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本报晚报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市场。
有消费者觉得今年的“双11”有些冷清。
网购狂欢淡定淡然。
虽然大促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去,但“双11”当天的“华山论剑”已经落下帷幕,各电商平台纷纷晒出成绩单。走过13年的“双11”有哪些新特点?有哪些新的消费趋势?记者昨日对此进行了采访。
冷不冷要看结果。
记者从电商的数据库看到,今年“双11”天猫交易额达到5403亿元,同比增长8.45%,而2018年至2020年,交易额增速分别为24%、28%和85.62%。JD.COM成交额超过3491亿元,同比增长28.58%。2018年至2020年,营业额增长率分别为25.72%、27.9%和32.82%。全网交易额9651.2亿元,同比增长12.22%,未突破万亿元大关,其中两大头部平台交易额占全网总交易额的92.15%。部分平台增长缓慢,加上网民对“双11”的热情,让部分消费者感觉今年的“双11”有些冷清。
网络经济社会委员会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表示:“今年双11是否冷清,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我们觉得确实冷清,主要是用户会产生审美疲劳。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其实‘双11’并不冷清,只是我们感觉这些电商平台在媒体、户外电梯、楼宇等线上线下渠道,尤其是线下投放的广告似乎少了一点。在线上,其实通过各种app和社区平台有大量的导流。从最后的成绩单来看,相比去年还是有很大的增长趋势。”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网络零售部主任莫岱青认为,今年“双11”战线比以往更长,大大缓解了多方面的压力。相比以往,各大平台相对低调,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和用户体验。从各家公司发布的数据战报来看,还是有比较明显的增长趋势,增幅为空。
老年人的积极参与
与许多习惯了各种促销活动的年轻消费者不同,越来越熟悉网购的老年人也加入了今年“双11”的抢购队伍。刚刚在网上买了两盒牛奶和维生素片的王阿姨告诉记者:“我从去年开始学会网购。今年‘双11’看到有特价高性价比的日用品,我们就买了很多。”王大妈还说,现在她身边的老姐妹几乎都用手机买东西。不仅有人教小区里的每个人,运营商也教老人在交话费时如何使用智能手机。记者发现,很多银发族对“双11”的关注度和参与度都很高,在随机采访的几位老年消费者中,几乎所有会网购的都参与了“双11”期间的抢购。
戴青认为,“双11”已经进入第13个年头,年轻用户趋于理性,电商促销更加频繁,对用户来说很正常,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双11”各大电商平台纷纷推出老版,可见老人们越来越喜爱便捷购物。老年人网购生活用品的习惯逐渐养成,也可以看出老年人正在适应基于互联网的生活。
国内产品实力提升
今年,“双11”、“国货”、“国潮”成为大众消费品的关键词。更多的国产品牌受到追捧,大力度的促销吸引了很多消费者的目光。
莫岱青表示,国潮兴起的背后是国货的推广,“双11”是国产品牌打开市场的重要途径。目前很多国产品牌低价吸引流量,短期内是有效的。但是,低价只是吸引用户的手段。在获取用户的同时,国产品牌也要转型。长期依赖低价是不可能的,应该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和用户体验的提升。她表示,未来国产品牌要逐步进入升级阶段,产品设计和研发要成为关注的重点,这样才能提升核心竞争力。另外,在流量方面,要逐步发展多元化渠道和自有渠道,减少对单一渠道的依赖,从而降低营销成本,为品牌未来发展减负。
记者阎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