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什么手艺好学又赚钱(内蒙古农村妇女的新技能:“指尖技艺”织就锦绣生活)



图为程桂贤钩编老虎玩偶。胡建华摄

(过年走基层)内蒙古农村妇女新技能:“指尖技能”编织精彩人生

女人学什么手艺赚钱

众信。本报呼和浩特1月23日电。标题:内蒙古农村妇女新技能:“指尖技能”编织精彩人生。

众信。com记者张

辣椒、金黄的稻穗、姹紫嫣红的花朵、可爱的公鸡……23日,记者走进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开鲁县吉日嘎吐吐镇新丰村,各式各样的手工钩针映入眼帘。

只见李和她的姐妹们围坐在会议桌前,勾着小老虎玩偶,交换着缝线,有说有笑。张的笑脸与五颜六色的手工编织品相映成趣,增添了浓浓的春节气氛。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作品都是新丰村“巧织为文明”志愿服务队的成员们制作的,平均年龄60岁。他们用一双巧手钩织帽子、披肩等服饰,编织鲜花、果蔬等手工艺品,“勾”出喜人的收入,“织”出幸福的生活。



图为崔玉静(左一)指导李钩针。鲁治敏

李告诉记者,如果她钩一顶帽子,她可以赚10元钱。她平均一天能钩一两顶帽子,一年能挣2000多元。“农闲的时候赚点钱补贴家用不太好,但这都要感谢崔玉静。”李对说道。

李所说的崔玉静,是新丰村妇联主席,也是“巧手编织文明”志愿服务队的创始人。

2018年三八妇女节,崔玉静把村里有钩针基础或者爱钩针的妇女请到村里,免费提供针线活,手把手教大家钩针。“目的是让大家利用分散的时间,丰富自己的生活,赚更多的钱。”崔玉静说。

“每当他们完成一个自己满意的作品,就会特别兴奋,特别有成就感,实现自己的价值。”崔静笑着说,看着大家织完成品又赚钱,她比他们更开心。



图为一级绣工梅蓉在刺绣。胡璋照片

经过4年的发展,如今,村里近20名队员的钩针技艺越来越成熟。他们不仅能独立完成订单,还能丰富自己的作品。

程桂贤是队员们公认的钩针“高手”。66岁的她,不用看教程也能勾出诱人的草莓和可爱的小动物。

“和我一样,我做不了别的,留下来也没有任何意义。大家坐在一起钩针编织都很开心,一年能挣四五千块钱。”程桂贤说。

一个团队,带活一个行业,带出一股新风。现在,周边城镇喜欢钩针的姐妹们也加入进来,“巧织为文明”志愿服务队扩大到60人。

“现在,他们不疯狂玩牌了,他们爱上了针和线,通过比拼技巧和拼作品获得快乐和自信。”崔玉静说。



图为蒙古刺绣产品。胡璋照片

一枚小小的绣花针,帮助兴安盟科右中旗289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刺破”贫困,年均收入2000多元;一根彩色的丝线,将26000名女性与蒙古族传统刺绣文化联系在一起。

这是科尔沁草原上这个“中国蒙古族刺绣文化之乡”近年来的故事。

出生于传统蒙古族家庭的白晶莹,母亲和祖母都是远近闻名的刺绣大师,从小就精于刺绣。

作为当地蒙绣产业的带头人,几年间,她走遍科右中旗的苏木、嘎查,举办蒙绣培训班,让农牧民妇女在家门口就能掌握就业技能。

“金绣娘”梅蓉告诉记者,以前她带着母亲到处打工,现在刺绣给她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图为丁瑞峰教授(左)为拆迁户缝制技术。胡璋照片

“现在订单越来越多,一年赚六七万。现在国家政策这么好,只要努力,日子一定会更加红火。”梅蓉说。

篮子制作、皮和酒壶缝制、民族工艺品制作、汽车坐垫加工、服装加工、中国结制作...在乌兰察布市卓资县扶贫车间,全国扶贫先进个人丁瑞峰带领当地农民成为家里增收的“巧手”。

“主要安排半打工农牧民就业,年龄最大的70多岁。有了好的产业,我们可以让大家的好日子过得更好。”丁瑞峰说。

记者在内蒙古多地走访发现,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包括蒙绣在内的优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手工艺得到保护和传承,成为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手段。(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