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导语:中老年人上网困难的情况并不少见。因此,如何拉近中老年人与互联网的距离,实现老龄化转型的目标,成为社会和企业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但近年来,网络上中老年人的身影越来越常见。这时,如何防止中老年人接触互联网时被“套路”,就成了另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印象中的中老年人在网络世界中存在感很低,但这两年这种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公开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老年人上网速度是整个移动互联网的1.6倍。近年来,中老年网民比例大幅上升。
爱上网络,追时尚,拍视频...很多老人不再为老人服务,而是紧跟时代步伐和社会潮流。很多人能明显感觉到,越来越多的老人出现在手机常用的app里。其中,微信、Tik Tok、Aauto Quicker等app是老年用户拥抱数字生活的催化剂。
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甚至成了“网瘾少年”,在短视频、交流、游戏、k歌等各大app中自得其乐。
与银发群体息息相关的银发行业,近年来也备受关注。
在大环境下,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中老年群体将成为互联网巨大的增量群体。他们是互联网头部公司的必争之地,也是很多瞄准中老年用户的创新公司撬动市场的关键。
近年来,糖豆、红松、小年糕等多家专注于中老年人社交的公司相继获得融资,银发群体社交的市场需求正在被进一步挖掘。押注旧市场的战斗号角已经吹响。
但与此同时,与被称为“互联网原住民”的年轻人相比,面对光怪陆离的互联网世界,银发群体显然在应对各种“潜规则”上有些吃力,容易被各种互联网产品“定向”操纵、欺骗,甚至割韭菜。
一、被打破的数字鸿沟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不时提到“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由血缘和地缘联系在一起,形成核心的强关系圈,成为个体社会支持和归属感的主要来源。中老年人成长的年代,属于典型的中国式“熟人社会”。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家乡,选择“流动”的生活方式。工作生活对闲暇时间的压力也让他们更习惯于网络社交活动。
在空嵌套的趋势下,家庭成员之间面对面交流的次数少之又少。如今,中老年人很难将自己的交际圈局限在“熟人”中,接触网络成为了必不可少的选择。
但一直以来,很多中老年人都有些不习惯互联网环境。他们在厚重的互联网围城中被孤立、失语,逐渐成为被网络社会边缘化的“数字难民”。
互联网时代中老年人是否被淘汰?其实不一定。
“不会玩”和“学不会”是中老年人接近互联网的核心障碍。然而,社会在被数字化快速改造的同时,也迫使中老年人跳出舒适区。与孩子强烈的交流需求和与同龄人的社交需求迫使他们上网。
大多数中老年人上网的第一体验就是微信。
在微信上,中老年人通过语音、视频、红包、点赞、评论、文章转载等方式,比年轻一代更加活跃,突破了传统的家庭生活,达到了被情感关心和呵护的目的。
但玩微信只是打开了网络屏障的一个小缺口。疫情爆发后,“数字革命”的步伐快速向前推进,让中老年人尤其是老年人还是太慢了。
为了解决他们上网的问题,2020年11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有效解决老年人使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针对出行、消费、娱乐、医疗等服务场景,教授老年人如何使用数码设备和体验。
近两年,在政策的鼓励下,很多企业对产品进行了“适老”改造。各大手机厂商纷纷推出字体大、体积大、电池容量大、操作简单等功能的手机。互联网公司也纷纷推出更适合中老年人的“老年人模式”和“老年人友好模式”,为中老年网民数量的增长按下了加速键。
CNNIC统计显示,截至2021年6月,50岁及以上网民占比28%,较2020年6月增长5.2个百分点,是各年龄段网民中增长最快的群体。
中老年人“网盲”的尴尬局面也有所改变。与之相关联的银发市场已经从前几年的低活力、低潜力变成了“朝阳产业”,受到了企业和资本的欢迎。
事实上,在更早之前,中老年人就是目标群体。自2018年淘宝推出“家庭淘宝”以来,各种老化版本的app陆续上线。美团推出线下订票关怀版专区,线上头条版,百度app启用语音搜索功能和语音播报功能...从技术层面填补“数字鸿沟”。
现在大量的“新老人群”群体,不仅手机用起来得心应手,上网需求也很大。有些老人甚至沉迷于短视频和网络游戏。此前“一名60岁老太太凌晨三点玩《王者荣耀》,与赵云共杀五人”引发热议。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后流行时代互联网老龄化研究》报告显示,与2017年和2021年的调查数据相比,老年人觉得自己离不开互联网的比例从57.50%上升到93.67%。
二、立足微信、攻占抖快把时间拨回到2012年4月,微信发布4.0版本,正式推出“朋友圈”功能,从而俘获大量新用户。
次年春节之际,微信红包在亲朋好友间口口相传,改变了移动支付的格局。
抢红包和表情已经成为微信用户的新表情。2015年,微信用户数迅速增长至5.7亿,2016年增长至7.7亿。这个庞大的数据很快就覆盖了大量的中老年人。
大多数中老年人把微信当成各种信息的集散地,这也形成了他们喜欢在亲朋好友群里发鸡汤的刻板印象。
《中老年人互联网生活报告》显示,超八成中老年人会在微信上发表情包,在朋友圈赞,领取或派发红包,近七成会拍摄转发小视频,25%的中老年人会制作手机相册,20%的中老年人会制作微信表情包。
根据2020微信开放PRO披露的数据,截至2019年9月,微信月活跃账户达11.51亿。如果排除12岁以下和70岁以上的人群,微信早在四五年前就普及到了每一个中国人,包括50-70岁的中老年人。
当然,中老年人对社交的探索并不止于微信。如果说微信是他们接触互联网的训练基地,那么Tik Tok和Aauto Quicker就是他们社交的大舞台。
生活在农村、工作在一线城市的周倩发现,短视频对于父母和阿姨们的生活和社交是不可或缺的。
他们几乎每天都会花一两个小时在Aauto Quicker或者Tik Tok刷搞笑视频、新闻资讯、同城视频等。,既能娱乐又能“赚钱”。
不仅如此,父母的创作欲望也极其强烈。所有大大小小的东西都要拍照,然后送到阿托法斯和Tik Tok。他们时不时要看看点赞和回复消息,乐在其中。
据网上公开数据显示,近年来,40岁以上用户对短视频应用的使用率增长了12%,且仍处于高增长状态。
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走上舞台,开始更快地使用Tik Tok和Aauto来记录他们的生活。他们被称为“新一代老年人”。
《2021年中老年人短视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超过六成的受访中老年人认为短视频“增加了他们的生活乐趣”,近25%的人认为短视频方便他们“关注朋友动态、与朋友互动”、“增进与子女的沟通”。
在短视频平台上,很多老人也喜欢分享,甚至成为网络名人:每天时尚精致的北海爷爷,在田间唱歌的本良叔叔,活到老美的时尚奶奶团...就连济公的游本昌爷爷也活跃在短视频平台上,这些网络老名人进一步颠覆了社会对老年人的刻板印象。
在以Tik Tok和Aauto Quicker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中,由于年轻用户数量没有增加,中老年用户正在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两大社交平台都在积极布局中老年人社交生态。
Aauto Quicker本身就包含了很多中老年网络名人和内容,在运营上非常注重养生、广场舞、书法等内容来吸引中老年用户。
数据显示,早在2019年,Aauto更快广场舞的视频就突破了3.5亿参与人数,800亿次曝光,10亿次赞和评论。
关于Tik Tok老年人的内容也逐渐跟上。事实上,中老年用户已经成为Tik Tok和Aauto Quicker多个头部账号的重要粉丝,如Tik Tok的情感头部账号“涂磊”,41岁以上粉丝占比34.68%;以唱歌抖脸的美食博主“棉棉姐姐”为例,41岁以上粉丝比例高达54.71%。
不得不说,Tik Tok、Aauto faster等互联网app已经成为中老年用户社交、消磨时间的工具,甚至成为app“防沉迷”的重点对象。
三、银发人群捧红新产品在新消费产品大行其道的时代,Z世代年轻人的现状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年轻人的社交app有几万个,语音社交、灵魂社交、匿名社交的模式也在不断翻新。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直以来,中老年人的热门社交圈都是微信、Tik Tok等全民参与型app,而针对老年人的app又单一又可怜。
据易观千帆统计,截至2021年8月,全网过万的社交app中,41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0%的产品只有1531款。
但中老年人的社交需求并不一定弱于年轻人,“不满老”是很多人的心声。
新一代退休人群对生活品质和内容娱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也有很强的消费意愿和能力。他们不仅有一些闲钱,而且可以自由安排时间,对社交有非常强烈的需求。
近年来,系统性的人口结构变化为中老年社交产品提供了更为肥沃的土壤。除了大部分巨头已经开始照顾中老年用户,针对垂直中老年用户的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入软件商城。
有投资者说,“人类在18世纪发现了孩子,19世纪发现了女人,20世纪发现了老人。”这个时代,老年人并没有被淘汰。相反,中老年人成为挖掘内需、促进消费的“增量市场”。
目前市场上已经陆续出现了一些专门的中老年app,第一个就是深受大叔大妈们欢迎的广场舞app。
其实早在七八年前,广场舞赛道最鼎盛的时候,市面上就有60多个广场舞app,但最后都没有探索出长期的商业模式,赛道很快就沉寂了。
其中,幸存的领导者糖豆是最早进入养老市场的广场舞app之一。2019年完成C轮融资,截至目前累计1亿美元融资。
其创始人伯德在2010年建立了生活视频网站Tangdou.com,广场舞只是其中一个渠道。但在没有刻意推广的情况下,广场舞成为了网站上最受欢迎、增长最快的内容类别,于是糖豆就发展成了一款以老年人为主、以线上广场舞为主的APP。
同年,专注老年群体形象制作的小年糕完成D轮融资。
年糕原本是制作音频专辑的工具。2015年建军节,微信官方账号推出纪念1998年抗洪的视频内容。这个内容在微信的老同志中疯狂流传,引起了大量同背景用户的共鸣,吸引了大量用户。当时微信官方账号只有四五万粉丝,这个视频的点击量达到了1600多万。
经过这次爆发,小年糕开始嗅到中老年用户市场的潜力,进而推出具有时代感的内容,比如知青题材。此外,很多用户生产出更多带有时代印记的UGC内容,吸引更多有相同体验的人加入,形成连锁效应,小年糕中中老年用户占比一度超过80%。
从去年开始,一批专注于老赛道的创业公司也获得了融资。
首先,去年3月,专注于银发娱乐电路的共聚科技完成了数千万人民币的Pre-A轮融资。在罗浩科技拿到融资后不久,针对中老年人的新型消费品电商品牌米茶公社也在2021年7月完成了1000万人民币的融资。
今年1月初,中老年人社交APP洪松宣布完成1亿元A+轮融资,专注于中老年人兴趣社区。
社区兴趣是中老年人社交APP的亮点。去年的元宇宙,第一要素是彼此的身份,是社群。
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兴趣和圈子是满足社交需求的两个锚。所以兴趣课程和UGC内容是中老年社区产品的主流内容形式,同时也要有一定的社交入口。
去年8月,洪松学派脱离微信生态,推出APP,并更名为“洪松”。洪松APP的社交兴趣涵盖声乐、乐器、书法、绘画、舞蹈、朗诵、健康、数码、英语、旅游等上百个兴趣领域通过搭建平台“小站”和站长运营,实现自我传播和裂变来吸纳用户,让用户在小站参与社交兴趣活动。目前,红松已服务过千万退休老人,站长数千人。
当然,未来中老年用户的市场潜力不仅仅是广场舞和兴趣APP。随着受过高等教育的60后开始退休,中老年人在网络世界中将变得更加时尚和有型。
银发经济正在前行,越来越多的企业家看到了它未来的可能性。押注中老年市场的战斗号角已经吹响,谁都不想掉队。
四、警惕中老年人被围猎“被技术边缘化”的老年人开始新的社会活动,自然是好事。然而,好事背后也有危险。
相对于长期接触网络的年轻一代,接触网络不深的银发族对虚拟的网络世界有着更深的兴趣,因此一些互联网公司为了获得增量,开始将目光投向中老年人。
中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时,经常会出现各种显示“内存不足”、“病毒威胁”等的弹窗。点进去的话,可能会不自觉的安装几个app。
这些app就像病毒的传播一样,潜入一些不太懂手机安全和维护的中老年手机,甚至继续成倍增长——点开一个,不一定被任何弹窗或内容吸引,悄悄植入几个app,都是等着他们有一天点开,为DAU贡献一些数据。
骗他们下载APP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一些不法分子向老人挥舞镰刀。
他们深入研究了中老年人的心理,布置了多种猎杀中老年人的套路。
或许在一些恶意的互联网“老手”看来,作为“新手”的中老年网民的真正喜欢和焦虑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人生临近终章的感觉;二是对积少成多思想的执念;三是挥之不去的孤独。
因此,他们提供了三种诱饵:一是保险和医疗保健;第二,理财和红包;第三,聊天结婚。
之前也有人线下卖保险,保健品,和朋友聊天,婚恋,反复翻出空中老年人的钱包。不过,这一次,三大诱饵被“数字化”,搬到了网上。
据媒体报道,一些老年人在应用旅游购物类app时,会被一些偶尔出现的广告所吸引。他们点击三次,点击两次。最后,他们有一份保险。然后他们会在没有通知的情况下每个月自动扣费,半年被扣几千块钱。吸引他们点击的往往是“领红包”、“正月1元”等噱头。
一些老人被鼓励学习财务管理课程。一开始他们说可以自由学习。结果忍不住劝他们买了价值近3000元的“精品课程”,那些课程的内容都是从网上抄来的。
还有专门打感情牌的陪聊、交友app,让很多中老年人深陷其中。
“黄阿姨和假靳东”事件当时闹得沸沸扬扬。事情的起因是,江西一名60多岁的妇女声称在Tik Tok遇到了“靳东”,甚至想与现任丈夫离婚并与其生活在一起。当然这是一个乌龙事件,但却导致了很多假明星欺骗老年用户的案例。
他们发布短视频,盗取名人的照片和视频并配音。有的还有口音,短视频像素不高,甚至还有笨拙的抠图。
也许在网络世界驰骋多年的年轻人看来,这样的骗术并不高明。但对于不熟悉网络环境的老人来说,嘘寒问暖的“假靳东”足以吸引情感需求强烈的老人。
然而,前段时间在网上流传的一个针对中老年人的社交APP“来鱼”上投放的一个短视频广告,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没钱没房没车,没找到小姐姐,就在《来见见》上谈了几次...这里的女性有多活跃?一上线就有美女主动找你视频聊天,想聊什么就聊什么……”
一个中年大叔在镜头前搂着一个火辣的年轻女子,赤裸裸的在“来见面”上表达自己的搭讪经历,很屌丝。
不可思议的是,这种“看不见”的社交软件广告在短视频平台上并不少见。虽然为人诟病,但数据并不具有欺骗性,点赞量上万次。其推广的社交软件甚至已经在软件商城下载了近千万次。
但实际上,在这些交友软件中交友并没有那么容易。在类似APP注册账号后,会有很多“美女”主动过来聊天。但是当聊天进行到高潮时,系统会通知用户需要充值金币才能继续聊天,每条消息花费8金币,或者需要充值会员解锁权限。
日常生活中,老年人交友、相亲的需求不仅出现在电视上,也出现在各大互联网社交平台上。一旦遇到这类交友软件,一些信息筛选能力较弱的中老年人,就会在平台的引导下,不小心“一掷千金”。
与年轻人使用陌生社交app将好友与兴趣爱好进行匹配的需求不同,单身银发族对陌生社交app的需求往往是真实的,并向“抢钱”的方向或趋势发展,他们大多在交往过程中毫无准备。所以在“真爱”面前,一些中老年人会为对方的好感买单,这也给了市场上一些应用收割中老年人钱包的机会。
除了骗子肆意横行,微信微信官方账号和短视频平台的一些“假鸡汤”和挑拨离间的视频,更是让中老年人的判断能力一落千丈。
当他们观看视频时,他们无法将自己从视频的主体中分离出来。他们很容易自我替代,最后自怜自艾。
或者和视频主体做不必要的比较,然后不平衡导致内心的挫败感,最终影响家庭和谐。甚至,还有一些视频,以老人和子女的关系为主题,看似合理,实际上却传递了一种阻碍家庭和谐的错误价值观。
也许是虚拟的网络世界让老人们在手机上找到了慰藉。社交、娱乐、生活等。看似比以前简单,但没完没了的套路往往比现实世界更复杂,更难分辨。
如何在严格监控下,健康安全地利用互联网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社交需求和情感需求,是数字时代需要考虑并付诸行动的关键问题。同时,社会也需要给予中老年人更多的情感关怀,用更健康的方式弥补他们内心的空白。
作者:朱零;编辑:马岐;微信官方账号:商银社(ID: shangyinshecj)
本文由@商隐社原创发布。每个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图片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