服务费,通信费仍算在真实的sim卡上。而APP电信运营商认为手机的小号不能单独存在,还是需要一张实名登记系统的实体sim卡才能使用,所以警方还是可以通过系统后台查到小号申请人,也不怕有兴趣的人滥用。
内地法律界人士认为,提供手机小号服务平台,一旦出了问题还是需要承担法律责任的。但从实践角度来看,由于手机小号难以识别,接收方很难投诉或维权。即使有投诉渠道,也很难查出是哪个APP给小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