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三个人的微信群名 50岁(植物认养、植物社交,一棵植物如何改变城市人的生活方式?)

本报记者王宇

中国人自古就有清明节插柳种树的传统,这是植树节的最早雏形。

1979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正式将3月12日定为全国植树节。号召全国各族人民“人人动手,年年种树,愚人移山,持之以恒”。直到今天,我们迎来了第44个植树节。

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人越来越少的大城市越来越多。2017年,上海按照全国绿化委员会制定的《全民义务植树责任形式管理办法(试行)》在互联网+试点义务植树,以“线上认种认养”取代“线下实体植树”。

现在,市民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和网站在线注册,选择需要认养的植物,从而获得纪念电子认养证和电子认养卡。

“网上植物领养”确实带来了很多便利,但人们还是怀念亲手种植的时代。怎样才能在城市拥挤封闭的环境中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草地?如何拉近城市人与植物的距离?在与植物的亲密接触中,它们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带来意想不到的人际关系?

社区里的“植物守护者”

在主流的“植物认养”活动中,日常的照料仍然依赖于公园、绿地的专业人士,亲近植物的机会自然无法满足真正的植物爱好者。但在长宁区仙霞新村街道大金埂社区,这里的居民不会有这样的遗憾。

3月8日,大金埂社区“乐居栖园”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植树活动。社区志愿者陆续来到园子里,认领自己的“一米菜地”。



大金埂社区“乐居栖园”。本报记者王宇图

“将来我会负责这方面的工作。今天,我种了几棵草莓苗,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就能收获一颗大草莓。”志愿者李阿姨在现场收到了人居花园的聘书。她说,她一看到自己就报名了,希望能为人居花园的“菜地”出一份力。

现场,居委会还邀请了绿化种植方面的专家,为志愿者们介绍蔬菜植物的日常护理、病虫害防治等技能。大家分工合作,铲啊铲,扶树扶苗,配合默契。



志愿者收到人居花园的聘书。



居委会邀请了绿色种植方面的专家给志愿者们介绍蔬菜和植物的知识。大金根社区地图

“乐居人居花园”是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和大金庚社区利用闲置地块建设的新型社区花园,于去年8月建成并投入使用。与普通的社区园林不同,人居园林根据居民需求在空内合理划分,不仅改善了社区环境,还为居民提供了休息、社交、自然观察等功能。

“一米菜园”是其中一个独特的设计。有直径一米左右的圆形植物箱。虽然空不大,但是居民可以决定在里面种什么植物。



“一米花园”在乐居人居花园本报记者王宇图

“我们小区很大一部分居民都是比较本地回迁大金的农民,所以很多人喜欢各种花草。但是以前小区没有种植条件,大家只能在家里摆弄一些花盆。花园建成后,我们将开展志愿者动员工作,让他们再次展示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大金埂社区党支部姚书记告诉本报。

据姚书记介绍,目前社区有20名志愿者,平均年龄在65岁左右。“认领”完成后,大家都很热情,提出了很多想法。

“春天,一般来说,我们种青菜,草头,时令蔬菜之类的。等蔬果成熟了,我们会分发给社区里的老人和特殊家庭,和大家一起分享收获。”





居民种植的时令蔬菜和花卉。大金根社区地图

除了种植,志愿者们还负责为社区的孩子们答疑解惑。

“在我们的栖息地花园里,有一条特别受孩子们欢迎的触觉走道,他们可以在那里触摸树皮、石头、黄沙、竹筒等,还有一个秘密温室,里面挂着各种鸟类的“名牌”。如果孩子有什么问题,我们的志愿者会耐心解释。”姚书记介绍。

大金根社区通过“植物认养”的行动,一方面提高了社区居民维护公共环境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有更多的居民慢慢走出自己的小家,不仅亲近了自然,也拉近了与邻居的关系,良好的社区氛围得以建立。



在秘密温室里,居民可以通过墙上的洞观察栖息地的鸟类。本报记者王宇图

“植物社会化”在豫园路

利用闲置地块打造绿色空房,是城市更新的一大创新。但如果社区空太有限,无法装进一个“花园”,城市居民如何亲近自然?

豫园路位于浦西中心。这条路不宽,但不短。它从最东边的静安寺延伸到最西边的中山公园。沿路有时尚的商店和咖啡馆,也有密集的由新小巷和老房子组成的居民区。

就是在这里,2020年,豫园路的网络名人地标“玉巷”变身“开放式菜园”,吸引了众多市民围观打卡。还提出了“植物社会化”的概念。

是的,这里有一个真正的油菜田。记者赶到时,早春三月的油菜花已经开始开花。左手边,“钱庄”外的餐桌上坐满了食客,时尚男女不时在此驻足与他们合影。



俯瞰“傻巷子”中心的油菜花田。CREATER创艺图



这片油菜花田也有个好听的名字,“一方为美”,很快就要盛开了。本报记者王宇图

“一开始是非法棚户区。被拆除后,我们在这里铺了草坪。但是后来发现草坪的价值并没有那么高,因为我们前面的路已经有一大片绿地了,两块绿地同质化非常严重,所以我们想做点不一样的,就在我们还在想的时候,2020年疫情来了,整个街区马上进入冰冻期。”豫园路运营方CREATER创艺品牌中心经理、社趣经理徐银兰告诉记者。

这场流行病无疑对附近的商业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对面的新巷,人们也不敢出街坊,社交活动一片寂静。



早春三月的油菜花已经开始发芽了。本报记者王宇图

“也是在春天,有一天,我们董事长突然说,这个时候,上海的大爷大妈们应该组团去婺源看油菜花了。就是这个不经意的插曲让我们有了想法。既然不能远行,能不能把油菜花搬到市中心,满足大家对春天的向往?”许银兰说。

于是,3000株油菜花从长兴岛移植到了玉祥巷的草坪上。随着花田的落成,争议也随之而来。有商家认为土气的油菜花田会动摇于巷的潮流导向,影响品牌形象。居民怀疑郊区的油菜花能否适应城市环境。

“差不多过了两个星期,油菜花慢慢开了。居民拉开窗帘,发现真的很尴尬。当时感觉就不一样了。”



油菜花盛开的时候,吸引了很多摄影爱好者。CREATER创艺图



周围的店铺与油菜田完美融合。本报记者王宇图

繁花似锦确实带来了“引蜂引蝶”的效果,而且随着疫情的好转,越来越多的居民开始走出小区,来到花田赏花、拍照、休息。与此同时,商家和艺人也加入了“吸花”的行列。正如它的名字“一面是美丽的”,出现在时尚街区的菜地,看似格格不入,却让人感到温暖亲切。



商家和艺人都加入了“吸花”的行列。CREATER创艺图

“6月油菜花开后,居民又问我们,接下来还能种什么?可以种果蔬,或者郁金香等花卉吗?于是,我们搬来了145个植物箱,邀请居民、商户、周边学校团体以及对豫园路生态自然感兴趣的伙伴组织,一起思考下一步该种什么。”许银兰说。



油菜花盛开后,种植箱将被放置在现场,供居民认领。CREATER创艺图

“植物社会化”就是在这种环境下提出的。参与方式也很简单。个人或家庭选择自己喜欢的植物,认领种植箱,负责日常照料,最后通过美食创作等形式分享到社区。

“我们有一个微信群,现在有200多个成员。根据季节的变化,大家轮流认领,每个箱子上也会写上认领家庭的名字。你会发现大家都很乐意分享自己的种植收获。”



适合三个人的微信群名

声称家人在微信群里分享收获成果。CREATER创艺图

“另外,很多家长也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科普方式,因为生活在城市的孩子很少有机会真正见证一株植物的生长。附近小学的老师也会把植物课搬到这里,组织学生写生等等。”许银兰说。



胡萝卜创造者创建一个城市地图



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体验手工种植的乐趣。CREATER创艺图

不仅如此,许银兰发现商户与居民的“邻里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当时种植了大量罗勒、薄荷等草本植物。在钱庄旁边,我们用我们的薄荷泡了个茶,把整片油菜籽放到他们的宣传菜单上。一些商人用我们的蔬菜制作卷心菜和鸡肉冷三明治、纯素食司康等等。”



罗江





大家种的蔬菜被做成各种美味佳肴。CREATER创艺图

两年多来,玉祥巷130平米空空间已经成为连接人与人、人与社区、人与自然的平台。每一季都有新的话题出现。在互动过程中,邻里之间的矛盾逐渐减少,形成良好的社区生态。

“在上海这样的城市,你会发现,即使是退休的人,也想融入城市的发展。但是,在过去,商业区给人一种距离感,让许多居民感到格格不入。但是自从建立了油菜田,居民们发现了自己的价值,有了话语权,社区变得更加人性化。”许银兰说。

编辑:徐颖

校对:张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