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拼多多起诉各大网络平台律师交涉未果,引发热议。有人大喊“终于有人对拼多多做了什么”。
大概就是这样。上海某律师参与拼多多“免费砍价”。经过几轮抽奖,页面提示“砍价进度超过90%,砍价将最先成功”,然后继续提示“邀请好友抽奖成功”。
他试着把链接发给了几个朋友,进度真的提高到了99%,这让他觉得这次自己运气不好,花了很多时间把链接发给了很多微信好友。结果几个小时过去了,进度始终是99.1%。
【/s2/】他重复了同样的操作,又参加了其他几个产品活动,结果也显示是第一,但是进度没有一定的变化。
图/网络
一气之下,他将拼多多运营商公司告上法庭,认为拼多多涉嫌违反诚信原则,利用虚假数据隐瞒规则,利用人性弱点让消费者完成拼多多设定的各项任务,只为增加其APP活跃度和收入,构成欺诈,严重影响社会风气。
相信大家都有这种苦恼吧!最近拼多多推出免费300元活动,微信群里充斥着各种“求助”消息。群消息可以选择性忽略,但个人好友很难忽略。甚至还会发一些久违的链接,边肖还得为此专门下载拼多多。
图/网络
利用「消费者心理学」吸引群众其实拼多多从最初的发展就掌握了“消费心理学”。
当消费者无法判断商品价值的高低时,会选择一些看起来相似的商品进行比较,而相似的商品在最低的平台价格上更受消费者青睐。拼多多迎合了这种消费心理,采取大额补贴,低价渗透消费者心理,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获得了超出预期的感受。
大多数人倾向于选择大折扣产品,因为折扣后的价格比原价低很多,这似乎相当于购买价格比心理预期低很多。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个敏感性和适应性的原则。心理学家提出了“促销敏感”的概念,即“商品不仅便宜而且折扣最大”。由此可见,拼多多不仅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消费者,而且折扣本身就很吸引人。
图/网络
“免费砍价”、“天天拿现金”是拼多多获客的重要武器。这种看似免费的兴趣魅力在于激起潜在消费者的非理性兴奋。砍价领现金限时24小时,“免费加限时”让用户疯狂。每一个新注册的用户下载注册都能让砍价进度条前进一大步。老用户拿不到免费福利也没关系。毕竟拼多多的核心是获取新用户增加潜在消费。
拼多多的主要用户是中青年女性,她们往往有很大的购物欲望,但大多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但是拼多多显示大部分商品比其他地方优惠。对于国内大部分中低档消费者来说,优惠尤其体现在日用品和食品上。【/s2/】“优待或损失”的消费属于非主观冲动消费。
图/网络
与其他购物平台不同,拼多多没有购物车模式。传统购物平台属于寻找消费者,购物车成为消费的积累,决策会有遗憾。和拼多多在短时间内取消了购物车聚集消费者,以群体模式触发即时消费。这种情况往往会导致人们并不需要那么多商品,却因为当时在平台上看起来很便宜而立刻加入了这个群。
拼多多设置了很短的时间限制,无论是拼团还是砍价。消费者辛辛苦苦的帮忙,商品价格确实更低了,难免会想“如果我不下单,之前的努力都是搞笑的吗?”“如果我现在不买,下次可能就贵了”。
图片/图片来自Pixabay
互惠心理与销售认知的传统利己主义有很大不同。很多人认为微信业务是一种自私的运营方式。通过朋友圈卖高价商品或者发展代理,以赚取可观的利润,属于传统认知的“利己主义”,导致很多微信业务实际上面临朋友圈的“死亡”,很多人排斥微信业务。
品多多有些不一样。属于团购的一种。可以选择发起或参与团购以较低的价格入手商品,可以将低价折扣分享给不同的人。还可以通过“砍一刀”“参与帮扶”等多种模式获得更多优惠力度甚至现金奖励。
发起砍价或帮忙拿现金红包的人成为潜在的宣传者,让朋友对不熟悉的产品产生信任感。这种模式的存在利用了“互惠心理”,人性的利用让消费者乐于分享,平台也因此得到推广。
图/网络
免费的成为了最贵的存在的确,有一小部分用户从参与拼多多的各种活动中受益。但这些用户无论是否获得利益,都为拼多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砍一刀”是拼多多的首创。其使用至今的主要目的是在留住老用户的基础上,大力吸引新用户。只有新用户才能帮人更努力的砍价,只有新客户才能享受到平台更大的好处,比如新注册可以领取多个免费红包。
大多数人坚持邀请朋友来帮忙。毕竟有机会过关的时候谁愿意突然放弃呢?
这种在熟人基础上创造的营销方式,低成本的为拼多多积累了大量的客户。这种方式既保持了老用户的使用频率,又能挖掘出大量的潜在客户。只要你不拒绝微信里任何人的邀请,平台就有能力以平台用户的身份去挖掘你的整个微信列表。
图/网络
但其实很多人对这个优惠并不感兴趣,或者说他们已经看透了它的毒。总之很多人对这种操作非常抵触,很多人选择拒绝微信好友发来的链接。
你不厌其烦的发列表链接,恰好遇到一些抵制的朋友,而这些朋友只是对这种炒作嗤之以鼻。你的社交链条永远会在反复的“邀请帮助”中断开,直到最后。
为了一些免费福利,失去了很多社会关系。这些福利正在为这种损失买单,免费成了一种昂贵的存在。
对于“律师因讨价还价未能起诉拼多多”的消息,大部分网友拍手称快,理由如下:大部分人根本得不到免费的好处,却还在被广泛推广;一个朋友发来链接,想帮忙砍价,不想点,但是觉得正常的社交被破坏了...不管是什么原因,还是有很多人愿意合作“占便宜”。
边肖认为,商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利用各种手段推广平台,消费者期望以优惠的价格得到心动的产品,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一切都是为了把握“度”,在可控范围内平衡利益。
一个好的营销策略应该从数量和质量上制定,而消费者的购物思路应该基于实际需求。如果过于急功近利,会适得其反。
作者| up心理学微信官方账号-资料整理:Louise W。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纽约国际展览局(2020年4月)。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下沉用户消费心理分析——以拼多多为例。2020年电子商务和互联网技术国际会议(ECIT)(第28-31页)。IEEE。
2.腾讯新闻。(2021).你和拼多多“免费获得”。来自https://new.qq.com/omn/20210410/20210410A03CW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