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情人节几月几号(真正的中国传统情人节:不是七月初七,而是正月十五)

文/蓝梦岛主

原创文章,已启动全网维权,抄袭必究!

西方的情人节是公历2月14日,而中国传统的情人节是农历正月十五,而不是农历七月七日。

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又称乞巧节、七姐妹节、女儿节等。反正今天不是情人节。近几年,有心人通过牛郎织女的传说,把七夕炒作成中国传统的情人节,真的是一种排场。

在古代,七夕与男女之间的爱情无关,更倾向于成为女性的专属节日。七月初七,姑娘们不仅要拜七妹,求巧技,还要坐着看牛郎织女,祈求姻缘。但是,你不能出去,你没有爱人,一切都是一个女孩独自的狂欢。



封建王朝时期,未婚女子不能出闺房三步,只有正月十五才允许一起出门看灯,享受乐趣。所以,男生女生要么借机找对人,要么幽会,在灯影下诉说心里话。

正月十五,原名元宵节,小正月,元宵节或元宵节,现称元宵节。是农历正月的“正月”,“夜”就是“夜”的意思。因为农历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叫“元宵节”。正月十五是公认的中国传统情人节,因为它创造了无数的仙女美人和爱情故事。

元宵节的浪漫和热闹与爱情紧密相连,多少文人骚客都曾用元宵之夜来表达自己的爱情。



比如欧阳修的《健检·元熙》:

去年大年三十,花市灯火如昼。月亮升到柳树上,黄昏时他和我幽会。

今年大年三十,月和灯依旧。再也见不到去年的老朋友,眼泪的泪水都湿透了衣服。

再比如辛弃疾的《玉案·元玺》:

东风夜花木千。更吹,星如雨下。宝马雕花车气味满路。笛声声,玉壶灯,鱼龙舞通宵。

飞蛾,雪柳,金缕缕。笑着,笑着,香着。人群成千上万次寻找他。蓦然回首,那人就在那里,灯光昏暗。

这两部令世人惊叹的千古佳作,都描写了袁夜宵的场景,都与爱情有关。

除了诗词歌赋,传统戏曲中也有很多关于元宵节的爱情故事。比如梨园戏《陈三五娘》,元宵节元宵节男女主一见钟情。比如《春灯谜》中,宇文艳和英娘在宵夜时秘密结婚终身。再比如,历史上的乐昌公主和她的爱人徐德言也是在元宵节晚上第二次约的。



再来说说元宵节两千年的历史演变,一步步充满历史印记。

早在西汉初期,农历正月十五就是国定假日,司马迁在《史记·乐书》中记载:“汉人常在农历正月去易欣甘泉庙,黄昏拜庙,直至明末。”那是汉武帝正月十五晚上在甘泉宫祭祀神灵的。

东汉永平年间,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晚上在宫殿、寺庙里燃灯示佛。从那以后,正月十五就和灯联系在一起了。

南北朝时,梁武帝·萧炎信仰佛教,在他的进一步影响下,元宵节开始流行。

随着唐代经济的繁荣,为佛燃灯不再是皇室和寺院的专属,普通百姓家庭也加入进来。因此,正月十五晚上,在全国各地,家家户户点灯,过元宵节就成了一种民俗。



此外,元宵节的名称也经历了千年的演变过程。

起初,元宵节没有特别的节日名称,但它被称为第一个月的第十五天,第一个月的前半个月或月亮。

隋朝以后称为元熙或元野。

唐初道教兴盛,道教有“三元论”,即末元正月十五,中元七月十五,下元十月十五。此后,正月十五也被称为“上元节”。这个名字由来已久,影响很大。

情人节几月几号

直到晚唐才真正确定元宵节的名称,但宋代以后又叫“灯节”,清代一般叫“灯节”。



元宵节习俗:

元宵节是最具仪式感的传统节日,其热闹程度不亚于春节。在每年的正月十五,中国人有赏灯、吃饺子、猜灯谜和燃放烟花的习俗。此外,元宵节活动还有不同的地方特色,如打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

在众多的元宵节习俗中,作者最感兴趣的是猜灯谜,而不是欣赏灯笼。《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的《吴语禅机》,猜谜语贾政的《伤心预言》。谜是整本书的关键线索之一,比如宝玉谜:“坐南朝北。似忧而忧,似喜而乐。”答案是一面镜子,却折射出自己的命运。



文末有几个经典谜语让你猜:

1、十式成语。

2、Moon Hee——打个地名。

3.加减乘除少——打一个字。

4.云破月,花破影——打一个字。

友情提醒:这些谜语并不简单。我猜一个是丹尼尔。你猜到了吗?欢迎留言。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